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生开一扇思想之窗
——例谈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如何实现“左右逢源”

2019-01-10 15:10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时评校服观点

云南

高考时评类作文写作常常呈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突出表现在考生对观点的论述不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在罗列与观点含意类似的古今中外的材料;不是紧扣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科学地、辩证地分析说理,而是游离于材料之外,要么对论题大加赞赏,一路高歌,要么对论题一概否定。所列论据大同小异,叠加、重复、老旧,所做分析十分偏激,往往使文章的阅读价值大打折扣。

其实,时评类作文的写作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时评类作文就是为读者提供问题的正确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指导性建议。要想对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要为读者提供一个明确的态度和观点,即肯定、否定,褒扬、针砭。需要注意的是,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褒扬什么、针砭什么,要有一个明确的交代。其次就是对观点的分析。对于观点的分析可体现出考生对问题的认识是否深刻(深度)、客观(全面)、科学(正确)。由此可见,要想写好时评类作文,对问题的分析(即对观点的论述)极为重要。

考生在写作高考作文时,文章出现分析片面、一面倒的现象特别突出。例如关于智能手机的事件的分析,考生要么完全肯定,找一些正面材料来分析论证,要么完全否定,极尽所能列举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关于创新事件的分析,就谈创新推动社会发展、造福人类,百利而无一害。分析论证往往停留在表面,没有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辩证分析,没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一边倒”的说理分析,让阅卷老师无可奈何。请看下面这道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7年10月的某一天,在某县火车站,一名老人突然晕倒,昏迷不醒,老人的妻子在呼救,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也在用喇叭寻找懂医或学医的人。19岁的李晓梅出手相助,跪在地上为老人做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抢救,直到救护车赶到才去坐火车,但她到达目的地时已错过领取准考证的时间,因而未能参加第二天的成人高考。李晓梅今年从某市卫生学校毕业,准备参加成人高考提高自己的水平。当记者问她是否为错过考试而感到遗憾时,她说:“不遗憾,这个不影响的,明年还可以再考。”

要求:李晓梅的“不遗憾”引发你怎样的思考?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时大家都为李晓梅的行为“点赞”。但对李晓梅的行为的认识和分析大多是片面的。有的认为李晓梅的行为是善的表现,“人之初,性本善”,围绕善意、善行列举事例展开分析,认为一切善行都有好结果,都应得到赞美。有的论述医生的职责所在,认为李晓梅的行为是职业使然。学生的文章呈现了“一边倒”的特点,没有思辨性、批判性。“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就是说要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李晓梅行善有行善的原因,写作时要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从道义、职业操守、社会公德、人性等角度展开析因预果。

这道作文题,应以“该出手时就出手” “责任” “担当”或“善意、行善需要理性”来审题立意,分析事件的始末。老人突发疾病,车站工作人员广播寻医,李晓梅听到广播出手相助,跪在地上做人工呼吸,可见李晓梅的行为既是一种爱心、善意的体现,也是作为一名医者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医生是无国界、无地域、无亲疏之别的,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这也彰显了李晓梅的职业精神、职业操守。从国家层面分析,李晓梅的行为体现了“文明” “和谐”的国家风范;从个人层面来分析,李晓梅的行为是“友善”的充分体现。李晓梅的行为是人性美好一面的突出体现,也是职业道德、责任、担当的最好诠释。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当病人需要的时候,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义不容辞,承担起治病救人的责任。李晓梅做到了,所以不遗憾。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善行善果当然完美,但善行无果甚至恶果也是常有的事。

若谈“该出手时就出手”,就要运用追因的论述方法,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分析,说明为什么该出手,为什么要出手。若谈“担当” “责任”,就要分析为何是一种担当、一种责任,为何要有这种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做到论述有理有据,就能写出一篇独一无二的作文。若谈“善意” “善行”,在论述过程中就不能“一边倒”地认为善有善报,行善就是积德,而要勤思辨、善批判,辩证地分析善意、善行对国家、社会、个人的利弊,要从理性行善的角度展开分析论述。若只谈善意、善行的好处并列举相应事例,就失去了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真正价值。

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属于考生自己的文章,让读者读出考生的思想,真正实现思想的浸润与洗礼。下面笔者举例说明,提供借鉴。

[关于校服思考的论述]

观点:

