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
我们永远跑不赢高考命题者!尽管我们对每年的高考真题亦步亦趋,但我们也一直都在叹息:唉,今年题型又变了。愤愤不平者又开始亦步亦趋,亦有人对自己似乎押中的某个文本的边角材料或某道作文的关键词而沾沾自喜。六月就那么来了,又那么去了。
其实,高考未必无迹可寻,一线老师在带领学生复习备考时不妨先研究一下高考命题趋势。近年来,高考语文试题一直在微调,先是语音不考了,再是增加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然后增加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使得文学类文本变成选考,再然后两者都变成必考。当然还有对文言文的虚词、实词的单独考查,但后来也消失了。文化常识题登上舞台,断句题接着出现;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词语考查形式更是多有变化,句子填空间或出现,关联词填空昙花一现,病句最终与前两者一起融入了语境考查。漫画、图标、图表、流程图等内容的考查简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语言得体题强势回归。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不一而足。高考试题如此“善变”,这便导致很多往年的真题已经不具备模拟价值了。细细思索,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什么?或许应该是国家招生考试机关的现实考量——试题载道,为时而用。
何为“试题载道,为时而用”?即命题体现国家意志,体现国家的发展大势,应顺应时代趋势,为时代服务。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深化改革,正在进行蓬勃的民族复兴,百业兴旺,人心振奋。基于此,命题便该展示深化改革和民族复兴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展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高考倡导“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人树什么样的德,都与国家的需求和倡导紧密相连。备战高考时若是把握了国家的需求和倡导,把握了时代呼声,就把握了命题趋势。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附录2 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提到“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加强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领略人类社会气象与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思想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这个阅读建议不就是对当前时代呼声的回应吗?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赵一曼女士》《微纪元(节选)》等不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吗?
在此背景下,命制一套高考原创模拟试卷,并不仅仅是出一套题而已,而是要无限地接近高考,让学生有做高考真题的感觉。对此,文本的选择非常重要。笔者曾应教学考试研究院之邀,参与过多次原创研发项目,因而有一些个人看法,以期就教于方家。
针对全国卷而言,论述类文本的素材一般可选专业术语较多的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如器物文化研究、中国某种制度的沿袭和考证,抑或是目前社会上亟待民众了解的新事物、新发现、新学说等。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2017年全国卷Ⅱ的《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2018年全国卷Ⅰ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2018年全国卷Ⅱ的《“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等。因为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就不能只局限于古诗词、文言文。传统文化包含诸多方面,考古、器物、服饰、节气、礼仪、历史的沿革等,都是可以考虑的内容。而当前社会的新事物、新发现、新学说,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又不为人所了解的学术论文,都是很好的内容。笔者曾经选过“海昏侯墓之谜”和“古代的身份证明”等与考古和某种制度的研究相关的素材,正是出于传播传统文化的考虑。让学生通过做题来了解一些文化和知识,何尝不是高考的一种功能。
文学类文本的素材可选择革命文学和弘扬新时代、新风尚的社会主义文学等。在体裁的选择上,笔者建议选短篇小说或者中长篇叙事散文进行节选或删减。之所以如此选择,一则是因为满足字数要求但出彩的微型小说不多,它们无法满足高考选材在艺术性和文学性上对于示范性和典型性的要求;二则是因为符合字数要求的散文在事理与情感上无法做到表述透彻,因而就无法满足高考选材对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向性的要求。文学类文本选材的渠道有很多,《十月》《小说选刊》以及各类以“文学”冠名的权威刊物,甚至中国作家网都是不错的选择。
实用类文本素材的选择可定位为我国在某一方面取得的成果或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等。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的“量子力学”“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图书出版,2017年高考全国卷的“纪录片频道的发展”“垃圾分类”“博物馆”等,无不是我国的科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在新形势下、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当然,发展成就是主要内容,问题只是次要内容。发展是大势,问题总会逐渐解决。笔者曾选用乡村旅游和科普方面的素材,当时的考量是抓住政府的关注点和中国的新兴发展点。而且,国家目前在航天航空科技领域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这也可能会成为高考关注点。另外,笔者建议选材时尽量选择政府工作报告、政府白皮书,或者从《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参考消息》等主流且严肃的纸质媒体上选材。上述渠道都有官网,其他网站的转载或节选难免与原素材有所出入。笔者在命题时非常喜欢在新华网和《参考消息》上找实用类文本和语言文字运用题的素材。
文言文素材的来源当然是历史上具有榜样性的典型人物的传记。虽然古代散文、游记等文体也会出现在高考的舞台,但是基于现代文的传记已经被非连续性新闻类文本所取代,从“立德树人”层面来说,人物传记便成了文言文素材的首选。排除已有过命题痕迹的人物传记,“二十四史”中600~700字的人物传记已经不好选了。笔者一般会选择长传记进行删减、节选,这样就可以避免从小朝代的史书中去大海捞针而造成巨大的工作量。例如,在参与某次原创研发项目时,笔者曾选用的清朝名将彭玉麟的传记就是由8 000余字删减到680字的。不能因为字数要求而放弃了“立德树人”的选材初衷。即便只是为备考而出的练习题,不该丢的也不能丢。命题人如此,审题人也要坚持这个标准。正如笔者曾参与的某次审题工作,命题老师找了好几个素材都有过命题痕迹,最后确定了一则无法起到“立德树人”的榜样和引领作用的素材,并不妥当。
古诗词鉴赏文本素材的选用建议选著名诗人的作品,不一定非要律诗,长诗、组诗也可节选。如2018年全国卷Ⅱ所选的陆游的《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2016年全国卷Ⅱ所选的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都是节选内容。笔者曾节选韩愈的长诗《山石》去考查视听结合,节选杜甫的组诗《前出塞九首》中的第七首去考查情感。笔者为何推崇著名诗人呢?因为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灿烂的星辰,是传统文化中最明亮的部分,不可忘怀,不可磨灭。
情境式语言文字运用题素材,建议选用科学普及方面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内容。科学普及的知识和方法,学术研究的发现和突破,适合改编成考题,而且,也能契合科技兴国的理念,更能展现我国取得的一些成就。
至于作文的选材,不管是什么形式,只要能彰显时代要求和时代精神即可。
在把握时代趋势、顺应时代发展的基础上,选取典雅规范、为时代所需的文本来命制一套高质量的模拟卷,是命题者命题水平的体现,也是命题者的责任所在。模拟练习不仅是为了练习,更是为了有所收获,不要让命题者的随意选材浪费学生的时间,甚至毁掉他们做题的信心。所以,量体裁衣,选材决定命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