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静1,2 韦宇婷1 梁明坤3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0;3.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抑郁症是一类精神疾病,已经严重危及人类健康,以显著持久的自发性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发生率高、病情容易反复,严重者有自杀倾向[1]。目前西医治疗还存在不少缺陷,治疗现状仍有待改观。芳香疗法又称香熏疗法或熏蒸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择相应病症的中药材,经过加工制成中药洗液,熏洗全身、半身或局部,使身体气血得以调和,并能平衡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或美容养颜的目的,临床上用于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方法[2-3]。随着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的深入,芳香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不断扩大,包括对失眠、眩晕、高血压、小儿落枕、上呼吸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均有较好的疗效[4]。近年来发现,中医芳香疗法对抑郁症的治疗也显示出较好的临床效果,随着药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作用机制逐步阐明,尤其基于嗅觉通路的研究取得了理想成果,为临床应用与推广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
民族医药治疗疾病有自身优势,壮医的外治法特色鲜明。而壮医佩药疗法是在壮医理论指导下选用某些适合病症、有特殊气味的壮药佩挂于人体特定部位,利用壮药散发的气味进行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疗法[5]。该疗法取材简便,且易操作,主要选用馥郁透串性药,以丝线串系或制作成药包,佩挂于人体需要治疗的部位。近年来,国家的重视大大促进了民族医学快速发展,很多疗效显著的疗法得到挖掘和整理,壮医佩药疗法也取得一定发展,临床疗效进一步显现,有望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临床研究发现[6],壮药防病香囊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有满意疗效。因此,挖掘该疗法的优势病种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中使用壮医佩药疗法治疗抑郁症也取得确切疗效,但相应的药理学研究较少,尚缺少系统的理论支撑且作用机制不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疗法在临床的推广与应用,参考中医芳香疗法的研究思路有望取得突破。本文针对中医芳香疗法与壮医佩药疗法的相似性,基于嗅觉通路在中医芳香疗法治疗抑郁症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壮医佩药疗法治疗抑郁症可能的作用途径,以期更好阐明壮医佩药疗法的作用机制,促进壮医药及其外治法的发展。
1.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在中医古籍中并未发现关于抑郁症的病名记载,将其归属“郁证”、“百合病”、“脏躁”、“不寐”等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情感性精神障碍。不同中医医家对抑郁症的认识存在差异。总的来说,中医对郁证的认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金元以前所论之郁大多属广义的郁,主要由外邪等因素所致。明朝之后将情志之郁归为狭义的郁[7],主要以情志不舒为病因。《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说明郁病的致病因素不是单一的。从病机上分析,大多数医家都认同从肝论郁;由于心主神明,五志过极可导致心神异常,从心论治也是抑郁症重要内容;思则气结,“因思致病”与“因病致思”相互作用,也是导致抑郁症的主要病机,因此,治疗原则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同时重视其他脏腑的治疗。对抑郁症病因病机认识虽各有侧重,但其病机多不离虚、痰、瘀等病理因素,患者常常表现为血瘀、化火、痰结等,在治疗上分别采用活血、降火、化痰等法。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为中医治疗抑郁症奠定了基础。
1.2 壮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壮医对疾病的认识建立在壮医理论的基础上,对抑郁症的理解归结于对疾病总的认识。壮医理论强调,气血失衡导致疾病的发生,说明了气血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脏腑气血骨肉构成了人体的主要物质基础,全身有赖于血的滋养,因此,血是尤为重要的物质。而气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人体的生命活动力,人体生命活动围绕着气进行运作。人体气血均衡与壮医三道两路(谷道、水道、气道和龙路、火路)关系密切。壮医天人自然观认为,天、地、人三气协调同步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一旦气血失衡,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人体就会发病。