今天下午考完试,在街上看到穿着校服的校友,他们的校服被画上憨厚可爱的机器猫,或被潇洒的明星签名所占满。这一现象不得不令人感慨学生的奇思妙想,但同时也引发我们深思:各式涂画的校服背后藏着学生何种诉求?依我之见,学生在整齐统一的校服上涂画,实则表达了他们对张扬个性的强烈渴望。他们对个人独特个性的需求与审美在服饰里寻得了突破口。

论述:

学校要求学生统一穿校服,原因无非有二。一是为了减少学生间的攀比;二是为了保证整齐划一的面貌。殊不知这“整齐划一”的理念触动了学生的敏感神经。在这个讲求个性化的时代,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整齐和谐”已不能满足当今学生多元化的个性需求。他们拒绝千篇一律的校服。某种程度上说来,大班的教学模式已让学生越来越平庸。当教育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们便试图寻找方式挣脱,防止自己成为教育流水线上疑似“克隆”的商品,避免“相同的短发、相同的校服”复制出“相同的人”。究其根源,涂画校服不过是中学生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自己的独特位置的方式罢了。

例文在论述过程中先立后破,由破而立,破立相济,从国家(传统美学)、社会(学校要求)、个人(独特性追求)三个角度论述,既把问题析清道明,又让观点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关于规则思考的论述]

观点:

近日,北京通州区103国道G1出口处发生了一场令人揪心的车祸。当时,后方拉石头的大卡车遇红灯没有减速,反而急转弯导致侧翻,将旁边规规矩矩等信号灯的出租车瞬间压扁。文有定法,律有常规,规则构成了世界,我们应该敬畏规则,遵守规则。

论述:

该事件一经报道便引起了大家的热议。大多数网友都说:“要是出租车司机也闯红灯或许就不会遭此横祸了。”但我想说的是:“出租车司机不是死于守规则,而是死于有人不守规则。”假若卡车司机对交通规则心存敬畏,那么他就能按照规则做事,这场惨案也就不会发生,然而,正是因为他心无敬畏,视规则如无物,才会使一条鲜活的生命消逝。这也侧面反映出我国执法力度不够和惩戒制度不完善。所以大卡车司机才能如此肆无忌惮,视规则如无物。当时,他心里想的可能是:“大不了交几百罚款。”正是这样的心理让无数人轻易违反规则,丧失对规则的敬畏,所以政府应完善并加强执法力度、惩戒力度,认真履责,严格执法。

例文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追因,使论述具有深度、广度和效度(说服力),彰显批判性和思辨性。

时评类作文写作是一个澄清思想、明辨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生全面了解论题、深入分析论点、充分挖掘支撑论证的材料,做到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充分、说理透彻。高考作文中,观点片面、论据单调、论证单一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说理“一边倒”的作文,降低了作文的等级,严重影响作文成绩,需要引起考生的重视。如何规避“一边倒”这种作文弊病呢?

一是谨防二元对立。二元对立,即对问题或事物做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判断。一个人,如果不是好人,那么就是一个坏人;一件事,不是好事,就是坏事。在高考作文中,这种漏洞百出的文章时常出现。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的就说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讲创新就唯创新是图,创新就是发展,没有创新就是倒退。现实是复杂的,社会生活是多元的,很难用某个词对一个事物做出完整全面的概括评价。在分析评论社会生活中的人或事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

二是避免走极端。走极端,就是要否定就全面否定,要肯定就全面肯定,一个事情喜欢往极端上推,要么极左(保守),要么极右(求变、求新)。极左或极右都是不正确的说理。极左,表现为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停滞不前;极右表现为否定前人的一切成果,标新立异、另起炉灶。正确的做法是对问题理性分析,厘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现在讲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守、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不是不要外来文化,而是在学习、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外来文化。有的人主张外来文化就是糟粕,应该拒之门外,这就是走极端。

三是做到有破有立。立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主张,破则是对片面的、错误的观点进行揭露、批判、否定。正确的方法是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破立结合,目标是立。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要注意确立正确观点,这就是破立结合。比如说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不仅要对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展开分析,更要分析揭示其根源所在,有的时候不是手机的错,而是人的自控力太差。考生写作文时往往只注重“立”而忽视了“破”。有时虽有“破”,但由于缺乏针对性,因此不能和“立”结合起来。更有甚者,通篇都是“破”,即批判错误观点,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观点、思想。看完文章,根本就不清楚考生要阐明什么观点。

猜你喜欢
时评校服观点
我的校服我做主
时评的一般思路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锐角
记忆深处的校服
观点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党建时评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