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学飞
张少甫(1909—1974)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前身——湖北艺术学院管弦系系主任,学科创始人,支柱,元老,一代宗师。
张少甫老师给人们的印象十分低调,话语不多。我在读附中和大学的八年里,多次见到过他,但没有与他讲过话——我是作曲系的学生,不在管弦系,尚无接触。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安静、慈祥,不言自威的老老师。
一
张少甫老师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拗柴文星村的一农户大家庭。父辈兄弟没有分家,除从事农耕及乡间手艺杂活外,皆通晓音乐,会操乐器。父亲张蔚瑜先生(曾与黎锦熙、黎锦辉兄弟二人同窗),后毕业于长沙师范。20世纪初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导师。张少甫老师的童年少年时代——十三岁以前,一直在老家生活,做农事,割草、放牛、种地。受父辈影响,自小音乐兴趣浓厚,会拉胡琴、弹三弦,还常常参加“打锣鼓亭子”。七岁上学,成绩很好,还熟读《孟子》等老书。1922年随父亲到北京读书,次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钱学森同班)。初中高中六年,成绩优秀,尤擅数学。读书之余常随父亲学习音乐。1929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期间学钢琴一年半。
1930年,闲暇之余常参与黎锦晖主持的“明月歌舞团”的排练演出。师大放寒假后,开始随歌舞团成员严折西学习大提琴,同时与严折西每周到俄国音乐家托诺夫家观摩,并开始跟随托诺夫学习大提琴。9—10月跟随黎锦晖的歌舞团去天津、东北等地巡演。返京后,毅然退学加入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团,正式开始音乐生涯。1931年,在黎锦晖的支持下,跟随上海国立音专L·佘甫磋夫教授继续学习大提琴,接受正规、系统的训练,黎锦晖还专门为他购置了一把进口的大提琴。后又续学配器、作曲,潜心攻读“东西方音乐之研究”等音乐理论。并紧张地参与一些配乐、排练、录音等工作。是年,随明月社受聘留在联华电影公司歌舞班工作,与同年考入歌舞班的聂耳共住一室,相处融洽,关系始终很好。总和聂耳、张弦在一起练琴,聂耳挺满意他们这个组合,自称“三人团”。聂耳在日记中经常提到他,如在1932年1月9日的日记中写道:“……又是十二点钟了,少甫还在那儿做《东西乐制之研究》。他对理论研究,真算下得苦功,我很佩服……”。①聂耳:《聂耳日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230页。
1932年,开始用笔名创作歌曲。有的由当时的歌星如白虹、周璇等演唱、播音、灌录成唱片,出版。张少甫先生一直都是歌舞团的骨干。几年间,除在上海、南京、汉口等地演出外,还远赴南洋西贡、百浪、盘谷、新加坡、马来半岛东西岸各城市和苏门答腊、爪哇的一些城镇巡演。
1937年6月,回到长沙,投身抗日洪流,进入“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在“小学教材编纂设计组”编写乡村小学教科书算数课本,并负责数学教学法指导。
1939年,赴重庆后方勤务部政治部“伤兵教育委员会”工作。陆续创作并发表《岳飞歌》《春礼劳军》《良师抗战建国歌》等多首抗战歌曲。
1940年,正式进入中央广播电台管弦乐队——国立音乐院实验管弦乐团担任大提琴演奏员,并兼职重庆青年书店特约编辑、秘书。
1945年,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担任秘书。
1947年,在长沙参加筹办湖南育幼院,担任房屋建筑设计工作。是年10月,进入湖南省立音乐专科学校,担任注册主任兼教大提琴。期间,数次在音乐会上参与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等节目演出。
1950年,院系调整,来武汉进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任教员,教授大提琴。
1951年,招收首位大提琴学生刘炎。1953年,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成立。任器乐系、管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1958年,湖北艺术学院成立。任管弦系教授、系主任。
二