总而言之,壮医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是由于遗传因素或长期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机体长期过度忧虑、情绪低落、意志活动减退等不正常的情绪活动,导致机能内耗,机体气息紊乱,三道两路阻滞不通,气血不能维持平衡,最终导致机体适应不了天地之气的不断变化,从而导致天、地、人三气同步失调,机体维持不了健康的常度而致疾病发生[8]。陈攀[9]从壮医毒虚致病论角度探讨了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他认为抑郁症因邪毒通过三道两路入侵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而导致发病或因三道两路功能的减退,致使各种邪毒产生并滞留在人体内,进而导致三道两路阻滞不通,气血运行不通畅,气血功能失调。因此,毒或虚被认为是抑郁症发病的关键核心,从而引起天部之气失调,天地人三气不同步,气血紊乱终致疾病发生。壮医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对很多疾病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壮医对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没有系统阐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壮医理论对抑郁症诊治的临床指导。
2.1 中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和疗效 中医对抑郁症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因此,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治疗抑郁症的手段比较丰富。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单味中药及提取物、中药复方、针灸、中医情志疗法、食疗以及芳香疗法等。其中研究较多的单味中药包括:贯叶连翘、巴戟天、远志、积雪草、刺五加、银杏叶、石菖蒲、槟榔、人参、郁金、合欢花等,药物的作用机制多样,涉及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HT、NE、DA等)、海马神经障碍(如磷酸化CREB表达)、神经可塑性、神经发生、HPA轴、免疫系统等药物的作用靶标[10]。而文献报道的中药复方是基于中医的辨证论治,有逍遥散、酸枣仁汤、颐脑解郁方、当归芍药散、开心解郁汤、补肾活血饮、越鞠丸、疏肝和胃汤、逍遥散、四逆散等[11],以及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汤、逍遥散、百合地黄汤、归脾汤等[11-12]。治法丰富,以疏肝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活血化瘀、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等治法为主。对中药复方的研究发现,其作用机制包括对神经内分泌和递质的调节、对神经可塑性及免疫功能的调节、对信号传导通路的调节等。此外,其他疗法也应用广泛,尤其一些中医的外治法,操作简单易行,患者容易接受,其中包括针灸、艾灸、穴位贴敷、音乐疗法、芳香疗法等,均在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制也得到了深入研究。不同的外治法有其特有的优势,其中中医的芳香疗法是一种无创的外治疗法,可根据患者实际需要,制成适合的剂型,比如香囊、烟熏、喷雾、精油等,通过鼻腔、口腔或皮肤将药物渗透到人体内,达到治病目的,临床疗效肯定,患者容易接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芳香中药根据不同的药性与药效分为五大类,从而治疗不同的疾病,其中包括具有除邪辟秽功效的药物,如石菖蒲、樟脑、冰片、雄黄等芳香辟秽药;具有解表透邪功效的药物,如紫苏、藁本、生姜、桂枝、薄荷等芳香解表药;具有燥湿健脾功效的药物,如藿香、佩兰、白豆蔻、草豆蔻、砂仁、石菖蒲、苍术等芳香化湿药;具有温经通脉止痛功效的药物,如细辛、高良姜、木香、檀香、桂枝、麝香、沉香、丁香等芳香温里药;以及有开窍醒神功效的药物,如冰片、樟脑、石菖蒲、麝香等芳香开窍药[13]。中医在临床治疗抑郁症强调辨证论治,采用不同功效的药物或药方治疗不同证型的抑郁症取得满意疗效。研究表明,嗅觉通路是芳香疗法药物作用的主要途径。芳香疗法采用的药物通过嗅觉通路影响神经递质等脑内一系列改变而发挥治疗作用,对该疗法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多的基础。而基于嗅觉通路对抑郁症的研究促进了芳香疗法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2.2 壮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和疗效 壮医的治病方法是壮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与壮族地区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壮族长期生活在“五岭以南,南濒海滨,地处亚热带,雨量充沛”的地带,聚居地以山区为主,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日光充足、降雨量多、雨水充沛。有着该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是以天热地湿、高温高湿为主要气候特征,正是由于这样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具有壮族独特理论的壮医药及治病方法。从病因上看,壮医理论把一切致病因素统归为毒,壮医毒论蕴含于壮医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药物理论中,成为壮医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14]。因此,解毒补虚是壮医治病大法之一。根据不同的毒因会形成不同的毒病,从而有不同的解毒法。壮医的解毒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壮药、药线点灸、拔罐、经筋疗法、佩药疗法等,内容十分丰富,疗效也令人满意。目前壮医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包含解毒之法,根据不同的毒,采用不同的解毒药,通过佩药疗法进行治疗。因佩药疗法无需口服、无创、患者易接受,疗效确切,加上壮药资源丰富,显示出较好的优势与可观的前景。但由于壮医药发展起步晚,基础研究相对落后,对佩药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作用途径及机制还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疗法的临床推广和应用。借鉴中医芳香疗法的研究思路或许是一种可行之路[15-16]。
