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荣生
最近,我听了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这位教师十分用心,授课思路是:先带着学生回顾了三角形内角和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导入新课,给学生提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请学生小组合作,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作业纸上有形状不同的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和七边形,让学生用“剪一剪、拼一拼”和“连一连、分一分”的方法,自主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课过了一半多时间,学生还不知如何入手,大多数学生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不知如何“剪拼”,如何“分割”。原因在哪里呢?
《多边形的内角和》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单元活动课。“探索规律”课在教学目标的要求上不提出整齐划一的要求,“规律”不要求全体学生全部掌握,轻“规律”的运用,重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以此来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样的课,学生往往不知道探究的方向和方法。新课前,这位教师虽然复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看起来,是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起点和教学目标的分析和定位不够科学也不准确。三角形内角和计算公式的探究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索过程。因为,随着多边形边数的增多,用“剪拼”的方法,很不方便,也很难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之间的关系。如,课堂上当学生在把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的几个角“剪拼”时,学生不知如何摆放,摆着摆着就丢掉了几个角,即使摆成功了,学生也不知去观察什么,会得出怎样的规律。基于小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我认为“探索规律”课,有必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和方法,明确探究的目标和任务,这样才能让探究和学习真正发生。
《多边形的内角和》到底需要教什么,要充分考虑学情。基础差的班级,可以直接按教材呈现的对话框,告诉学生把不同的多边形用顶点连顶点的方法,把不同的多边形分割成不同的几个三角形,然后观察多边形内角和与分成的三角形内角和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多边形的边数与分成三角形个数之间的联系。基础好的班级,可以在上面分割方法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多边形分割三角形的不同方法。如,除了上面的顶点连顶点方法之外,还可以从多边形内部一点或边上任意一点来分割三角形,继而发现不同分割方法,得出多边形边数与分割的三角形个数之间的不同关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分割方法,得出的不同规律间的相通性和一致性,即通过后两种分割方法,发现多边形内角和与多边形边数之间的关系:n×180°-360°和(n-1)×180°-180°与(n-2)×180°是一致的。
确定了课堂学习目标,还要将文本解读与具体的学习形式和活动联系起来。在确定了分割多边形的方法后,还要考虑的是:分割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在分割时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在分割时,往往会出现在多边形内部交叉分割成几个三角形的现象,为此,教师又有必要在分割前,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在分割三角形时要注意什么,即,要先确定一个顶点,然后依次连接分割,尽量把这个多边形分割成几个简单的、较少的三角形。同时,还要考虑,是每个学生都经历把几个不同的多边形分割的过程,还是小组合作分工来完成分割任务,然后小组内再交流经验,补充和完善自我的发现。只有将学生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形式与教学目标和任务对接起来,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和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