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月,李超然,王远红,姜德友,刘德柱,蒋希成△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中医对于银屑病的认识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银屑病相关症状的记载,历代医家皆有论述,尤以明清之后直至近现代日臻明确和完善。本文通过对银屑病古今文献的整理分析,将从病名、病因病机、治法3个方面进行阐述,现探析如下。
银屑病在古代之称谓颇多,以“白疕”“松皮癣”“蛇虱”为主,其病证表现的相关记载亦见于“干癣”“风癣”“顽癣”等疾病之中,因于古代医家的认识有限,因此常常与其他病证相混,现整理银屑病的相关病名如下。
在银屑病的诸多病名、曾用名中,最易与“牛皮癣”相混淆。《辞海》中有记录道:“牛皮癣……相当于神经性皮炎,即‘银屑病’。”“银屑病,俗称‘牛皮癣’……中医学上称‘松皮癣’”[1]。
关于“疕”之释义,可追溯至《周礼》,其载曰:“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2]”明·王绍隆的《医灯续焰·医范》认为疕乃头疮,疡乃身疮。“白疕”之名首见载于明·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遍身起如风疹、疥、丹之状,其色白不痛,但搔痒,抓之起白疕。[3]”后世之《疡医大全》《外科心法要诀》《外科大成》等皆以“白疕”名之。
“松皮癣”作为病名首见载于清代《外科心法要诀·癣》:“癣证情形有六般,风热湿虫是根原,干湿风牛松刀癣,春生桃花面上旋……五曰松皮癣,状如苍松之皮,红白斑点相连,时时作痒。[4]”《外科证治全书》《外科备要》《家用良方》等皆遵此。
“蛇虱”之病名首见载于《证治准绳·疡医·诸肿》:“遍身起如风疹、疥、丹之状,其色白不痛,但搔痒,抓之起白疕,名曰蛇虱。[5]”《外科心法要诀》《外科备要》等皆以“蛇虱”为“白疕”之别名。《外科证治全书》中载有以“蛇风虱”名“白疕”之语:“至若发无定处者……为蛇风虱。[6]”
“干癣”的含义范围较广,其中包括银屑病,亦有其他症状相似的皮肤病。宋代《圣济总录》中有记载道:“癣之字从鲜,言始发于微鲜,纵而弗治,则浸淫滋蔓,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久则因风湿而变化生虫,故风多于湿,则为干癣。但有周郭,皮枯瘙痒,搔之白屑起者是也。[7]”似是银屑病,但是因为所记载之症状亦可以见于神经性皮炎等疾病。明代《普济方》、清代《外科证治全书》《外科集验方》等大多如此。
清·萧晓亭在《疯门全书》中有关于“银钱风”的记载,形容其钱般大小,内红外白,刺之无出血点,色白如银,其发病好先发于身继而病及面部,并提出治疗方剂,轻者可用狗宝汤,重者用蒺藜散。
1940 年杨国亮首用“银屑病”之名,1954年,于光元最早用于医士教本,1956年吴鹤声最早将“银屑病”之名用于期刊[8]。现代医家大多统一以“银屑病”为病名。
还有诸如“久癣”“顽癣”“风癣”“白壳疮”等,因其主要典型表现与银屑病的典型症状描述并不十分吻合,古籍中的记载亦不明确,因而此不赘述。还有关于掌内鳞屑癣的相关记载,中医病名大致相当于“鹅掌风”“鹅伤疮”“鹅掌癣”等,根据文献记载,相当于角化性湿疹、手足真菌感染的干燥型、银屑病的掌跖脓疱病等,并非银屑病的专属名词,故而不再一一枚举。
银屑病可分为寻常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关节型银屑病、掌跖脓疱型银屑病4种类型。尽管病症表现多端,但究其病源、探其病机多为相似。《医宗金鉴》认为,本病的机理“皆是风邪客肌肤,亦有血燥难外荣”,即是内外合邪,外感六淫,不能宣泄,内失疏导,肌表阻滞[9]。总的来说,银屑病的发生总不离“血”与“风”。笔者总结古今文献概括其病因病机如下。
