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忠悦 张壮
摘要:近年來,随着全球服务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崛起,我国的装备制造业逐渐呈现出向服务化转型的趋势,“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不仅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价值链,而且对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装备制造业;制造业服务化
中图分类号:F426.4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9.06.007
一、引言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部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非常关键。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装备制造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对各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工业4.0”和“互联网+”的到来促使全球兴起新一轮产业变革热潮,借助互联网,设备制造商能够比较容易地采集到设备运行数据,使厂商可以从“卖设备”转为 “卖设备+服务”,在此背景下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已成为重要趋势,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Vandermerwe和Rada(1988)首次提出了制造业服务化这一概念,指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提供以客户为中心的商品服务组合转变,这不仅能够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更可以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1]Toffel(2002)指出制造业服务化的特征表现为企业向消费者出售的是由产品带来的功能和服务,而不是产品本身,[2]这是从消费者需求本质出发所提出的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认识。周大鹏(2010)在此基础上对制造业服务化概念内涵作出了进一步深化,他认为服务化是包括企业投入的服务要素比重增加和产出中服务产品比重增加的一种现象,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不仅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化,而且可以带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继而推动经济的增长。[3](P36-48)徐振鑫等(2016)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从大数据和创新两个角度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因进行了补充说明,他认为大数据技术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推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指出,创新不只体现在生产环节,服务成为了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来源。[4](P59-67)邵安菊(2017)在其研究中指出互联网可以为产品的个性化定制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推进制造业的服务化进程。[5]很多研究对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特点等做出解释,指出互联网的发展对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的生成逻辑
(一)传统意义下的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
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表现为服务融合于装备制造各个环节,既包括外部配套服务也包含内部支持服务,通过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实现各环节的价值增值。传统意义下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过程包括服务附加、“产品+服务”以及服务型装备制造这三个阶段(如图1.1所示),在这个过程中,服务要素能够实现由最初的质量弥补者过渡到差异化竞争者、最后成为利润创造者的转变。
服务附加阶段是指装备制造企业在初期认识到行业的竞争环境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时,开始在装备制造产品中融入一定的服务,通过利用附加服务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以增加产品吸引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在这一阶段服务要素主要是担任质量弥补者的角色。“产品+服务”阶段是服务附加阶段中服务深化的结果。随着附加性服务活动的增加,客户也越来越希望能够获得超越产品本身价值的服务,如相应的金融、运输等服务,而以客户为中心的装备制造企业也开始尝试将产品和服务一起销售给客户,由此实现了装备制造业深层次的服务化。这一阶段中服务与产品实现了深入融合,服务作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因素,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企业战略性突破口。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程度基本处于这一阶段。服务型装备制造阶段则是服务在装备制造业中更深层次的发展。服务经济的深化、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政府管制的放松等将会降低社会的交易费用。随着市场外部交易费用的降低,企业将非核心的资源和功能外包给一些专业生产的小企业,同时随着专业化的分工协作,企业对服务型生产资料需求加大,逐渐实现投入服务化。在此阶段中,装备制造业的投入与产出均实现服务化转型,服务要素已经完全实现由差异化竞争者角色到利润创造者角色的转变,成为装备制造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二)“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能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与大数据的结合可以实现装备制造业个性化的服务、并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远程操作维护和监控服务以及创新产品的营销服务模式,由此推进其服务化进程。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会经历“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产品+服务”和“互联网+服务型装备制造”三个阶段,在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程度逐渐加深甚至融合的过程中,“互联网+”会经历从辅助作用到依赖作用的转变。
“互联网+”背景下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初始阶段表现为“互联网+产品”。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互联网刚刚兴起、装备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中尝试融入互联网时期。由于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复杂性和高技术性,互联网的使用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也会降低交易成本及生产成本。这个阶段虽然互联网只是在装备制造生产中起到辅助作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互联网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也使得装备制造企业更加关注客户的需求,推动着其向下一阶段的转变。随着互联网在装备制造业生产中的继续发展,逐渐进入“互联网+产品+服务”阶段。这一阶段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的作用实现了从辅助作用到支持作用的转变。