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抱朴含真”的道家精神

2019-01-10 02:45
关键词:陶氏老庄名利

梁 杰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

作为易代之际的诗人,陶渊明的思想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古今学者常为区分其思想倾向或儒或道而争执,然细读陶氏诗文,便可知其亦儒亦道,甚至还兼杂了佛家、杂家的痕迹。试图对陶渊明本人作一个整体的倾向归属大可不必,能够挖掘陶氏诗文细微的某一方面思维,便能以此入手了解陶潜其人其诗文的复杂之处。“抱朴含真”这一思想正是由陶氏本人提出,甚为契合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精神的说法,对于此概念的具体探析,彰显陶渊明思想的冰山一角。

一、“抱朴含真”是道家精神的最终归属

“抱朴”一词,见于《老子》一书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45

究其内容,老子是认为聪明智巧、仁义、利益都不足以稳定人心,更不足以治理国家,想要获取自身以及社会的安宁,唯有保持朴素纯真的本性,减少私欲和杂念,回归到最本质、最原始的状态。陈鼓应认为此处“绝仁弃义,民复孝德”一句,当取湖北郭店战国楚墓竹简版《老子》所载:“绝伪弃诈,民复孝慈”,删去老子此处对于“仁义”的批评,而以“伪诈”替代。“由于简本《老子》出土年代比马王堆《老子》早出一百年,这一当今世界最早的古本《老子》无疑较接近祖本的原貌。……简文中‘绝伪弃诈’被后人妄改为‘绝仁弃义’尤引人瞩目。”[2]40是以当是智巧、伪诈、利益不足以稳定社会,而应回归本初之意。无论何种解释,老子保持朴素纯真的本性一义都属无误。《道德经》一书充满大量的朴素之道,老子极为重视对真实之性的回归,他以婴儿作为没有受到外界干扰的代表:“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1]46众人熙熙扰扰,受制于利益,以仁义将自己束缚于社会之中,只有真正得道之人,去除巧智、奸诈,安心享受生命,正如婴儿还未学会啼哭之时,没有竞争、没有意识,亦没有形体的困扰。所以“见素抱扑”寓意正是这种朴素的回归之意,忽视形体的制约,注重自身的生命体验,以精神领域的清静作为最终的归属。

“见素抱朴”的回归之意在庄子处演变为“法天贵真”,《庄子·渔父》中说道:“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3]1027庄子的“法天贵真”立足于对当时社会秩序的非议之中,战国后期,诸子百家争鸣,各执己说,试图通过不同的方法去改善乱象,庄子对此颇为在意,认为以儒墨为首的是非之言对本身就乱象频生的社会带来了更大的冲击,是以他主张从本质出发,认为万物同出于道,所以是非真假之辩不过是不见大道的井底之言,唯有圣人不拘于诸家之言,体悟大道,效仿天道的运行规则,以无为为宗,崇尚自然化生的万物规则,反对矫揉造作的人间条约,回归到最本真的浑沌之时。事实上,《庄子》通书都以回归大道为宗,《大宗师》有言:“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3]239告诫人不能与天成为对立关系,取的是“法天”之意,即要处处以天道的规则行事,将自身归属于天。《天道》亦言:“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3]462帝王之道和圣人之道都须效法着天道的运行规则,以天道指导人的具体行为,才能使人免于陷入旁出的造作之道。可知老子及庄子都以天道为宗,而现实社会已经使得这层真理遭到掩埋,故想要回归道最真实的状态之中,还必须在时间上提取复古之意,老庄并非要完全消灭当时之世,只是世间嘈杂,仿佛只有“小国寡民”之世才能成为“抱朴”“贵真”的代表之时,老庄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呈现出复古的选择,究其本质,老庄皆试图转变当下社会,使之成为人人禀道而行、自然真实的时代。

二、陶渊明对于“抱朴含真”的继承

“抱朴”一义是由道家而来,这点毫无异议。因此,陶渊明于《劝农》一诗提出“抱朴含真”本身就是对老庄思想的直接继承。如前所述,老庄以“抱朴”“贵真”作为人道效法天道的守则,不仅是对个人方向的提示,更是对于社会、政治的期望,如此兼杂着国家与个人的主张到了陶渊明这里,就走向了陶氏对于个人人生的期许,或是诗意语言的局限性所致,抑或是陶渊明本身对于个人生命的看重,其对于道家“真”思想的继承主要集中在个人的修养之中,通过回归田园生活、破除现实名利干扰、思考人生形影神的关系,得出“归真”的结论。其具体对老庄“抱朴含真”一义的引用有如表1几处:

由表1可知,陶渊明除于《劝农》一诗中明确提出“抱朴含真”一词外,还常采用“真”以及“抱朴”一词,其寓意皆展示了陶氏本人对于“真”一义的回归之意,但与老庄在时间上提取复古之意有所区分的是,陶渊明是从自身出发,对于自己未来以及完美生活的一种叙述和追求,通过众人皆知的归隐田园,到对世间名利的思考,上升到以人为中心的形影神之辩,最终构建起陶渊明对于“真”人与世界的设想。一层一层,陶渊明的思考逐渐深入。

