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象思维探讨中医发展失衡问题

2019-01-10 05:29陈姝婷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6期
关键词:事物传统思维

陈姝婷 王 洋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象思维即对事物的现象进行总结,探索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发生发展规律[1]。象思维是中国先贤富于原创的思维方式,亦是中国传统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象思维的基本内涵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中医体系的构建是在传统思维的基础之上,因此理解象思维在中医体系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改善当今中医发展失衡的问题。

1 象思维与中医的联系

1.1 象思维与思维本质的内在联系 象思维,即古人在长期劳作生活的过程中,对天象、河流、森林等自然事物的不同时段地点的模糊印象,运用直观、形象或感性的图文来揭示世界本质或运动发展规律的一种认知方法[2]。通过这种方法来把握宇宙事物的一些客观规律,从而创建起具有共同认识的思维模式[3]。象思维,把不同质料但结构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并谋求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形成了一个“同构体系”。古人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其他相似的事物,这种思维模式对在中医学的理论的构建,丰富以及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内经》有言:“天地万物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不引比类,是之不明。”象思维与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相辅相成的。

1.2 象思维与藏象理论的联系 《素问》有言:“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中医学脏象理论中的脏腑是人体组织生理功能和联系本质及与自然环境联系的反映,是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逻辑概念,形象思维可使抽象思维具体化。通过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在全身的生理功能,用“五行之象”与五脏的相似点即在自然界的变化习性来类比五脏的功能[4]。因此肝象木,取其曲直之性;心象火,取其炎上之性;脾象土,取其安静之性;肺象金,取其刚决之性;肾象水,取其润下之性。从位置形态学来说,心肺共居胸中,心位于中央,犹如君主居中位,为“君主之官”。左右肺各居其旁,如丞相在旁辅佐君主,为“相傅直官”。

1.3 象思维与疾病的联系 “取象比类”的方法同样运用于疾病的观察和运用。如中医的“提壶揭盖法”、“釜底抽薪法”、“逆流挽舟法”就是根据疾病的病机,运用自然或生活的原理,使人体顺应自然属性,而使病愈。正如治疗小便不利,不用利尿的药物,而用宣肺的药物。肺主气,通调水道,邪毒壅聚,肺失宣肃,上焦不宣,下焦不利也,宣畅肺气,升发与肃降协调则津液得以输布,则病证可消,犹如壶满之水不出,揭开其盖则壶内之水流畅而出。

1.4 象思维与自然适应性的联系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中医认为人体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人应该顺应四时,人体的各个部分与四时相适应,表现出统一性。如“春脉微弦,夏脉微洪,秋脉微毛,冬脉微石”,正是比类的结果:春脉应肝,如枝叶始生,懦弱而长;夏脉应心,万物之茂,脉来疾去迟,脉洪大有力;秋脉应肺,万物终其所,落叶知秋,脉轻取以浮;冬脉应肾,万物之所藏也,极冬之时,水凝如石,其脉沉濡而滑。这些都是象思维对中医系统理论的反映。

2 中医发展失衡的问题

2.1 中西医“象”之对比与时代发展的适应性 20世纪西方科技传入中国后,对中医的传统理论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基于“还原论”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主张“实证”、“清晰”、“规范”、“可重复”,方法包括数学、逻辑、分析,一般把客观事物分裂开来,进行相对孤立、静止的研究。西医也有对“象”的认识,其基于解剖学,研究对象为人体实质器官,运用逻辑推理证明的方法来了解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所研究之“象”偏为“具象”[5]。中医受传统象思维影响,主要以人文思想为核心,运用“整体”、“动态”、“个性化”的方法来探知疾病发生发展规律[6]。这种“象思维”的方法论所衍生出的就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中医药学是唯象科学,其理论是一种自制的法则和原理系统,它通过无数次的临床实践或多或少被证实,可以用来解释人体某些整体水平的规律和本质,其所研究之“象”,偏于“抽象”。因为它尚未与现代科学结合,并且还没有用现代科学的概念来表达,这就大大影响了其普适性。虽然中国系统理论与现代西方科技理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系,但他们并不矛盾,因为他们的存在着“对立”“统一”。1956年中央提出“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中西医结合”这一概念油然而生[7]。这原本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中西医结合”发展至今,更多的是走西化的道路,即将中医西化,而非有机结合。基于长久以来中医界把西医的科学方法作为衡量疾病判断和疗效评价的 “金标准”,中医的“科学性”频遭质疑。

2.2 中医药发展瓶颈及关键把握 中医药的发展在当今已经道路岌岌可危的地步,一方面社会对中医的信任度不高,另一方面病人生病时苦于找不到好的中医师,双方面的影响使得中医既不能复辟古代之辉煌,又不能立足时代谋求发展。在中医学习及诊疗过程中,若完全遵循西方的逻辑思维,而无法灵活地将传统象思维融入我们的中医思维中,将很容易导致中医药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中医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不冲突,将“具象”与“抽象”结合,厘清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思维模式及结构框架将能使中医药得到更长远的发展[8]。

“家传师授”和“由儒从医”是传统中医培养人才的两条基本途径,这两者都要求从医者必须具备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和浓厚的中医学氛围。但当代学生从小接受逻辑思维较多,多数人直到大学才接触中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下必然产生困顿甚至逆反的心理。另一方面,当代学生普遍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古文功底欠缺,用一知半解的治世来揣测中医经典,谬误颇多。如此一来,中医继承难续,创新发展尤缺。

面对中医发展失衡的问题,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教育。一方面在于追根溯源,掌握一定的人文科学素养,熟读经典,掌握中医“象思维”的方法论,另一方面,中医的生命在于临床,注重临床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医人才是否能看病、看好病是衡量中医教育成功的标准之一。

3 小结

国医大师邓铁涛提出要振兴中医事业必须培养一大批“铁杆中医”。朱良春则引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激励未来的中医人才。只有勇于正视当代中医学的困境,敢于陈白时弊,中医人无怨无悔地承担起责任,脚踏实地地打好基础,才能让中医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事物传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美好的事物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另一种事物(组诗)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