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与装备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装备制造企业能实时且准确地获取到客户的需求,而且企业对客户的服务将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技术手段的优化及价值链的重组实现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进一步深化。第三阶段是互联网与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融合,形成在互联网支撑下的服务型装备制造过程,这就需要装备制造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最短的时间为客户提供最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不仅如此,服务性要素也会在投入方面逐渐增加,在这一阶段,互联网与服务型装备制造深度融合,互联网不再单纯起到附加或支持的作用,这一阶段的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对于互联网产生了依赖作用。总的来看,如果离开了互联网,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就不会进行的如此深入。可以说,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与产出服务化均能得到绝对意义上的强化,互联网在服务型装备制造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互聯网+”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动因的机理分析
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是由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决定的。
(一)外部驱动因素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
“互联网+”通过改变消费者偏好、生产者经营模式推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通过互联网与大数据,生产者能较准确地获得客户的需求信息,设计出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商品,并根据客户的特殊需要提供相应的服务。在经典理论中,假设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则其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Q=A*F(L,K),其中Q、A、L、K分别表示产量、技术进步、劳动、资本;而在“互联网+”时代服务化的生产模式中,这一生产函数会变为: Q=A*F[L(D),K(D)],其中D表示通过互联网获得的与客户需求相关的数据。如此看来,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这些数据已经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者的生产过程中,互联网优化了生产者的要素配置、改变了生产者原有的生产模式。同时,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考虑,“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易成本。我们知道,在交易成本理论中,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生在企业内部组织的边际成本与企业通过外部价格机制交易的边际成本相等时,交易成本的变化也会影响着经济体或者产业部门之间形态与功能的转变。互联网普及之前,人们获取信息较为困难,相应的交易成本较高,于是企业的生产和服务基本是分离的;在互联网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获取成本及社会交易成本逐渐降低,一方面加速了生产与服务部门的融合,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服务化发展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交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生产者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企业开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对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而信息化时代也激发了客户从产品需求到服务需求的转变,从而推进服务化进程。
相关产业政策的驱动
一直以来,我国对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2009年国家发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出了具体指导,对其发展具有极强的推动作用。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鼓励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积极探索企业增值方式、增强自身服务意识,逐渐改变以往以提供产品为中心的企业定位,不断向一体化解决方案、金融融资或其他服务延伸,实现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转型。2016年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国家高度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鼓励高端装备制造业带领其他产业发展,引领中国制造实现新的飞跃。产业政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是一定时期内国内经济发展的方向。在国家主导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的驱动下,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必然会实现服务化转型。
客户需求变化的驱动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意识到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才是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所在,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服务化就是转变的一个过程。装备制造企业在争夺市场份额时不仅需要考虑设备产品的质量问题,而且应该更全面考虑客户需求问题。而对客户需求的满足既体现在产品的个性化设计,也体现在对客户的其他服务,这都是服务化的表现。就装备制造业产品性质而言,其产品周期较长且大多都具有系统集成性,因此企业可以为客户购买提供金融融资等相关服务,并提供相关的培训、售后以及设备到期的回收等服务,这些都是客户追求产品附加功能或服务的结果。随着消费者的需求逐渐复杂化、动态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早已超过产品本身,衍生出伴随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在以客户为中心的时代,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变化必将促进装备制造企业服务意识的增强,使其努力满足客户个性化的要求,最终实现装备制造业向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化转型。
(二)内部驱动因素
产品内在特性所需
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发动机”,是向其他制造业提供大型装备的产业。作为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为一体的产业,装备制造业产品与一般制造业产品存在区别。大多数装备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产品价格较为昂贵,在客户购买时会选择金融贷款或者直接采用租赁的方式使用设备。由此,装备制造企业在客户购买产品时需延伸出金融融资或租赁等相关的服务。同时,大型装备产品的复杂结构和高技术性也决定了客户对其进行操作时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这必然会使得装备制造企业延伸相关的培训教程服务。不仅如此,由于装备产品大多为系统集成,在客户使用设备时可能还会延伸出定期为客户检查、定期更新系统、定期保养维修等一系列相关的服务。在装备产品使用年限将至时,企业还可以延伸出回收等服务。装备制造业的产品特性决定了装备制造企业延伸出相关的金融融资、运输、安装调试、操作培训、定期检查、系统更新、老化机器回收等一系列服务环节,向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产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
企业的收益驱动
