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提升学生历史学科能力与素养成为了中学历史教学领域热议的话题。史料作为历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础和依据,能否对其准确解读事关学生学科能力和素养培养的水平和层次。近年来历史图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日渐广泛,命题专家也经常运用历史图表作为情景设置的重要史料命制高考试题。因此,无论是从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角度,还是应对高考的现实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读图能力均显得尤为必要。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或因教师历史图表教学意识不强,或因教师培养指导方法不够科学,学生的历史读图能力仍较为欠缺。因此,加强学生历史读图能力的培养仍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读图能力,以更好地涵育学生的历史素养?本文拟就此话题浅谈笔者的思考与实践,以求教于方家。
识图是读图的基础,学生只有识别了历史图表的内容,才有可能对其进行准确解读。因此,培养学生全面获取历史图表的有效信息,准确识别图表内容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基础。常见历史图表主要包括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和历史数据统计图表等。不同类型的历史图表因表现形式和蕴含内涵的不同,其识图的方法也有所区别。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时应分类指导,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不同类型历史图表信息的获取方法。
指能够用于研究和解说人类历史的图片,主要包括历史人物图、历史场景图、历史照片、历史漫画及历史海报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信息获取及依托该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历史解释能力。这些历史图片因具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现场感强等特点而备受青睐,是中学历史教学和试题命制中最为常用的图表史料。学生在观察历史图片时,通常只注意到图片所体现的显性信息而忽视其隐性信息,从而造成对图片的有效信息获取不完整,进而对历史图片进行误读。
笔者认为,全面获取历史图片的有效信息可采取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使学生识别历史图片中“有什么”,把握图片的显性信息;其次,根据所获得的显性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把握图片的隐性信息。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中“民国初年的流行服饰”一图的教学为例。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片后,引导学生分析:(1)从这幅图片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2)这些信息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象?(3)你认为怎样才能完整地提炼历史图片的信息?通过这样的层层设问及师生的共同观察研讨,学生自然能够由表及里地全面概括历史图片的显性及隐性信息。
指反映历史上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的地图,主要包括疆域政区图、战争(革命)形势示意图、交通路线图及经济中心分布图等。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地图语言描述及阐释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空间状态及其发展演变趋势的能力。学生对其信息获取的主要困难在于无法把握历史地图中的地图语言及其历史含义。因此,培养学生历史地图的信息获取能力可采用史地渗透的方法进行。
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运用地图语言(如区域线、箭头及图例中规定的特定符号等),从重要地名及其位置关系、区域分布范围、发展变化的方向等方面获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地图的学科特色——时序性,获取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在特定时空中发展的相关信息,弄清地图语言的历史含义。如在“黑奴贸易”的教学中,教师常用“黑奴贸易路线图”来弥补教材文字介绍的不足。在展示该路线图后,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1)该图涉及的区域有哪些,这些区域分布具有怎样的特点?(2)联系这些区域的纽带各是什么,为什么?(3)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当时黑奴贸易的概况吗?
