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好文笔”的误区
——例谈教学写作中“好文笔”的内涵

2019-07-17 08:38:10洪菲菲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笔连续性意蕴

◇洪菲菲

每每谈及教学写作的话题,总有不少老师感叹:“哎,我的文笔不好,写不出好文章。”“我又不是语文老师,哪来好的文笔呢?”似乎,“文笔不好”已经成了数学老师们教学写作路上的绊脚石。训练好的文笔固然重要,但在训练之前我们应该先明晰一个问题,什么才是“好文笔”。

回忆起小时候学习写作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端倪。小时候,每写好一篇作文,我们都要数一数用了多少成语,用了多少好词好句,用了多少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似乎这些元素用得越多,文笔就越好,文章质量就越高。在我们学习写作之初,对“好文笔”有这样的理解不足为奇。然而,当我们渐入写作之门,就该好好梳理一下对“好文笔”的准确认识了。

一、文通字顺

好文笔的要素之一,是文通字顺。这个要求听起来似乎很低,然而,能够做到通篇文通字顺,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遣词造句中字词的运用准确、语法的使用规范等,都考验着写作者的文字功底。

我们先来看一段话:

在我现在带着这两个班级中,从接班开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化归方法的渗透教学,到六年级时,我发现学生已能自然地想到使用它来解决数学问题了。我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化归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它有着较为广泛的用途,掌握了它将使学生们终身受益。

上面这段话,我们读过之后虽然能够清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但阅读过程中却有不甚通畅、生涩别扭之感,原因何在?其问题就出在语法使用的不正确、不恰当上。如果能够对字词句的运用加以雕琢,对语法使用加以规范,便可以在文笔方面得到明显提升。比如上面这段话可以修改为:

我带着两个教学班。从接班开始,我在教学中一直注重化归方法的渗透。到六年级时,孩子们已经能够自然而然地使用它来解决数学问题。我深刻体会到化归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掌握了它,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两段话的意思完全相同,所使用的词句也大致无二,然而修改后读起来要顺畅舒服,清晰明了。其原因就在于修改后的词句运用更合理,语法更加准确规范。虽然没有增补好词好句、好的修辞手法,但达到文通字顺的要求,就可以给人“好文笔”的读文感受。

二、表达准确

写文章是作者通过文字与读者对话的过程。要让读者看得明白,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和共鸣,表达准确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曾经看到一篇论文的片段,如下:

打造智慧的数学课堂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智慧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充满情趣、灵性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 如何让数学课堂成为充满智慧的旅程,我想这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开放的学习空间,拨动最动人的情弦,放飞充满情感的创造,让数学课堂邂逅美丽,充满和谐。

上面这段文字,粗粗读来感到文笔比较优美。但如果细品,容易让人产生“一头雾水”之感。该作者对“智慧的数学课堂”的理解,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情趣、灵性、主动、互动和生动,还有开放、情感、创造、美丽与和谐等。虽然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将这些要素串成整体,但读后仍然让人不明就里——到底什么才是“智慧的数学课堂”?作者不妨在心里先对“智慧的数学课堂”的特点进行梳理,抓住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更详细的描述,使人读后能够清楚作者的真正意图。例如,作者可以抓住情趣和灵性两个特点对“智慧的数学课堂”进行阐述。以数学思维的生发与碰撞、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与引导等来阐述“灵性”,以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融洽深度的情感交流等来阐述“情趣”,将“智慧的数学课堂” 的特点凸显出来并描述清楚。如此调整,必能使自己的内心所想更准确地表达出来。与使用好词好句相比,这才是“好文笔”的本质所在。

三、意蕴丰富

文字的美感,经常产生在细细咀嚼之后。也就是说,并不是华丽的遣词造句才是好文笔的标配。事实上,华丽的辞藻堆砌,常常让人产生“油腻”之感,反而让人产生不适的阅读感受。相反的,有些看似平淡的句子,却蕴含着丰富的含义,使人读来有细品的欲望,并且越读越有感觉,越品越有味道。

笔者近日阅读成尚荣先生的《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 一书,对其中一些段落深有共鸣且喜欢。原因就在于这些浅显通俗的文字内涵丰富,引人思考与品味。现摘取一段与大家分享:

人的发展既可以规划又不能规划,最好的发展是让自己“非连续发展”。最近我很关注德国教育人类学家博尔诺夫的 “非连续” 教育理论。博尔诺夫说,人是可以塑造的,但塑造的观点即连续性教育理论是不完整的,应当做重要调整与修正,而非连续性教育倒是对人的发展具有根本的意义。我以为,非连续性教育可以迁移到人的非连续性发展上。所谓非连续性发展,是要淡化目的、淡化规划,是非功利的、非刻意的。我的人生好像用得上非连续性发展理论。如果你功利、浮躁、刻意,会让你产生“目的性颤动”。人的发展应自然一点,“随意”一点,对学生的教育亦应如此,最好能让他们跳出教育的设计,也让名师的发展跳开一点。只有“尚可”,才会在不满足感中再向前跨一点。

成尚荣先生的文字读来有一种美感。 这种“美”不在于辞藻的运用,而是文字所蕴含的意义耐人寻味。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侧重连续性发展,也就是对个人的发展有较强的目的性、 规划性和功利性。 这样的发展容易成功,但也容易陷入焦灼、混沌的状态。成先生提出的“非连续性发展”,更强调一种淡化功利的发展路径,更随意更自然,更有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哲学智慧。上面这段文字读来通顺流畅,看似通俗简单,实则意蕴深厚,值得慢嚼细品。用简单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蕴,这是“好文笔”的较高境界。

由此看来,在追求“好文笔”的路上,我们要摒弃原先一些错误的认识。不在辞藻堆砌、修辞运用上花太多时间,而应当在词句通顺、表达准确、意蕴丰富上下苦功夫。虽然,“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云遮雾绕式的表达,会给人一种朦胧美的错觉,让人以为这就是“好文笔”。事实上,清清爽爽、简洁明了的文字表达,搭配上丰富深邃的思想内涵,这才是“好文笔”的真表现。

猜你喜欢
文笔连续性意蕴
“可惜我文笔平平”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8:04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3
意蕴难求
小说月刊(2015年6期)2015-04-23 08: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