表1 关于陶诗文引用老庄“抱朴含真”一义的统计

(一)抱田园生活之朴

要谈到陶渊明的归隐,其出仕的原因便不得不说。陶渊明在42岁选择最终归隐时说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4]40以自述的口吻,解释到选择归隐是因为自己偏爱自然的本性。陶氏自29岁起为江州祭酒,初涉仕途,至于41岁在官仅八十日这段期间,经历了几仕几隐的往复抉择,最终以回归田园告终,有学者就此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都是由于经济所迫。实际上并非如此简单,学术界对此有几种看法:

1.忠晋思想:如龚斌说到陶渊明仕隐的抉择之因在于对晋室的忠诚:

元兴三年二月,刘裕聚义军讨桓玄。渊明再出为刘裕镇军参军,距去年年末作诗与敬远称“栖迟讵为拙”仅数月。他做出这种“言行不一”的行动,很可能也与匡救晋室的态度有关。[5]

龚斌认为陶渊明成为桓玄幕僚,与桓玄借除司马道子和孙恩等反贼的旗号有关,这似乎迷惑了一心想要复兴晋室的陶渊明。但在接触的过程中,陶渊明渐渐意识到桓玄的野心,这就能够解释为何后来刘裕讨伐桓玄时,陶渊明又成为刘裕的镇军参军。从这个角度来说,陶渊明入仕的动机并未改变,就是为了匡扶晋室。

2.生计所迫:如袁行霈就认为陶渊明游宦源于谋求生路:

陶渊明此年开始游宦,以谋生路。沈《传》:“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与渊明自述对照,可知系指弱冠游宦谋生而言。……然则渊明任州祭酒之前尝为生活所迫出任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6]850

袁行霈对照陶诗叙述,认为陶渊明自20岁开始,到29岁出任江州祭酒之前的游宦经历,都是由于生计所迫。但若是照此说法,又何以解释陶渊明最终选择退隐后的贫苦生活呢?难道说是由于年岁的增长和人生境界的提高,陶渊明对生计方面越发不在意?所以生计所迫似乎不能完全解释陶渊明出仕的原因。吴国富是以认为,“所论颇有道理,唯没有将《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与此事联系起来看,又将二十岁系于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故而难以进一步探究详情。”[7]

3.经世思想:如任重分析到陶渊明年轻时期有强烈的儒家入仕思想:

从陶渊明29岁第一次辞官归里算起,陶渊明此前的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思想。陶渊明早年丧父,青少年时便闲静少言,爱琴书,好饮酒。虽然当时儒释道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几乎并驾齐驱,处于同等的地位,但陶渊明显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8]

陶渊明的经世思想主要来源于家世传统,因此,从陶诗中确实能看出其年少时对政治的殷切追求,“陶渊明的儒家用世思想和刚烈个性,明显地带有以陶侃为代表的祖先的宗族的情结和气质。”[9]陶渊明的经世思想多源其曾祖父陶侃而来,但此点还不足以解释为何有如此用世之心的陶渊明最终会选择隐居,其一生的抉择轨迹似太过于善变,因此,笔者赞同陶渊明出仕的原因还是为了光复晋室。而其最初仕于刘裕,后在刘裕篡晋之势天下皆知后,又选择了与刘裕背离,这都能够说明陶氏前后匡复晋室的目标没有转变过。

但最终,陶渊明在几仕几隐后选择了回归自然,这一方面是由于拯救晋室的目标不能完成,另一方面则是源于陶渊明在这个过程中对“抱朴含真”的愈发靠近。正如他在《饮酒》篇中写道:“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4]96年少的陶渊明对于儒家学说十分痴迷,但随着年岁增长,自己在功名事业上无所成就,但却还能怀着穷守的志气,不变更自己的本心。是以这个阶段的守穷之节更偏向的是儒家的“孔颜乐处”,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4]89此时的隐居更像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10]116居于人群之中,但不为功名利禄而奋斗,只要保持着独守之心,自然就能远离纷争,可以说此时的“真意”是受到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影响,抱的是修养自己的,还不完全具备道家超脱寓意上的“抱朴含真”,其只是在经历匡复晋室的梦醒后的对田园生活的偏重。

(二)去俗世名利之真

在逐渐偏重田园生活的过程中,陶渊明意识到名利对“真意”的束缚,这一点本身在道家守真思想中就存在,如庄子以有用之材说明世人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3]183

有用之木因为自身作用而引来杀身之祸,而人类正是为自身利益行动的加害者。甚至连君王都不能免除,“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3]145世间的纷杂正是因为对名利的追求而起,在上者为了建立自身的威信,在下者为了维护自己形体的生存,追名逐利,甚至是不顾他人的存在,这完全蒙蔽了人之初的“真性”,对道家“抱朴含真”的归属是一个巨大的阻碍,老庄是以主张去名而追求“实”,去除外物的干涉达到大道的境界。

