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产品的内在意义
——中国传统设计思想当代应用的研发路径

2019-01-10 01:54何晓佑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空竹意义传统

何晓佑(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时代正在发生变化,工业时代所倡导的“解决问题”的设计原则正在向信息时代的“创新生活”转变,设计不再仅仅是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更体现在设计对象的内在意义的表达:链接社会、传递情感、提升品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与设计学院教授罗伯托·维甘提在《第三种创新——设计驱动式创新》中提出,设计就是赋予商品独特的内在意义的观点,认为产品的内在意义与其价值观、信仰、社会规范及历史传统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人们心理与文化在产品中的反射。比如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产品设计公司意大利阿莱西公司,把生产功能性的产品转化为给家庭创造革新的、多彩的、巧妙的、实用的产品,使厨房用品转变为厨房文化,其中的设计就是一种特殊的创新手段,它所创新的对象是产品的内在意义。这种创新模式“是建立在设计驱动式的基础上,追求产品内在意义与文化的突破创新”“创新并不是对既有需求的满足,而应该是展望未来,构建起全新的蓝图”。[1]

在今天的语境中,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语言和生存状态,但我们似乎还少强调了一化:文化,或者说缺少透过文化进入产品中的“艺术化”语境。技术创新无疑是产品创新的一种内生动力,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将重心放在技术上,总是关注物与物的关系,总是用新技术来替代旧技术,而忽视产品的内在意义,那么产品就没有完成创新的全部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产品的外在意义是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而产品的内在意义是满足了人们精神需求:或是一种情感的意义,或是一种体验的意义,或是一种方式的意义,或是一种品质的意义,只有同时关注人与物的全部关系,产品才真正进入创新的状态,在这其中文化是产品内在意义的诠释者,是产品创新的另一种内生动力,它不仅与技术创新一起解决了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创新了我们的生活品质。我们必须明白,消费者需要的是更有意义的产品,来满足自身服务与体验的品质。

我们说文化也是工业发展的另一种内生动力,是因为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它是一种能够被传承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它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感性上的知识与经验的升华。将文化引入产品创新之中,使产品的技术功能与产品的内在意义完美结合,突破了长期以来工业设计仅仅是解决产品外观造型问题的局限。产品造型虽然也能反映出产品的内在意义,但是设计应将现有的状态向更好的方向引导的行为,这就不仅仅只是造型问题。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是工业发展的“两个翅膀”,只有两个翅膀同时扑动,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我们说设计师要永远站在用户的前列,不断地引导用户走向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们要研究用户,但是并不是以用户现有问题的解决为唯一指向,而是要不断创新产品的内在意义,给用户创造更好的生活品质。而要完成这一诉求,往往是文化的力量。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有很多路径,而从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中汲取智慧启迪现代产品创新设计研发,是其中一条有价值的路径。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的大河是一个流淌的过程,水是切不断的,中国传统设计思想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其中隐含着丰富的造物思想和智慧。我们需要重新激活这些思想和智慧,激活中国造物文化自身内在的意义,启迪我们的创新思维。这是一种中国人的思想基因,基于这种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具有内在意义的工业产品,是一个有诱惑力的思路。

