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乐旺
“无感支付”一经推出,便深受人们的欢迎。用户只要一次绑定,通过停车场车牌识别技术实现最快2 秒缴费离场。不过也有人发现手机支付时代,我们出门带的现金越来越少,但花掉的钱更多了。
无感的消费容易造成不理性的消费行为,无感的学习呢?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老师直接用课件演示绕绳法和滚动法,然后出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在“认识11~20 各数”时,全班学生在看教师把10 根小棒用橡皮筋捆成一捆……这样的课堂肯定更“高效”,但学生“有感”吗?学生可能获得了知识的结果,但是其间的动手能力、探究方法、活动经验、问题空间、思维方式,都被忽略了。显然无感的学习容易使儿童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机械的,更奢谈数学素养的发展。
正如蒙台梭利所言,我听见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得,我做了才会理解。做是儿童获得有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千克和克”之前,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项“寻克记”社会体验活动,让他们周末在家里或去超市进行实践。其中有几个学生在称25 千克的袋装大米时,直呼“抱不动”,我和家长开玩笑说:这就对了,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只有经历了“抱不动”才会收获经验。回到课堂上,学生再遇到“一颗土豆重200( ),一辆电动车重60( )时”,就会条件反射地调动已有经验。衍生的收获还有很多,有学生在称牛奶时发现称出的质量比盒子标示的要重,于是知道了“净含量”;有孩子在估计其他物品的质量前,掌握了小窍门,先掂掂一瓶1 千克的矿泉水找找感觉……这样的实践学习使得知识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象,“做数学”让数学学习变得鲜活有感。
有感的数学学习还可以是生动的。在年、月、日的教学中,有位老师把古罗马恺撒大帝、奥古斯都修订历法的故事渗透其中,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知道大小月的分布和其中的原因,使原本约定俗成的规定性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诸如此类,数学绘本、数学故事、数学历史等“读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让数学有了“表情”。
有感的数学学习还来自指尖,朴素的七巧板闪烁着空间想象和创意智慧; 规则简单的数独游戏让学生沉浸其中,专注力、观察力、推理能力就在9 个数字间升腾发展; 还有数学魔术、 数学步道、超脑麦斯……“玩数学”契合学生好玩的天性,借物生慧,借物生情,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探索。
有感的数学学习还可以是 “说数学”“画数学”“创数学”……学生的学习发生于身体和自然世界的直接相遇和建构中,人的认知、 思维、记忆、情感和态度等都是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在启蒙教育阶段,要让学生身体的各部分都充分地参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既动手动口,也动眼动脑,会有喜悦的发现,也会有沮丧的受挫……
当然,学习样态的改变还需要课程生态的支撑。 有感的数学学习需要丰富数学课程的建设,例如融合补充一些数学阅读课程、 数学魔术课程、数学玩具课程,拓展学生对数学世界的认知,丰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体验。这样有感的数学学习会给学生带来更多可能,也更能让学生享受探究的快乐、思维的快乐、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