陶渊明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上引《辛丑岁契约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一诗便写道:“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4]75要回归村舍田园,以保养真性,就必须先忽视高官侯爵的牵挂,去除对名利的欲望,这往往寓意着陶渊明对穷困有着不一样的认识,在其选择隐居生活时,他就注意到远离政治和选择穷居是相辅相成的:“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4]41袁行霈解释此诗旨在“断绝尘杂,一心务农”[6]84。在以隐居作为最终的决定时,陶渊明就已经将安贫乐道作为自身生存的追求,只是这种穷居陋巷的作风与保持人的真性相关,陶氏在诗中多次提到“道丧向千载”[4]46,表明自身以去名利,守穷居来保持大道和真性。其晚年生活拮据,基本生存都难以维持,“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荆。”[4]48食物都需要向里人讨取,这或许是他选择归隐之时未曾预料到的,但在如此情况之后,陶渊明依旧选择以穷居的生活结束自己的一生,这正是他在以去除名利的束缚之后,以穷居作为守真的方式存在。

(三)形影神之辨

在仕隐过程之中,陶渊明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形影神的深度思考,他以形影、形神两组概念为析,解释人虽是万物最为灵智,但形体依然会与万物同化,唯有靠立善来获取后世的芳名永存,这即是高于形体的影一义;与此同时,“神”则不在乎人生命的长短,只求委运俱化,求得其真而已,这点颇有庄子所谓“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3]134的安时处顺之意。因此上引《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诗才将“真想”与“形迹”联系起来:“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4]71取得便是去除形迹,求取真神一义。

事实上,陶渊明利用《形影神》赠答组诗解决了人形体与真识的关系,《形赠影》说明人生而有形,并且形体会随着时间的演变而走向灭亡,只有“得酒莫苟辞”,在酒的熏陶下暂得一时风光;《影答形》则以影回答形困惑的方式,说明形体虽然困苦,但可以通过立善的方式求得形体以外的东西,延长生命在思维领域的时效,袁行霈是以认为“‘影’主张立善求名以求不朽,代表名教之要求。”[6]71但这也不足以说明“真”的存在,还只是局限在如何获取生命长度的阶段;《神释》则能够上升到“神”的高度,说明“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4]37在真神看来,以求善求名的方式换取人生命阶段的延长,这亦是以知想伤害生命的体现。超脱出人的感官世界,人形体以及名声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唯有委运俱化,随着万物生死的规律而行,不强求自身生命的延长,这才是能够得到真神的方法,陶渊明通过一层一层的叙述,将最终谜底揭示出来,因此有学者认为,“渊明通过艺术,将属于生命哲学的这三个抽象的范畴形象化了,这是一种诗的艺术,也体现了此诗特有的风趣性。”[11]通过赠答的方式,形、影、神三个概念以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各自展现了自己,也凸显了陶氏自身关于人生的思考。

不仅在《形影神》组诗中有形、影、神的关系论说,陶渊明于其他诗文里也多次提到形神的关系,如《饮酒》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4]90

学者多认为此诗源《庄子·齐物论》而来,“行止千万端”采用“罔两问景”的寓言:“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3]116成玄英认为庄子讨论的是形影的问题:“夫物之形质,咸禀自然,事似有因,理在无待。而形影非远,尚有天机,故曰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3]117万物皆由道而生,所以可忽略形质而独化。渊明取得便是此意,他认为世间之人因各自纷扰的行为,以是是非非之辩而忽略了真理,告诫自己要独守真识,因此这“真意”既不能为形迹所拘,也不是立善为名所能达到的境界,而是在仕隐生活之后,选择不以功名利禄蒙蔽真心、回归自然的一种做法,这就是陶渊明做出《形影神》组诗的思想基础。

三、总结

“抱朴含真”是陶渊明继承道家“见素抱朴”思想而来,在几仕几隐的生活经历后,渊明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居,在以这种方式回归“真意”之中的同时,去名利以及深入到形影神的哲学思想的探讨,成为陶渊明对“真意”的一再追求。世人生命与形体的保持紧密相连,但在真神看来,形体的保持和立善求名的过程皆是困于生命体在时间上的延长追求,唯有委运俱化,在生命应该走向枯萎的时候顺其自然,这才是真正践行“抱朴含真”的做法。有学者认为陶渊明是在反对佛教的基础上建立了形影神的思想,逯钦立就持这种说法,但实际上纵观陶氏诗文,其对真、形、影、神等概念有着多次的叙述,这并非是反佛说可以言尽的,这说明陶渊明已经有完整的哲学思想的自觉。

猜你喜欢
陶氏老庄名利
吹响老庄全面振兴的“冲锋号”
陶氏公司创新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与商业伙伴密切合作
修心
阎戈 名利对我没有吸引力
陶氏公司完成从陶氏杜邦的拆分
陶氏公司已经完成从陶氏杜邦的拆分
谎言
陶氏化学在上海车展展示了智能解决方案
老赵老庄
看破名利爱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