3.1 嗅觉通路 嗅觉是一种由感官感受的知觉,由嗅神经系统和鼻三叉神经系统参与。嗅觉系统包括嗅上皮、嗅球和嗅皮质。嗅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构成嗅黏膜,其中嗅觉细胞是嗅觉的感受器。受体识别气味分子后,产生嗅觉信号由嗅丝传递至嗅球。嗅球是嗅觉信息的重要中转站,嗅觉信号经嗅球加工、修饰、编码,投射到嗅觉中枢,解码后形成对不同气味的感知[17]。嗅觉信号经嗅觉传导通路最后到达嗅觉皮层一些密切相关的脑区,如嗅前核、杏仁核、下丘脑、海马等,参与情绪表达、记忆、辨别能力及神经内分泌的反应,最终形成对气味的感知[18]。此外,嗅觉的传导过程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前者以谷氨酸为代表,而后者以GABA为代表。这些在嗅球、嗅结节和杏仁核表达的神经递质参与了抑郁症发生和发展。这种在解剖和功能上的联系为研究抑郁症和嗅觉通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19]。
3.2 嗅觉与抑郁症关系 动物模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研究显示,嗅球摘除后影响动物体内五羟色胺和多巴胺水平并伴随出现抑郁行为[20]。科研人员发现,嗅球结构缺失会增加抑郁风险,因此,嗅球摘除可以用来制备抑郁动物模型,其原理是相似的。嗅球结构的改变,会引起神经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的一系列变化。因此,针对嗅球的结构变化,临床对于抗抑郁的治疗可有效改善抑郁症状[21]。对抑郁患者的研究发现,严重抑郁症的患者会出现嗅球体积减小。童年经历过创伤的患者较健康人的嗅球体积减少20%,这些均表明嗅觉与抑郁症可以相互影响。
3.3 作用机制 探讨中医的芳香疗法是取药物的香气,通过气味的刺激,经嗅觉系统进脑发挥作用。因此,嗅觉系统是芳香疗法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在对芳香药物的研究发现,吸嗅可提高边缘系统内5-HT和DA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或影响脑组织BDNF表达,从而改善抑郁样行为[22]。对大鼠的研究发现,香兰素经嗅觉途径能提高脑内5-HT和DA水平,从而改善抑郁样行为[23]。香草醛吸嗅也提高了小鼠血浆及海马区5-HT表达[24]。花梨木精油吸嗅可提高海马、下丘脑、杏仁核DA等阳性反应产物,抗抑郁作用与氟西汀相当[25]。芳香吸嗅可促进神经发生尤其对海马的神经发生、增强突触可塑性、促进神经元的再生,以及促进多巴胺能及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再生有较好作用。这些研究充分说明中医的芳香疗法是基于嗅觉通路从而引起脑内相应的神经递质或结构、功能发生改变发挥抗抑郁作用。壮医的佩药疗法也是利用壮药的特殊气味治疗疾病,在临床中也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不管是联合盐酸帕罗西丁[26]还是联合黛力新[27-28],或者和腹针结合[29]均能有效治疗抑郁症。且佩药疗法安全,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逐步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但具体作用途径和机制尚不明确。由于佩药疗法是以壮药的气味吸入为主要路径,经嗅觉系统吸收,从而发挥治病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嗅觉通路同样是壮医佩药疗法的主要作用途径,与中医芳香疗法存在相似性,可以基于嗅觉通路对该疗法或相关的壮药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中医芳香疗法与壮医佩药疗法都是选择有特殊气味、类似功效的中药或壮药,是无创、方便、有效的外治方法,且疗效相似。在抑郁症的治疗中两者均有较好的疗效,显示出一定的治疗优势。其中,中医芳香疗法的研究起步较早,动物和临床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揭示了嗅觉通路和抑郁症发病及治疗的相互作用,基于嗅觉通路研究芳香疗法或芳香药物,揭示了通过该通路能影响脑内神经递质及神经营养因子以及神经发生、增强突触可塑性、促进神经元的再生等,初步阐明了芳香疗法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然而壮医的佩药疗法研究相对滞后,壮医认为其原理是,通过人体吸入或是皮肤吸收药物,驱邪外出,疏通“三道”、“两路”的传导,协调气血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的功能,从而达到疾病好转或痊愈的目的,但作用途径及机制没有解析。由于两种疗法的相似性,尤其是中医芳香疗法中的香佩法,也是将具有芳香气味的药末装入特制布袋中,佩挂于人体某些部位,与壮医的佩药法极其相似,均是借助药味挥发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我们认为壮医佩药疗法从嗅觉通路开展研究或许会为其作用机制的解析提供帮助。从而为该疗法的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壮医的发展和壮药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