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措施

2019-01-10 02:15文宏
农家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主要问题预防措施

文宏

摘 要:在人們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情况下,油脂消费量也快速上升,作为油脂原料的大豆世界年需求量约1.1亿吨,而我国大豆年产量约1600万吨,85%的大豆需要进口。据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为8803.1万吨,同比下降7.9%,为七年来首次下降。201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豆振兴计划,主要在东北三省和环渤海地区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同时加强科技攻关,选育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提高大豆产出效益,把提升大豆产量作为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大豆生产;主要问题;预防措施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公元前11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种植大豆,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且直到1995年,国产大豆基本上能满足消费需求。而自从18世纪60年代大豆被引入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后,中国大豆生产量及其在全球大豆总产量中的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豆消费量、进口量及其全球占比却呈逐步上升趋势。美国农业部(USDA)《全球农产品供需平衡表》2018年12月预估值显示:2018—2019年度,中国大豆生产量1600万吨,占全球大豆总产量(36920)的4.33%;大豆消费量却达10960万吨,占全球大豆总消费量(35153万吨)的31.18%;大豆进口量9000万吨,占全球大豆总进口量(15246万吨)的59.03%。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消费国和进口国,大豆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突出问题,制约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大豆及加工制品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一、当前大豆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单一不配套

多年来,大豆生产上一直存在注重单项技术的应用,忽视整体技术集成的问题。生产者过度追求单项技术的效果,忽视对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如化学除草过度。大豆除草主要依靠化学药剂。为了达到防治效果,除草时不仅随意增加除草剂种类,而且盲目加大使用剂量,刻意追求把杂草防除到一颗不剩。表面看做到了彻底除草,实际上却造成了对大豆植株的严重伤害,造成减产。同时对生产环境产生破坏。再如施肥方面,停滞于传统技术,忽视现代高科技成果的应用。

2.生产细节技术不到位

如轮作体系建立缺失和土壤地力培肥缺失,整地时间不适当,受收获时间晚和上冻时间早影响,密度达不到技术标准,除大型农机合作社以外,多数种植户使用的播种机具为落后机型,播种时容易发生深浅不一,覆土不严,株距不准,断条缺苗等现象,有效株数达不到技术要求。减产幅度在5-7%左右。种子质量难以保证。农户购买的商品种子中只有少量是合格种子,大部分则是经过清选过的商品粮。商品粮代种,根本不具备高产基础,没有增产潜力。种子普遍存在带病菌问题。同合格种子比较,使用不达标种子减产幅度一般在5-10%。

二、大豆生产问题的预防措施

1.优化国产大豆生产体系、区域布局和经营体系

(1)以提升生态价值、推进节本增效为重点,推广作物轮作种植模式,优化大豆生产体系。在大豆主产区着力推广以3年为周期的作物轮作种植模式,构建合理轮作体系,减少重茬、迎茬。支持引导农民实行“玉米—小麦—大豆”“杂粮—玉米—大豆”“玉米—杂粮—大豆”轮作模式,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优化作物种植结构,促进用地养地相结合。支持引导豆农积极应用节本增效技术,集成应用节种、节肥、节药、节水等适用技术,提高大豆种植投入品利用效率,降本增效。

(2)以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为重点,优化大豆生产区域布局。巩固提升东北优势主产区、黄淮海主产区大豆种植面积和产能,稳步提高大豆散播区种植面积和产能。把建设好大豆生产保护区作为提高大豆自给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藏豆于地、藏豆于技”战略,加快推进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大豆生产保护区具体地块的划定工作,将产豆大县作为大豆生产保护区划定的重点县,建立科学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大豆生产保护区集中。

(3)以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为重点,优化大豆经营体系。通过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培育壮大大豆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企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大豆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支持引导新型大豆经营主体建立规模化、标准化的大豆专用品种(食用大豆、油用大豆、有机大豆等)种植基地,带动专用品种区域化和差异化种植,以及专种、专收、专储、专销、专运,促进国产大豆优质优价。加快推进大豆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的大豆经营模式。实施国产非转基因大豆保护战略和产地标识制度,鼓励地方特色国产大豆或者大豆制品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品牌。

2.推进大豆产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有效供给

(1)面向生产和市场需求,加强非转基因大豆种质和品种创新,完善大豆技术创新体系。研发、选育目标性状突出、高产高油高蛋白、满足大豆生产转型发展、综合性状优良的突破性大豆新品种和优势大豆杂交品种,重视加工型、食用型、鲜食菜用型等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提高统一供种率、良种覆盖率和品种优质率,以扩大国产大豆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优化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在大豆育种方法、杂交制种、材料创制、种质资源鉴定、新基因发掘、种质创新、品种测试、良种繁育、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和控制等关键环节,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大豆种业技术创新链。

(2)健全大豆栽培、管理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开展协作研发攻关,集中力量攻克技术瓶颈,集成创新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大豆栽培和管理技术模式。在大豆主产区和保护区实施大豆栽培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项目,制定技术规程,因地制宜推广应用“垄三”、等距穴播、窄行平作以及“大垄密”“高垄平台”“深窄密”等大豆栽培技术模式,重点推广精量播种、覆膜、少免耕、秋深松整地、分层施肥等生产技术,建立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着力提高大豆单产水平。

(3)加强大豆精深加工制品、技术及装备研发,健全大豆制品技术创新体系。应用生物技术、食品干燥技术等加强传统豆制品工艺创新和新品开发。加快研发改性大豆蛋白、活性蛋白粉、大豆肽粉、大豆食用纤维等新兴食品基料及关键技术。加强大豆功能因子研究,深度研发各类大豆保健食品、大豆营养强化食品及关键技术。注重大豆副产物的综合开发利用,加快研发大豆甾醇、大豆干酪素、大豆维霉素等医药类制品和大豆活性炭、大豆脱模剂、大豆脂酸、大豆干酪素等精细化工类制品。开展信息化、智能化、成套化、大型化、精密化大豆精深加工装备研制,逐步实现关键、核心精深加工装备国产化。

三、结语

加快发展大豆精深加工,既要大力增加大中型加工企业数量,还应重视引导本地人创办各类小微企业,生产各类小而精的大众消费品,走不断发展壮大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钟文,黄新阳,赵云,等.鲁西南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1):228-230.

[2]衣春翔.让大豆在农业转型升级中唱主角.黑龙江日报,2016-08-23(03).

猜你喜欢
主要问题预防措施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处理和预防措施
Go on the safest trip 踏上最安全的旅程
探究数字化自动系统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
进口橄榄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浅谈矿斜巷小绞车运输事故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煤矿井下测量误区与预防
浅谈施工企业项目部工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