也许有人会说,传统的东西是那个时代下产生的,其材料是落后的、工艺是落后的,功能自然也是落后的,没有高科技也不时尚,有什么可以传承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我们会发现其中隐藏着很多鲜活的东西。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反对将人类与自然分离、仅仅把自然当做人类生活“环境”的思想。“万物生死相依”是一种整体的生态观。中国的这种传统思想显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树立“天人合一”的整体生态观念,就是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是要春种秋收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期望的是风调雨顺,不仅仅是辛苦的劳作,还要靠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没有权利把自己当做万物的主宰,而应该对天地万物心存爱念,使万物都能按照它们的自然本性得到生存和发展。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一味地强调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在很多情况下是更重视适应自然和顺应自然,这也就是中国传统风水学最根本的观点。中国传统的生态观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中国绘画作品往往包含有鲜活的生命,山水人物花鸟是中国画的主要表现内容,但传统中国画从不画死鱼死鸟,中国画家画的花、鸟、虫、鱼,都是活泼的,生意盎然的。中国画家的意象世界,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世界,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体现了对万物生灵的爱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这一点我们从许多文学作品中也看到了。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就是贯穿着人与天地万物一体意识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幻化成美丽的少女,并与人产生爱情,表明人与万物的生死与共,休戚相关。中国的烹饪术也是这样,是用“合二为一”的原理去制造“味”的,中国人的“人情味”也是用同样原理产生的,亦即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因此,中国人对“人”的定义是“仁者,人也”,亦即是必须用“二人”才能去定义任何一个“人”。这是一种关系: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心意通感,并且在这种双方心意感通的过程中,理想的行径必须是处处以对方为重,中国人的“礼让”其实正是这种关系的外在的表现。这种生活形态的形成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因素,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极端“自我”。设计不仅仅是为了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设计是为了人类健康化生存,是为了人与物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如果自然被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被从根本上摧毁了,人类的生存根基就没有了,何来人类高品质的生活?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有它自己的生活形态,人们要吃住行就离不开生活器具和生产工具。我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些生活器具和生产工具,既是一种技术的结晶,也是一种文化精神与审美理想的载体。因此,在中国的造物文化中,追求物的内在意义,追求物的意境,追求物的品位。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其中所反映出来的设计智慧,折射出来的内在意义,至今也具有很多指导意义。

一、中国传统拔步床——私密、舒适与欢愉的内在意义

床是什么?床是睡觉的器具,作为睡觉的器具,上床睡觉,这是人的基本功能得到满足。但是实际生活中,床并不仅仅是睡觉的器具,也是休息的平台,是夫妻之间私密的平台,如果加入这些功能以后,床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洞房”一词早已出现,原本是一个神话故事,讲述尧王与仙女完婚仙洞的故事,从此将婚房比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称之为“洞房花烛夜”。中国传统洞房的床笫被称为拔步床,是中国传统家具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床。拔步床的独特之处是在架子床外增加了一间“小木屋”,从外形看似把架子床放在一个封闭式的木制平台上,平台长出床的前沿二三尺,平台四角立柱,镶以木制围栏,有的还在两边安上窗户,使床前形成一个回廊,人跨步入回廊犹如跨入室内。这种床形体很大,床前有相对独立的活动范围,虽在室内使用,但宛如一间独立的小房子。这种床式整体布局所造成的环境空间犹如房中又套了一座小房屋,有“床中床“罩中罩”的意思。拔步床所营造出的更小的私密空间,使夫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达到易于亲昵的私密尺度,有的拔步床内还设置了镜子和各种装饰,增添了亲昵的情趣,使“性”不仅仅是生殖的工具,而成为一种“欢愉”载体,这是一个“生命力量”的表达。这种将床笫设计提升到使自然属性与人为属性高度统一的原生态状态,极具设计智慧。此刻,床已经不仅仅是睡觉的机器了,它所体现的内在意义是:私密、舒适与欢愉。

二、中国传统美食——情感体验的内在意义

史传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进入石烹时代,开创了华夏文明。伏羲氏结绳为网,发明了渔猎的方法,用来捕鸟打猎,充以庖厨。黄帝发明了炉灶,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得到改善,逐步地创造出了中国特有的烹饪技艺,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首先是为了解决肚子的问题,原本它的主要功能是填饱肚子。如果仅仅是吃饱肚子,有米饭就行,但人们吃饭还要有菜,显然是为了摄取更加丰富的营养,从而使我们的体质更加的健康。所以我们还会选择吃什么菜,用什么方法烹饪,用什么方式吃等等。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我们还不满足于菜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要有味道。中国的菜肴是很讲究色香味的,不仅有味觉和嗅觉的享受,还要视觉的享受。显然,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吃饱,还能精致地吃。这还不够,还要加上文学意味,使普通的菜饭融入了文化的含义,比如:“霸王别姬”“八仙过海”等名菜,使日常生活必须的饭菜成为了“餐饮文化”。即便是中国传统炊事用的炉灶,也赋予文化的内容,在灶壁上画上一些吉祥纹样和财神爷之类的图画,“灶王爷”成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最普遍的神祇。这还不够,还要有精美的餐具与菜肴的形状的搭配,还要有室内环境的烘托,有酒的陪伴。这个时候“吃”早已不是一种“吃饱”的概念了,其内在意义是“吃感情” “吃交流”“吃情绪”,吃已经成为一种促进“和合”的手段,是一种生活品质体验的过程。