指以数据直观地反映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统计图表,主要包括表格、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图表中数据把握历史事物的特征或变化规律,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能力。学生解读此类图表时容易忽略数据所体现的变化幅度或所占比重,因此,获取历史数据统计图表有效信息的关键是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正确掌握数据的分析方法,即做好图表数据的减法与除法。通过数据的减法可以看出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通过数据的除法可以看出升降幅度的大小。“两个基本点”是指一要看类别,二要看时间,以明确图表主题的具体体现。
如人民版专题七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1918—1937年苏俄/苏联农业集体化情况一览表”,复习中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表格,探究以下问题:(1)在实行农业集体化之前,苏俄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农业集体化实行后,苏联的农业经济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从表格中,你能发现苏联农业集体化存在哪些问题,依据是什么?(3)从表格的解读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启示?这样的复习引导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数据分析能力,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
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而历史人物的活动也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不管何种类型的历史图表,反映的都是特定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历史轨迹,因此,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关键在于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场景,设身处地地进行历史分析,进而作出符合史实的历史解释。可见,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养成对图表信息进行历史认知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历史读图能力的关键。
如在进行人民版专题七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复习时,可利用教材插图“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的宣传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1)你能从图片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2)这些信息是否符合当时苏联实际情况,为什么?(3)当时苏联政府为什么要创作这些宣传画,意图何在?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宣传画所反映的是当时苏联农民积极参与生产劳动、农业丰收、农民生活条件获得改善等信息,与当时苏联农业集体化对农民生产积极性及农业生产的破坏的史实并不相符。苏联政府之所以要创作这些宣传画,其目的在于通过宣传扩大集体农庄的影响,让更多的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复习中若能结合历史图表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重返历史现场积极思考,对于提升学生历史认知、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将大有帮助。
历史图表大都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或包含着某种特定的历史信息,这些历史图表或本身包含着图表作者的创作意图,或包含着图表使用者的使用意图而赋予了某种特定的主题。因此,解读历史图表应基于其所反映的特定主题。可见,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历史图表的历史信息,准确把握其特定主题,是培养学生历史读图能力的重要环节。
笔者认为,复习中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历史图表历史信息、明确历史图表核心主题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深入了解图表作者的相关信息,如生卒年份、生活经历等;二是关注历史图表的某些细节。以人民版专题五第一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中的“放贷者和他的妻子”为例。复习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关注图片中画作的创作年代,补充作者的相关介绍。之后,引导学生结合16世纪荷兰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16世纪随着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加尔文宗教改革的进行、荷兰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时代潮流的变化影响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反映全新世俗社会的风俗画兴起,“放贷者和他的妻子”就是这样一幅风俗画。再引导学生关注画作中的两个细节,一是画中夫妻两人眼神的对比,二是桌上凸镜所反射的窗外街上的房子与树林,这些细节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从神转向了人。可见,该图反映的特定主题是中世纪后期欧洲的社会转型,基于这一主题就可以较为容易地解读该图。复习中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图表蕴含的特定主题,提高对历史图表的精准解读能力。
复习中所运用的历史图表大多都是以单独存在的状态呈现的,因而其所隐含的历史信息通常会面临证据力、说服力存疑的问题,因此,在解读历史图表时还应将它与文字史料等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或以图证文,或以文证图,从而对历史图表作出更为准确的解读。可见,强化学生图文互证意识是培养学生历史读图能力的必然要求。
以人民版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附图“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神农画面”的解读为例。教材是在“‘神农’的传说”一目中插入该附图的,因而学生一般认为图中神农氏所执农具就是耒耜。笔者在复习中运用以下两则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材料一 在新疆孔雀河原始公社墓地发现了十分珍贵的单尖木耒。这件木耒存在于原始农业的初期,证明耒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很漫长。而且整个原始农业时代都有这类农具在使用。该木耒还证明了木耒并非全是笔直的,更多是取自自然形态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弯曲……耒耜是由耒和耜两种独立的原始农具结合演化而成的另一种复式农具。耒成了耒耜的柄,耜成了耒耜的头。耒耜是最早的由一柄一头组成的复式农具。
——杨晰智《武梁祠汉画像石“神农执耒图”研究》
材料二 近期(1997年)在河南安阳东汉墓发现一组农夫俑群,共10件,其中两件为泥质红陶俑,另为泥质灰陶俑,全为男性,大小形态基本相同……双手握锸于胸前,锸炳稍曲,上端有鱼尾状岔,锸头为平叶状双齿,看不出有套刃,当为整体式木锸。
——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原始社会时期与东汉时期农具的不同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教材附图中的农具是耒耜吗,为什么?
(3)为什么汉代画像石中会出现神农执木锸的奇怪现象?
通过将教材附图中的农具与文字材料所反映的农具形制特点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能够判断出教材附图的农具应是东汉的木锸而非原始社会时期的耒耜。之所以会出现神农执木锸的奇怪现象,其原因在于东汉时期的雕刻石像画的工匠并不清楚原始社会农具的样子,只能以当时农具的样子为模型进行雕刻。通过上述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能更准确地解读历史图表,而且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也能得到相应的提升。
总之,信息获取、历史认知、主题把握、史证意识是培养学生历史读图能力的四个重要内容。复习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插图等课程资源,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对历史图表进行尝试解读,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准确解读历史图表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