此型多见于银屑病的进行期,内因血热,外受风邪,化燥劫营[9]。其发病多由情志不遂、肝郁气结、郁久化火所致,而血热又容易导致气、津、阴液受损[10]。明·皇甫中在《明医指掌》中提出疥癣之病因多为血热。李梴的《医学入门》也载有:“疥癣皆血分热燥。[11]”
此型多见于银屑病之静止期[9],多病程较久,因风邪燥热侵扰渐至耗伤阴血,夺津灼液,血涸难荣,变证百出[12]。《外科大成》认为,白疕之患其状如疹疥,乃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外科心法要诀·白疕》亦遵此说:“生于皮肤,形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13]”《疡医大全》《彤园医书》《外科备要》等皆从此说。
银屑病反复发作,外风与燥热相结合,容易导致热壅血络而发为红斑[14]。《圣济总录》载有:“其病得之风湿客于腠理,搏于气血,气血痞涩,久则因风湿而变化生虫……但有周郭,皮枯瘙痒,搔之白屑起者是也。[7]”指出邪客肌肤、气血搏结乃发病之病因。
阴虚血亏,化燥生风,肌肤失荣,再加之外感风热内外合邪,进而诱发银屑病的发生和加重[15]。明·虞抟《医学正传》即认为,银屑病的发生除了与外界自然环境相关之外,与患者本身血虚之体质亦关系密切:“岁金太过,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证,多患于血虚体痩之人。[16]”
风湿相合,碍于血络,耗伤营气,易于化燥。《圣济总录》言其病因病机除气血痞涩外,还有“因风湿而变化生虫,故风多于湿”[7]进而发病。明·申斗垣在《外科启玄》中论述癣之成因为肌表毛孔受风湿之邪,虽非对于银屑病的专论,但也从癣证的总体上概括了其病因病机。
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火亢盛皆可进而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致使热伏营血而发病;另外,情志、饮食等因素导致的肝脾不和,气郁化火,干扰中焦气机输布,影响脾脏统血之功,亦能造成内热壅滞而发病[17]。脓疱性银屑病之病机亦不离湿热毒蕴,气血两燔[18]。元·齐德之在《外科精义》中提出干湿疥癣之病因病机乃是“肺受邪毒,运于四肢,久而不散”[19]。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载曰:“顽癣,乃风、热、湿、虫四者为患……此等总皆血燥风毒克于脾、肺二经。[20]”可见,脏腑有热加之毒邪内扰是银屑病发病的又一病机。
“风邪闭郁玄府,阳气不得外达,拂郁化热成毒,燔灼气血津液,发为红斑鳞屑”,于是便有了以玄府理论为切入点的理论,并认为玄府郁闭、热毒蕴结是银屑病发病的核心病机。风邪外束,闭郁玄府,阳气蕴结于内,燔灼气血,发于肤腠,则见丘疹,刮之见血;玄府郁闭则汗孔开阖失司,故而可见皮损处干燥无汗。病邪痼结难解,则疾病顽固不愈[21]。
银屑病的治疗紧紧围绕“血”和“风”的病机,古今医家结合临证实践,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则治法,现总结如下。
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根据银屑病中血热、血瘀、血虚之病机,可归纳出凉血、活血、养血三大治疗法则[22]。
3.1.1 清热凉血 银屑病初起之时多见血热证,其治法为清热凉血、解毒消斑[23]。临床上对于血分有热之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祛风,在用药上可以选择生地、丹皮、麻仁、北豆根、玄参、丹参、白芍、苦参等,外用可配合以红粉膏[24]。而对于血热为主的病机,由于热极易致瘀,因而宜选用凉血散瘀之药[25]。《证治准绳》即载有以柏叶煎水洗,内服蜡矾丸、金银皂角丸等治疗蛇虱之遍身起白疕。
