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高考方案下,对于考试科目,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而越是令人眼花缭乱的选择,就越是考验科目的吸引力,询问下一届学弟学妹,我发现:选择政治的人数越来越少。
因此,加强高中政治的吸引力建设和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把思想政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切分“吸引力建设”这块大蛋糕的入口。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提到:《我和我的祖国》在大街小巷传唱,这不失为一次成功的范例,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将爱国主义思想铭刻于心。另外,同名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更是选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七个最让人心潮澎湃的时刻:国旗第一次升起、澳门回归等,使每一个观影的学生都产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争做“四有公民”。我们不妨就这样,通过日常“雨露”的灌溉,将思想道德意识渗入“祖国花朵”的根系。
然而,仅仅做到加强思想政治的吸引力建设是不够的,还必须以思想政治为舵,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否则,思想政治将会与现今的“佛系文化”“丧文化”等流于同俗,失去向心领导力。
“担当时代大任,争做时代新人”,是屡屡被提起的一句话。七八十年代的人逐渐老去,九零、零零年的少年正在大步向前。北京大兴机场“凤凰展翅”,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舰”霸气亮相,沉浸在前人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千禧一代更应意识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周恩来总理还在南开中学读书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愿。如今,作为时代弄潮儿的我们就更没有理由退缩了。“读书赚钱论”或者“读书无用论”,都是我们前行路上的陷阱。幸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了思想政治对于学生发展方向的影响,进而把思政教育带进课堂。一节节活泼生动的课堂上,学生们自信地展现和分享自己的梦想。
高考新方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课堂,其触角应伸向社会,作为学生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梯。
俗话说得好:“先成人后成才。”评判一个人才能的大小,必须建立在他拥有良好品德的前提下。德才,德才,德总是先于才。因为,脱离了道德的约束,一个人纵有再大的才能,也难免误入歧途、自毁前程。“北大学子弑母案”就值得人们反思——高智商、低为人,这到底是才华横溢的高等生,还是披着“学霸”外衣的禽兽?答案显然是后者。与家人的关系自然隶属于社会关系的一部分,而大学生也即将从学校迈入社会。如果仅仅把思想政治教育局限在课堂的条条框框中,不考虑其现实的社会意义,难保不会再有第二个相似案例。
当然,这并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一味地拓展,这样反而会失去其原有的教化意义。
一句话,高考新方案对高中思想政治的改进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唯有立足现实、大胆创新,才能在这高考改革的滔滔巨浪中勇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