刘开湘
(广东省大埔县大麻中学 梅州 514299)
“教育即生活”,中学生物学教师应把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本文从加强学生视力保健的角度,适当拓展介绍视光学基础知识,为中学健康教育提供教学素材的补充和参考。
正视眼通俗地理解为视力正常,是指人眼睛处于无调节状态下能看清5米以外的物体,即通过眼球屈光系统无调节折射能把远方的物体刚好成像于视网膜上。中学生物学教材详细介绍了眼的结构和屈光系统(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理解眼球屈光系统在没有调节的状态下把5米以外发出的平行光线进行折射聚焦,如果聚焦点能恰恰落在视网膜上,便能形成清晰的影像,就称为正视眼。
相反,如果远方平行光线无法聚焦在视网膜上,导致影像迷糊不清的现象就叫屈光不正。最常见的屈光不正有近视、远视和散光。近视是远方平行光线无眼调节时折射聚焦在视网膜前方,而远视是远方平行光线无眼调节时折射聚焦在视网膜后方,均属于屈光不正。
近视可分轴性近视和调节性近视两种。其中轴性近视又叫真性近视,是遗传因子和环境的影响下,用眼过度或用眼不科学造成眼压过高,把眼球前后直径轴距拉大,造成视像落在视网膜前方而造成视物模糊。调节性近视通常叫做假性近视,是由于用眼过度引起睫状肌痉挛,造成晶状体曲度变大从而将视像调节到视网膜的前方而造成视物模糊。眼科医生在对青少年验光时通常要使用散瞳验光,使用药物放松睫状肌后再进行检测视力,从而排除假性近视。
中小学生假性近视比例较高,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发展成真性近视。因此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远眺、做眼保健操、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如打乒乓球)等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真性近视因为是眼球前后直径拉大而造成的近视,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办法(激光手术治疗仍存较大争议),只有积极通过佩戴眼镜进行视力矫正,阻止或缓解因看不清而调节过度使近视度数加深。
用眼过度和用眼不卫生是造成学生近视的主因,教育者要积极普及视力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视力健康知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科学用眼,积极预防和治疗近视,降低近视发病率[2]。
通俗地理解,人眼能看清的最近的一点就是近点。物体由远至近时,眼睛可以通过眼屈光系统的调节来看清物体,通常是通过睫状肌收缩来调节。睫状肌的收缩会让悬韧带放松,悬韧带的放松造成晶状体曲度变大,物像就会因为加大折射后依旧刚好落在视网膜上。看近物时,眼球屈光系统用最大的调节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一点即为近点,这时晶状体曲度最大(最凸)。人的近点距离约10~15厘米。
人眼所能看清的最远一点即为远点。视力正常的人当眼睛处于无调节状态下,5米外的物体发出的光线进入眼球,可以通过眼球屈光系统折射成像于视网膜上。所以,正视眼的远点在眼睛前方无限远处,而近视眼由于屈光不正,远点则在眼前方小于5米的有限距离处。
在视网膜上有一点是视神经的汇集点,视神经就是在这个汇集点汇集后连进大脑。这个汇集点没有感光细胞,当一个物体的影像刚好落在这个点上时,由于无感光细胞而无法成像。因此,视网膜上的这个点就叫视觉盲点。
远视是指平行光线经过无屈光调节的眼球折射后聚焦于视网膜之后的一种屈光不正,由于远视眼的光学焦点在视网膜之后,因而所形成的视像是模糊不清的。为了看清远处物体,患者通常要不断进行屈光调节把视网膜后面的焦点移到视网膜上,因此容易发生眼疲劳。而且当调节力满足不到位时,患者则依然视物不清。远视眼中最常见的是轴性远视,即眼球的前后直径轴距比正视眼短,是青少年常见的眼屈光异常。眼的前后轴变短,一般遗传因素较多,也可能是病理性原因。临床中一般让患者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老花在视光学上称为老视,是指人到了40岁以后,眼屈光调节机能出现衰退,晶状体硬化后弹性减弱,睫状肌收缩能力降低,造成近点远移,近距离视物困难。老视眼临床表现为视近物模糊不清,必须要将书本、报纸拿远才能看清上面的字迹。老视一般通过佩戴老花镜(凸透镜)进行矫正,但只是视近物时才需要佩戴。由于远视和老视均是通过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因此很多人会混淆远视和老视的概念,认为远视就是老花。实际上远视患者佩戴的叫远视镜,无论看远看近都需要佩戴,而老视患者佩戴的是老花镜,只有看近物时才需要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