自上世纪30年代起,张少甫作为大提琴手先后在多种乐队组合中参加演奏。从1947年起开始教授大提琴,直至去世。几十年间,陆续招收和培养了刘炎(1951级,本科)、卢兆豪(本科1953级)、何少松、陈东雄、柳可人(均为本科1954级)、王大啔、陈汝棠、李迪尧、杨柏林、杨健之(均为附中1955级)、李世英(本科1959级)、钟德珍、陈萍秀(均为附中1956级,本科1962级)、柯琳、李静雯(均为附中1957级,本科1960级)、王大啔、陈汝棠、李迪尧、曾庆华、邹明范(均为本科1958级)、格桑德吉(1959级)、叶允元(附中1961级)等众多弟子。为教学需要,他自学俄语,陆续翻译出《克罗茲马赫》《沙波日尼可夫大提琴演奏法》《波利夏克大提琴演奏法》等一大批大提琴教材。
张少甫老师亲授的这些弟子先后分布到北京、湖北、广东、浙江、山东、福建和海外,并且多是骨干中坚。当年,张少甫老师本来是可以调往北京工作的,但是他放弃了。说北京有不止一人在那里教授大提琴,而武汉、中南地区却只有他一人,如果调去北京,这里就空了。因为他的留下来,武汉今天才有了这么多一代又一代的大提琴学生。后来张少甫老师健康状况越来越不好,但仍然继续努力工作,直至最后。1974年上半年在病重中坚持翻译完前苏联音乐家金茲布格的《大提琴艺术史》,七月病逝,鞠躬尽瘁!
张少甫老师以事业为重的执着、高尚精神,着实令人深为钦佩、敬重和感动。
张少甫老师的首位弟子刘炎说道:“几代人的传承是因为他们前面站立着一位伟大的老师张少甫先生。他不仅对大提琴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而且让他的教育思想延续下来,成为弟子们的人生航标”。其实这也是张少甫老师的几代众多弟子们的共同心声。
张少甫老师的后人张振渝、张振洲、张振治等,遍访他的亲友、学生,连同她们自己的回忆,出版了一本回忆录——《永远的张少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青年教师毛贞磊基于大量尚未公开的相关的档案及文献,对张少甫老师的人生历程进行了回溯与查证,作出《张少甫年谱》。这都使我们对张少甫老师的传奇人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进一步的认识。②笔者在撰写此文稿时,引用了张建初编辑的《永远的张少甫》和毛贞磊撰写的《张少甫年谱》中的部分资料。
张少甫老师年轻时还曾经是一位写作过大量歌词、歌曲,且“出道很早”的词曲作家。今年上半年,家人还将搜集到的作品编成《张簧流行歌曲集——张少甫先生遗作》(张炳勋主编,尚未正式出版)。这些作品都是早在30年代初期写作的,张簧是他当时用的笔名。
《张簧流行歌曲集》,搜集了先生的二十多首声乐作品。其中有十多首的歌词还是先生自己写的。八十多年过去了,今天重读这些词曲,像许多历史上的优秀歌曲一样,依然觉得美好动听、真挚感人、引人思考,是一种难得的学习过程。这些歌曲,自然、亲切、容易上口,旋律性很强,呈现出不同于一般的个性特色。当时的歌词写作,已经远远突破了古典诗词格律的局限,篇幅规模和句式结构都比较自由。这自然要影响到与之相配合的旋律,其篇幅规模和句式结构也比较自由。语言是有情感、有抑扬顿挫的,张簧(少甫)先生似乎就是在歌词本身的情感、语调和节奏的基础上升华出歌曲的旋律。它们既无直接的民间音乐素材引用,也没有明显的西方音调色彩。但是其间却是明显和肯定的中国调式;而西方音乐中常见的诸如排比、模进、调式转换等手法,也多处可见。在运用中国七声宫调式时多见以清角为宫或以宫为徵的调式转换;还有一种则是在同一个宫音系统中的不同调式的转换。这两类转换方式又是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所有这些都是那样自然、自由、自如。
读着《张簧流行歌曲集》,我想起一位诗人曾经写道:“最美妙的歌唱,像说话一样的自然”。
张簧(少甫)先生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就能写出多首成熟的好作品,应是与他的家学渊源、学习过程、音乐禀赋、勤奋执着、经历道路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联系的。所以,他写出那么多好的歌词、歌曲,使人既感到意外,但又觉得恰在情理之中。
张簧(少甫)先生写作这些作品的时候,很年轻,正是一位热血青年。歌词和曲调充满着蓬勃的朝气,热切的向往;对民间疾苦、底层百姓的悲悯关切,对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美好憧憬,跃然纸上。他谱写的四部混声合唱《良师抗战建国歌》,旋律简洁明快、和声传统严谨,、声部安排周全整齐,整首合唱铿锵有力,催人奋起!他在《宝贵的幼年》的歌词中写道:“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都在你的肩!”“世界人类的幸福,社会的改良,都由你来建!”这些,在今天仍然有着强烈的震撼力量!召唤着我们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和人类的幸福去努力奋斗!
