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师感到最难教的。教师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写话写不成呢?教师可以想想:孩子刚学走路的时候也是摇摇晃晃,甚至摔跤,可是父母总是大胆地放手,不断鼓励,孩子才能稳稳当当地走起来。其实,我们教师为什么不能像呵护孩子学走路似的,教学生作文呢?
我们的写作课堂,教师都设置了很多障碍,提出了很多要求,学生越写就越不会写,甚至不愿意写。教师对优秀的作文似乎都有着思维的定势,对“好作文”定了很多的条条框框,忽视了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无形中拔高了写作要求,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学生就越写越害怕。其实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绽放的阶段,教师应该大胆地“放”,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任意发挥,随意创新,这样就能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根据自己的作文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学生拥有的信息就是学生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感受到的。这些信息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内容。同学之间的谈话、教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心中的快乐、心中的悲伤、一个游戏、一个冲动、一阵风甚至梦境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内容。教师对写作的要求,或者试卷的内容写来写去就是《记一个人》或者《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小学阶段的作文基本是这样,这些题目似乎很容易,可是学生在考场作文,或者平时的作文中却感觉无从下手,甚至有的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也只是简单地写人或者事简单地叙事。缺乏真情实感,千篇一律。根据当下的学生写作的现状。笔者不定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点燃了。
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
虽然我是三年级的学生,可是我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婴儿,早上起来,奶奶就急匆匆地跑到我的房间,一把把我拖出了暖暖的被窝,拿起一件衣服,“毫不留情”的给我穿上,可是我也是个大男孩,男女之别在我的心里没有了界限。可是在学校里,当我碰上女孩时,人家的妈妈就来找我,可是奶奶、妈妈从来都是随便动我呀。今天,我不能再让奶奶帮我穿内衣了,我大声的喊道:“奶奶,我是男孩,你出去……”
这篇作文内容就很别处心裁,写出了学生对奶奶溺爱的反感和觉醒,读来让人耳目一新。
学生在刚刚接触到写作的时候,只要能写、想写就很好,教师不要急于设置过多的要求。因为,学生自己储备的知识不多,认为只要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就可以,至于选材、立意,甚至习作的开头、结尾、中心的突出这些都不是刚开始写作的学生能够做到的。就如刚刚栽上的一棵小树,还不知能不能写活,就天天不停地摇晃着,拔高,再强的生命力都很难成活。其实,笔者也这样扼杀过很多的学生,学生刚刚学习写作,看到学生交来的习作,用心看了看总是感觉学生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中心的大白话,所以笔者经常大笔一挥,在习作本上写着70、60,甚至有些学生的文章被笔者改得面目全非,甚至感觉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怎么没有认真听,只是随便的写呢?学生拿到作文本也是仅仅看看分数,感觉自己的文章就是一无是处,才被老师给改的“体无完肤”,甚至看到老师大片大片的修改的内容,不是感激,而是感觉自己无比难堪,“怎么我的文章被老师改的这么多”,更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为此,笔者每接一个班级,收到学生第一次交来的文章,笔者不再改动,而是保持着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不断地去发掘学生习作的优点,哪怕学生写的再差,在第一次作文中,笔者都给予学生鼓励,哪怕一个词用的准确,书写工整等等,笔者都要给予肯定,让学生树立自信。笔者经常给予学生提示,“文章就要写出自己的生活,是心灵的对话,怎么想就怎么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其实学生的心里最高的荣誉就是教师的表扬,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才能闯过写作的难关。教师如果对学生期望值过高,就看不到学生的进步,更不知道学生写作的难处,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就要发现学生对的点点滴滴的进步,不断表扬,这样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不断地提高。
总之,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教师要降低要求,让学生写自己的所想、所感,这样学生才能写出自己真感情,才能提升学生写作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