3.1.2 活血化瘀 血瘀型银屑病通常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皮损处多有色素沉着,适宜以丹参、当归、三棱、王不留行子、蝉衣粉等活血化瘀,祛风润燥[26]。活血化瘀法的代表方包括消银汤、平肝活血方、乌梅活血方等,常用药物包括三棱、莪术、红花、乳香、没药等;对于气机不畅或是血虚导致的血瘀,常以行气活血为主,代表方有冠心苏合丸、黄芪丹参汤、丹参活血方等,常用黄芪、丹参、赤芍、泽兰等品[27]。
3.1.3 润燥养血 对于血燥型的治疗总不离养血润肤[28],在内则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在外则润泽肌肤[29]。《外科大成》认为,白疕乃是血燥不能荣养所致,针对这一病机提出用搜风顺气丸、神应养真丹加白蛇等治法。《外科心法要诀》亦载有养血之方:“初服防风通圣散,次服搜风顺气丸,以猪脂、苦杏仁等分共捣,绢包擦之俱效。[13]”
针对银屑病具有慢性瘙痒且发病部位多端、发作时间不定的特点,基于“风盛则痒”的理论,亦有医家提出从“风”论治的治则治法。其中,以小儿和新患或者关节炎型多见的风寒型银屑病,多给予麻黄、桂枝、川乌等祛风散寒,养血润燥;而偏于风热者多伴有血热,因而常用桑叶、菊花、赤芍等散风清热,凉血润燥[30]。《外科证治全书》亦载有:“杀虫渗湿逐风之药。轻者绣球丸搽之,重者槿皮酒搽之,年久阴顽恶癣,诸治不效者,鲜角膏、五倍膏随宜敷之。忌动风发物,自无不愈”[31],用以祛风除湿。
银屑病之病因病机离不开毒邪作祟,其中,毒热型多见于脓疱型银屑病和脓疱性红皮病型银屑病[32]。在治疗上,对于火毒炽盛型宜选用凉血清热、解毒祛湿之法,方可选用清营汤加减[33]。热毒不解、煎熬营阴、蕴成瘀毒者,多见于红皮病型银屑病,其主要方剂可以选用清瘟败毒散等以清热化斑消毒[34],可酌加莪术、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增强药效[35]。另外,在治疗毒邪为主的银屑病过程中,适当加入泽兰、九节茶可增强解毒祛风之效[36]。还有经湿热蕴毒发展变化而来的脾虚毒恋型,治疗上兼顾中虚与余毒、健脾除湿、清热解毒为法,可用除湿胃苓汤化裁[34]。《外科正宗》提出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故而亦有健运脾胃、扶正以驱邪之法,以期达到清热解毒之效[37]。
对于银屑病的治疗除辨证施治外,中医还探索出丰富的非药物疗法。根据“宛陈则除之”的理论,三棱针放血疗法常可用于治疗顽癣,而四缝穴位居手三阴、三阳经所过之处,点刺放血能够通畅百脉、调和脏腑,又具有凉血解毒的功效,因而对于皮损不伴随关节症状者,取四缝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可改善临床症状[38]。在针刺治疗银屑病方面,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督脉为“阳脉之海”,背俞穴又居督脉两侧,其经气相交,乃是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故而取穴以取足太阳膀胱经脉及背部的腧穴为主。《灵枢·口问》载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研究表明,耳背割治疗法具有凉血祛瘀之功效;因此在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再施以针刺疗法,取大椎、肺俞、肝俞、膈俞、足三里等穴位,并配合耳背割治的办法,对血瘀型银屑病的皮损状况改善有明显的作用[39]。还有于针刺得气后出针,复以水罐扣于穴位表面的配合治疗法,对银屑病的治疗亦颇有益处[40]。
总而言之,银屑病的治疗还有许多颇具特色的方法,如单方验方、外用药、穴位埋线等,现代医家颇多发挥,仍在积极探求之中,这些疗法不但补充了古代文献的不足,也丰富了中医学对于银屑病的认识,为银屑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也给临床医生带来了多样化的借鉴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