三
张少甫老师经历曲折丰富。少时在老家务农,念过私塾、读过老书,也上过新式学校,成绩优秀。更考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攻读。他少时喜爱乡下民间音乐,并能操乐器合奏;后来他又学习和演奏大提琴等西洋乐器并研读西方乐制理论,还能写词作曲;他能编写算数教学课本,也能翻译外国教材;他能指挥乐队排练、演出、录音,也能做房屋建造设计……
勤奋、好学、实干、有成。在曲折丰富的经历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位多面能手,通才,通儒。
在几乎所有的岗位,都能极为认真、踏实、创造性地工作,所以又几乎一直是骨干、中坚,广受信赖和赞誉。1960年《湖北艺术学院院报》刊载《忠心耿耿为党工作——张少甫同志的先进事迹》,评价张少甫老师“十年来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刻苦钻研;生活艰苦朴素,待人和气谦逊。几年来一贯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积极分子”。同年六月进京出席了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
在众多亲友、同事、学生、后辈的心目中,张少甫老师更是一位难得的真正的好人!
这里且摘录一些《永远的张少甫》书中的话语,真是有口皆碑:
(他)主要是拉大提琴,小提琴也拉得挺好。实际上他好几种乐器都会……众人交口称赞的好人……小学员十分亲切地称他“好爸爸”……一贯淡定平常地对待名利,始终保有着真诚和纯朴,实在难得。……他一向与世无争,甘于平凡,正直而勤勉,是我们最难以忘怀的挚友。……张少甫朴实厚道,老实得近于木讷。……他抽空还四处兼职,不时地尽所能资助别人,那可真是写雪中送炭啊!……为人正派,值得信赖,……大家做学问的功夫,就是受你爸爸的影响,跟你爸爸学的……你们爸爸严谨的工作态度一直影响着系里的每一个人……他对人很宽厚,很诚恳,无论是对同事、对学生都是如此,他总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这种乐于助人的品德对我们影响很大。……张老师这个人能团结人……你爸爸是搞学问的,治学严谨,我想他的治学态度和精神真的是无人能比。……我经常到他那里去,刘炎老师去得最多。我们每次见到他除了上课以外,一天到晚都搞翻译,他翻译了一本又一本。后来我们就说:“张老师你翻译那么多书为什么不出版啊?”他说“我翻译完了,把它给你们出版呀,哈哈!我主要不是为了出版,我是为了学习。”……那么大的年纪,还坚持天天练琴,练完琴去上课。……他严于律己的表率作用对我们很有影响。……说到生活,他对自己很苛刻。他一个人留在湖北,平时过的是苦行僧的生活……我这一生啊,没有张老师,就不会有今天。……我整个人生都把张老师当作我的爸爸。……学校里无论是老年教师、青年教师,还是他的学生,都为有这样一位老师而骄傲,他的教学和为人都是我们大家永远的榜样。……③引文出自张建初编辑的纪念文集《永远的张少甫(1909-1974)》。该论文集是由张少甫先生师友、家属和学生们共同书写的任务纪念专辑,编辑成册,但未正式出版。
真是令人感慨无尽!
四
一代宗师!高山仰止!
张少甫老师的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渊博学识、敬业精神、造诣贡献、家国情怀、高尚品德,都是我们后来人应该好好学习、认真继承的!
张少甫老师是我国音乐界的老前辈。有张少甫老师这样一位老一辈音乐学者,是我们学校永远的宝贵财富!荣光!骄傲!
张少甫老师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