三、中国传统马桶——生态平衡的内在意义

中国传统马桶,古称之为溺器,最常见的是圆形木桶,顶上外加木盖,用以防臭,高度适合人坐着如厕,周身用桐油涂抹,防止漏水,同时用铁箍扎住,防止受挤压散架。古代皇帝、后妃们使用的便器叫做“官房”,有专门的太监保管,需要时则传“官房”,平时不放在寝宫中。而普通老百姓没有这种专门的使用方式,只能置于床边的布帘后面,但也因为需要,可以随时随地的在室内移动位置使用,这就使得马桶的使用非常方便。即便是这种处理排泄物的器具,古人也赋予了它内在意义:把马桶看做生育的象征,是婚嫁时女方必备的嫁妆。女方即便再穷,宁可不陪送其它嫁妆,也要陪送两只马桶。一般百姓用作嫁妆的马桶,会写上“百子千孙”一类祝福新人的字样,预示着新人婚嫁以后可以子孙延绵,世代久长,当时的人们又把马桶叫做“子孙桶”。实际上反映出中国传统生活文化中,不仅重视“吃进”,也重视“排出”,这是一种生态平衡意义的表达。

四、中国传统空竹——集合性健康生活的内在意义

空竹,属于汉族民间传统玩具。典型的空竹有单轮和双轮之分,双轮的空竹形如腰鼓,以竹或木制成,两头为两只扁平状的圆轮,轮内空心,轮上挖有四五个小孔,孔内放置竹笛,两轮间有轴相连,单轮的空竹则形如陀螺,一侧有轮。因其轮内空心而有竹笛,故名“空竹”。 空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是由汉族民间游戏用具“陀螺”演变而来的,明代逐步成型,清代抖空竹的方式逐渐成熟,一直延续到今天。抖空竹最初是玩器,古代也成为摊贩商人招揽生意的手段,空竹不仅器材简单,易于学习,而且动作花样繁多,技法多样,引人入胜,逐渐地成为了一种健身的器材,一个人可以玩,一群人可以一起玩,室内可玩,室外更可以玩,四季寒暑都可玩,男女老少皆适宜。抖空竹的动作,看上去似乎是很简单的上肢运动,其实是全身的运动,靠四肢的巧妙配合来完成。一个小小的上下飞舞的空竹,玩者用上肢做提、拉、抖、盘、抛、接,下肢做走、跳、绕、骗、落、蹬、追、随、转等动作,要在最有利的一刹那间来控制它,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这就需要做到反应快,时间准,动作灵敏、协调。而跳跃时,则不但要跳,腰部动作也很重要,上肢随同摆动,有时颈部也要运动,连续跳跃,心跳可以加速。一个简单的器具,具有如此多的健身点,难怪延续至今。空竹既锻炼了身体又具有很强的表演性,空竹抖动时姿势多变,使绳索翻花,做出“过桥”“对扔”“串绕”“抢高”等动作。抖空竹的技巧颇多,有“仙人跳”“鸡上架”“放捻转”“满天飞”等诸多名目,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因此会吸引很多人的观看,这种表演性玩法,逐步走上了舞台,成为一种杂技艺术的表现形式,极具观赏性。这时,小小的空竹,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玩器,它的内在意义体现在一种集娱乐性、健身性、技巧性、表演性、收藏性为一身的集合性健康意义的表达。

上述所举例子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生活和器物的“内在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中隐藏着巨大的创造性和智慧,对走入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丰富的启迪价值和传承意义。习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技术要不断创新,产品的内在意义也要不断创新。孔子说“扣其两端”,这是一种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们需要扣住历史与未来,重新激活中国传统设计思想中的智慧,激活中国造物文化自身内在的意义,启迪我们的创新思维,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产品的内在意义,创造出符合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产品,以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这是一个十分有诱惑的思路,也是中国传统设计思想在当代应用的一条研发路径。

猜你喜欢
空竹意义传统
一件有意义的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15米空竹龙舞起来
有意义的一天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生之意义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飞吧,空竹
Beijing Diabolo Museum
学抖空竹纪事(外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