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机制构建

2019-01-10 02:06王一舟朱涵刘欣王健张晓军
现代教育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培养机制大学生核心素养

王一舟 朱涵 刘欣 王健 张晓军

[摘 要] 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目的旨在让所有学生具备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而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颠覆了当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教育现状。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创新、自主能力的形成,高度契合了当今我国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机制构建的内在需求。本文积极响应教育部本科教学改革号召,借助和运用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相关观点,从高等学校、社会和国家等不同层面阐述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学生主体意识、教师教学方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和校风培育等方面提出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机制,以期推动本科专业建设,促进创新拔尖人才的培育。

[关键词] 非指导性教学;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12-0075-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12.01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等院校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之人格与自主学习之精神,为我国社会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发展力量。在当前大力提倡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时代背景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产业和高新科技行业的尖端人才数量较为稀少,唯有人力资源较为丰富的。但人力资源光凭数量是无法展现优势的,人力资本的质量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前进道路的方向标。因而,锻炼与激发当代高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其核心素养,才能在愈演愈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拔得头筹。

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中的专有名词为“Key Competences”,主要指培养人的“关键技能”。而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核心要义,不仅仅表现为帮助大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在于通过接受高等教育的洗礼后,使学生成为有道德修养、有智慧判断的独立的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界研究者们对于核心素养的关注和重视由来已久,通过颁布系列指导文件和开展相关学术活动引导和加强核心素养培养。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1]中,明确指出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大力发挥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学生应具备的“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的核心素养的养成。2016年9月,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有关学者达成一致共识,即当代学生应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6大方面出发,不断完善自己的关键技能[2]。鉴于此,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改革号召下,本研究借助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提出与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机制,力图推动教学模式变革,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培养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何谓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由卡尔·罗杰斯首创的“患者中心疗法”在教育学领域中的运用发展而来,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基本原则是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非指导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参与性”[3]。其基本理论观点可以从以下学生观和教师观两点进行归纳:

(一)学生观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强调学习的真正核心是使学生直接参与学习各个过程,了解学习之目的、掌握学习之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知晓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学生能自主发现自身兴趣所在,自由地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也是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之一[4]。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与传统教育模式大不相同,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是让大学生修满固定的学分,修习固定的课程,给予固定的选题,撰写固定的毕业设计。这使得大学生无法去探索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无法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在罗杰斯看来,作为一个成年人,理应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辨别是非对错,认识到凡事都存在着两面性,并且学会选择自己的立场。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天性不受压抑,自由的抒发,让好奇心和创造性得到自由的发挥。

(二)教师观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中重视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教师在维护处理师生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发展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具体而言,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怀抱真诚、理解的态度,以此来对待学生的热情和兴趣,为学生建构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单独或合作制定培养方案,并培养学生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罗杰斯提出的教师“非指导”不等同于“不指导”,只是在“非指导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以“教导者”或是“训练者”(Teacher)的身份出现,在“非指导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以给学生提供便利的人(Facilitaor)出现。换言之,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大学生发现基于自身兴趣的学习内容以及引导学生感知这些内容对其人生发展的作用所在。这样,教师就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而是作为班级的一员,以真诚、开放、包容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流,产生共鸣,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5]。

综上所述,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要求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中心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行内化等关键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在师生互动上,罗杰斯反对绝对分数衡量的“填鸭式”教育,强调包含学生认知能力在内的各项综合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6]。因此,罗杰斯重视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的延伸,主张教师在知情协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情感教学,发挥学生内驱力,以期培养善于思考的人,真正掌握学习的真谛。

二、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谁?

全面推进高等院校进行双一流建设,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今后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领域需要关注和解答的重要命题。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决定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拟在2019年至2021年间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7]。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对于人才储备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性的变化,而在新时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多次提到:“要坚持以本为本,回歸大学的本质职能”,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下文将从学校、社会和国家等3个层面具体阐述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及其必要性。

2.开展去功利的人文教育。在社会功利化思潮涌动下,高等院校也无法规避基础教育阶段功利化教学的浸染,而在高校中开展人文教育无疑是消弭教育功利化的有效路径[20]。人文教育以其超越性、非世俗性的特点,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通过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的转变,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民族自豪感,最终彰显文化自信,回归大学教学的本真状态,使学生得以“求学问是”(如图2所示)。

