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的选材是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具有说理性和逻辑性,主要有三个特征:观点鲜明、议论性强、材料涉及范围广。选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突出,具有鲜明的生活色彩,洋溢着时代气息。论述类文本阅读命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即部分与整体、梳理与理解。
下面笔者以2019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为例进行说明。
从整体上看,本文共五段,第一段先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然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表明论点“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第二、三段论述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根基。分别从认识生活的表象以及“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来进行具体论证。第四段论述和人民有情感认同,才有伟大艺术创造,并列举现当代部分作家的事迹进行论证。第五段指出作家和艺术家有责任创造出闪耀明亮光芒的精品,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整篇文章呈总分结构,中心论点是“文学艺术最重要的是其人民性”。
命题人首先会考虑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学生在读完全文后,应该做到能够准确把握文本的核心问题和中心论点,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下面来看第1题: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要判断A项的正误,必须对文章第二、三段的内容有所把握,这两段主要论证的是艺术表象下是人民的主体地位,对A项前半句的理解来源于第二段“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强调与时代互动,创作才会有生机;对A项后半句的理解来源于第三段“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强调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把握时代与现实,创造出优秀作品,而A项后半句说法过于绝对。A项考查的就是学生对第二、三段的整体理解。
B项考查的是考生对第四段段意的理解,即新文化运动很多作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第四段“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这两个句子可以理解为作家成功原因有“对人民的情感认同”,可知B项正确。
C项考查的是考生对第四段部分内容的理解,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这句话说的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或许不是作品的读者,但是他和他代表的普通劳动者是作家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这句话强调的是普通人民对作家认识现实和时代的重要性,而不是说人民是最理想的读者,所以C项曲解文意。
D项考查的是考生对第五段部分内容的理解,第五段主要论述了作家和艺术家为什么有责任创造精品、雕刻灵魂,文中“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一句是肯定人民群众有娱乐和消费的需要,但是这句话强调的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理应考虑这一需求。并不是说“无须考虑”,所以D项曲解文意,说法错误。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命题人希望考生能够迅速把握整段段意,快速阅读并梳理信息,属于第一层次的要求,上例中A项即是这样。
其次是段落层次的理解。命题人要求考生掌握每一段的层次结构和中心层意以及是如何论述的,可能是举例、对比、说理、辩证分析等,这是理解层次,即第二层次的要求。上例中B项考查的就是段落理解。
最后是对段落中某一句的理解,理解它的言外之意,这是领悟层次,属于深度理解。如上例中的C项与D项,对句子的理解是不能脱离段落句意和文本核心文意的。
教师基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错乱五大错误类型,常告诉学生在做题时将选项与文中相应区域的内容进行相关词语、关系、依据和结论的对比即可得出答案,但这些技巧如今已经不能应对新高考了。
传统考查偏重于错误类型和做题方法,很多选项没有过多涉及考查学生对整篇文本的阅读程度,很多学生看到选项后,只要找到文中相应区域,进行比对做题即可,几乎没有阅读分析、理解体悟,而新高考则不断强调对文本的阅读,选项也不再局限于某一区域内容,而是强调整体阅读基础上的理解,如果不读、不理解、不分析则很难准确作答。
再来看2019年全国卷Ⅰ的第2题: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这四个选项全部涉及对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的理解分析。
A项考查的是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学生经过整体阅读和理解,可以看出第一段提出了“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论述,然后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提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这一观点,接着主体部分依次从文艺创作的现状、人民与创作者的关系、如何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来论证。其对问题的分析在结构和逻辑上层层递进,如果不阅读文本根本就不能分析论证层次。
B项是对论证内容的分析,选项的关键点是“现实与历史”。第二段谈文艺创作的现状,第三段谈读碑文的感受,第四段介绍现代作家和当代作家的创作情况,可见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是要求考生分析论证内容。
C项考查的是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第三段人民纪念碑碑文的引用,从作用上分析,它承接了上文中“更深层的东西”,也引出了下文对“人民的主体地位”的论述,还回答了前文“为谁创作”的问题。命题人选择局部关键内容来考查学生对论证内容的理解程度。
D项考查的是对论证内容的理解分析。选项指明是“文章末段”,而该段论证内容“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其中提到的“形象的塑造”“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并不是关于“正面人物的塑造”的表述,所以该项错误。
综上所述,命题人在命制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时将局部内容和整体理解结合,梳理信息与分析理解相扣。从梳理理解文本内容到把握行文思路结构、论证方法技巧等角度考查学生是否准确理解文本。面对这一命题思路,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读”这一核心,提升“分析理解”的能力,笔者总结出“三读法”,以供参考:
一读,整体阅读,理解文意,把握文本论说的核心内容、主要观点和主要材料,并完成这些内容的重点圈画;二读,段落阅读,理解段意,重点画出每段的关键句,包括中心句,衔接句和转折、假设、因果等连词,并理解它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三读,读选项,理解选项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两相对比,做出判断。
诚然,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阅读时要在“读”和“理解”上下功夫,但“三读法”只是方法上的指导,要想真正提高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得分率,还需要学生平时扩大阅读面、知识面,多多积累。当阅读面较宽、各种积累厚实,“读”会更有效率,“理解”会更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