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以追求利润来作为企业经营的目标之一。装备制造企业对于收益的追求是其服务化转型的直接动力。因为企业的服务化转型可以延长企业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时间,由此带来更稳定的收入来源和更高的收益。无论是基于竞争优势理论还是基于价值链理论,企业收益的驱动都是促使我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主要动因之一。
从竞争优势角度考虑,装备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随着客户对服务的需求不断拓展,产品的服务化逐渐成为装备制造企业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途径。通过服务化可以扩大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可以一改原来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而更多依靠技术知识与服务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在服务上不断创新,长期获得较高的利润。总之,企业经营模式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为了保持或提高其核心竞争力,逐渐呈现出向服务化转型的趋势。从价值链角度来看,依据“微笑曲线”理论可知,生产制造环节处于装备制造业价值链的底端,而其上下游的服务才是创造价值更多的环节。因此,装备制造业要想获得更多收益,其经营模式应由底端向两端扩展。装备制造业服务环节的增加可以延伸产品的价值链,促使装备制造业创造更多的利润。由此,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了由原来提供单一产品向集研发、制造、销售、运行维护、回收于一体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提供商的转变,通过提供设备的融资租赁、运输安装、操作人员培训、机器定期检查与维修以及产品再制造利用等一系列的服务环节,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价值链的延伸和拓展,提高了经济利润。
四、“互联网+”背景下提升装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升互联网应用水平
互联网作为很多传统行业的中间技术支撑,其总体的发展水平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要想深化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程度,提升互联网总体发展水平是极为关键的。要加快互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互联网专业人才是能够推进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只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才会推动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在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今天,对互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这不仅会促进互联网技术的改进与提升,还能够使得互联网有效地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优化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水平、改善互联网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应用程度。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应适应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对装备制造业的正面效应。装备制造企业应理性认识到互联网真正的价值,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需要符合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发展,并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改善对于互联网的应用水平,使互联网最大程度地推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
(二)全面发展服务经济,推进服务化进程
要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将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入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适应消费者日益变化的需求。政府应该提倡在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发展服务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能够带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服务经济大背景下,消费者也会增加对服务的需求,而互联网可以快速准确地将消费者的需求传达给装备制造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提高自身的經济利润,装备制造业会逐步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并最终实现服务化转型。
服务经济的发展为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提供了基础,但究竟企业能不能适应大经济背景进行服务化转型,归根结底是企业的选择。由于现阶段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还不算成熟,很多企业的服务性观念并不是很强,导致服务化进程较慢,影响企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加速其服务化转型进程,利用高水平的服务经济去挖掘消费者的深度需求。同时,企业对自身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对市场的需求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如果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或者成本过高时,企业应该从外界寻求更加专业的服务,即选择生产外包或者服务外包来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使得自身的资源更专注于核心业务,也就是从投入角度也要转变观念进行服务化转型。
(三)完善政府政策体系,加大支持力度
在扶持方式上,政府应该降低与装备制造业关联度较高的服务业的准入门槛,为装备制造业提供在投入服务化方面的捷径。同时,政府应该鼓励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对新产品的发行给予政策支持,尤其是在核心技术方面可以给予研发补助。在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方面,积极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增强对装备制造业服务项目的支持,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看得见的手”,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规范市场秩序,完善有利于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政策体系。通过健全相关的政策制度与市场体系,加强政府对整个市场经济的监督与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调控作用。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为“互联网+”背景下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S VANDERMERWE,J R-ADA.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88,(4).
[2]TOFFEL,M.W.Contracting for servising[D].Hass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aliforlia Berkely working papers, 2002.
[3]周大鹏.制造业服务化研究、成因、机理与效应[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4]徐振鑫,莫长炜,陈其林.制造业服务化:我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现实性选择[J].经济学家,2016,(9).
[5]姜奇平.“互联网+”与中国经济的未来形态[J].人民论坛,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