(三)回归人才培养初心注重优良校风养成

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是高等院校的两大主要职能。对于人才培养而言,它不像科研那样在短期内就产出相应的成果,更多的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21]。新时代对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要求大学生德才兼备。为此,高校校长作为高校办学人才培育前进航向的掌舵人,在实施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时,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根据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意见适时进行改革,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对于高等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22],不再简单地以成绩分数来衡量知识学科的掌握程度,而更应做到课程开设的多元化,在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科研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加大力度和比重,使大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心怀天下。

2.每一所高等院校都应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风,重视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与优良品质。校风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学习求知的态度。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渗透于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使大学生接受并践行这一理念。

鉴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高等教育的纵向深入改革、社会转型和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是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共识。而对于大学生核素培养的关键在于学生自身、高校教师和学校校长这3者间的同向协合发力(如图3所示)。

四、今后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机制何归?

首先,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因此,构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机制核心是要坚持生本课堂。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故而无论采用何种的方法、技术和程序都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应有的核心素养。唯有坚持以生为本,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激发和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在主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和完善思维体系,帮助其形成动态自发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自省的学习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感受学习中的欣喜与困惑。因此,核心素养培养机制的形成,离不开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有效协作, 从而让学生真正经历思考、归纳、合作等思维变化过程,体现“学会学习”这一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23]。

其次,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教师观方面也提到要回归教师教学的本真状态,以人文教育引领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大学生核心素养机制的形成过程中,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教育教学,而是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是崇尚自由、包容平等的,因而对于大学生的教育教学来说,要在承认每个学生个体兴趣能力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呈现的多元智能,做好大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培育的阶段性规划,助力学生明确自身定位和实现自我价值[24]。同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储备人才的大学生,由于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也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更多的涉及人文教育,增强“人文底蕴”内涵。

最后,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颠覆了当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教育现状。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本质上是为了实现“树人”的最终目的。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除了要着眼当下, 还要重视长远的发展;既要丰富学生的个体知识储备, 还要优化系统结构;不仅要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进步,增强“责任担当”内涵[25],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R].教基二[2014]4号,2014.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化得福.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52-155.

[4]崔海慧.论学生主体性培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04):19-20.

[5]傅林,高瑜.静悄悄的革命——卡尔·罗杰斯自由学习观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02):116-121.

[6]丁淑平.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非指导性教学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3(01):12-14.

[7]教育部辦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R].教高厅函〔2019〕18号,2019.

[8]克拉克科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的历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李和章.面向一流大学之道的大学素质教育担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6):8-12.

[10]杨文清.高等教育视角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培育路径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4(02):57-58.

[11]何小梅.社会主要矛盾转型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序格局[J].当代青年研究,2018(02):64-69.

[12]曹聪,李宁,孙玉涛.中国中长期科技规划与自主创新战略(2006-2020)[J].科学学研究,2018(12):2121-2122.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新华网, 2017.

[14]苏竣,眭纪刚.中国高校科技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J].科学学研究,2018(12):2132-2135.

[15]左璜,黄甫全.试论学生角色的转向:从学习主体到知识主体[J].教育发展研究, 2013(06):68-74.

[16]李宏刚,李洪波.论大学生“主体自觉”的内涵及其价值[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1):41-46.

[17]邱伟光.青少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和养成[J].思想理论教育,2013(09):4-8.

[18]瞿振元.素质教育要再出发[J].中国高教研究,2017(04):26-29.

[19]基尔希纳·保罗, 斯维勒·约翰, 克拉克·理查德等.为什么“少教不教”不管用——建构教学、发现教学、问题教学、体验教学与探究教学失败析因[J].开放教育研究,2015(02):16-29.

[20]曾维华.人文教育:教育功利化的消解之道[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8):61-66.

[21]郑金洲.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4):41-44.

[22]单令彬.应用型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双语教学研究——借鉴非指导性教学理论[J].湖南社会科学,2014(02):243-246.

[23]郭文娟,刘洁玲.核心素养框架构建:自主学习能力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7(03):16-28.o

[24]李颜如.建构大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中国话语体系[J].江苏高教,2018(09):69-73.

[25]孟丹,冉苒.大学生“责任担当”素养培养路径探析[J].理论月刊,2017(07):91-95.

(责任编辑:刘宇)

猜你喜欢
培养机制大学生核心素养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