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柳编现代设计创新的结构层级与转化研究

2019-01-09 03:42孙娜蒙吴衍发
关键词:柳编淮河手工艺

孙娜蒙,吴衍发



淮河柳编现代设计创新的结构层级与转化研究

孙娜蒙,吴衍发

(安徽财经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蚌埠 230030)

淮河柳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重要的多重价值。探究淮河柳编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的应用策略,建立独具特色的淮河柳编现代设计创新结构模型,增强其产品创新的独特性、识别性和统一性,对于实现淮河柳编的多重价值意义重大。围绕淮河柳编这一物品的创新过程,在文化逻辑、物理逻辑、行为逻辑、感官逻辑的演进中,构建其结构关系。通过淮河柳编的精神特质、行为方式的转变、结构工艺的革新、视觉符号的转化等,构建其精神层、行为层、物质层、感官层的内在逻辑结构,并对结构层级的转化方法和途径进行详细分析。在淮河柳编现代设计创新过程中,利用结构层级的转化方法,有助于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创新从外在表现层到内在意义层的巧妙对接,以更加精准、快捷的途径获取最佳设计创新策略,同时,对其他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淮河柳编;设计创新;结构层级;结构转化

传统手工艺在千年的流变中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工艺形式和价值体系,影响传统手工艺的诸多地方性因素如审美观念、民间风俗习俗、宗教信仰、心理特征、行为习惯、交换方式、地理环境等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其基本特征。当今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创新创意是其主要特征,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物的文化设计,是文化传统与创新设计相结合的成果[1],它不仅是对传统工艺的继承与更新,更是对现代生活形态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淮河柳编传统手工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建立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特质、传承精湛的编织工艺、建立美好的视觉符号体系等,设计创新将成为解决文化认同危机[2]、振兴淮河文化与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

1 淮河柳编传统手工艺

淮河柳编产自安徽阜南、霍邱以及河南固始等县,其中霍邱、阜南柳编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河柳编始于宋元,至今已近千年的历史,淮河柳编主要以淮河两岸的杞柳为主要材料,并辅助棉麻、绳子、木材等辅材,通过平编、绞编、勒编、砲编、缠编、梓编等工艺手法,经至少20道工序手工编织而成。柳编产品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功能形式多样,有容纳功能、衡量功能、储存功能、运输功能、簸扬功能、筛捞功能、淘洗功能等[3]。近年来,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有机结合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传统柳编手工艺作为一种造物活动,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习俗、设计思维、工艺结构、审美观念等有其内在的丰富价值逻辑体系。因此,在现代设计创新过程中,构建传统柳编独特的设计创新结构层级关系,使其具有内在的独特性、外在的识别性成为设计创新的关键,有助于更好地呈现产品自身的文化特质和核心价值[1]。

传统柳编制品的现代创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涉及文化遗产、社会经济、品牌建设、工艺创新等不同学科的跨界与融合。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纬度分别对淮河柳编的设计创新进行研究:结合现代设计创新理论对创新的方法、流程进行的研究,如以现代设计创新的方法对阜南柳编传统手工艺进行的比较研究[4],柳编组合现代家具设计创新的流程研究[5][6]等,但并未形成有效的创新体系;对柳编三维仿真系统的信息技术研究,从信息化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角度对柳编制品的三维建模和渲染进行了介绍,该方法使得现代柳编工艺通过计算机生成使设计创新更为高效、多变[7];对传统柳编活态传承的方法进行探索,使柳编传承由活态走向自觉[8],在传统柳编工艺传承方式及落地层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总之,淮河柳编设计创新正面临以下问题:首先,缺乏清晰可辨的活态传承路径,从而导致柳编手工艺创新表里不一;其次,淮河柳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迁移与转化的方法存在不足,使得柳编创新缺乏科学的方法再现“传统魂”,即传统精神特质;最后,始终未建立淮河柳编设计创新模型,找出个体创新上升到群体创新而通用的基本模型和创新方法。文章从设计创新的结构层级关系入手,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索。

2 淮河柳编现代创新的结构层级关系

迈克尔・波拉尼首次提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 和“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的概念。隐性知识是指未被明确表达的知识,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书面文字、图表和公式等加以表达的知识。传统柳编手工艺因手艺人在日常生活中世代相传使工艺日臻成熟,手艺人的思想、审美价值、观念、心智模式等“隐性知识”是决定传统技艺精湛程度和生命力的关键所在[9]。因此,隐性知识必须建立自身科学的转化方法,使其内在的隐性知识得以转化为显性知识才能够得以传承与更新[10]。淮河柳编手工艺既包括家居制品在内的物质文化体系,又是民族精神的外在符号体现。文章将围绕“淮河柳编这一物品”的实现,从“初期物的理念——中期物的实现——后期物的使用[11]”,以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迁移路径为核心,构建其内在的知识迁移与转化的结构逻辑,如图1所示。

首先是文化逻辑——文化层构建,包括淮河柳编手工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特质,以此建立淮河柳编设计创新的“传统魂”。其次是行为逻辑——行为层的搭建,传统手工艺本质上是地方生产、生活方式的集中反映,现代工业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生活方式一去不复返,传统工艺因失去生活支撑而分崩离析。因此,探究现代生活形态模式,以用户为中心重塑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传统技艺设计创新的关键因素[12]。再次是物质逻辑——物质层的探索,即柳编物品的构造过程,包括其结构、工艺、物理特性等内容。物质层是实现文化层和行为层的技术手段,通过传统编制技艺、现代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来实现这一物理特性。最后是感官逻辑——感官层的表现,这是显性知识的集中体现,包括材料、肌理、色彩、编织花式等一系列视觉符号的传承与创新。感官层是与人的视觉直接发生关联的最表层,外在的视觉美学特征通过对各种传统柳编造型符号进行编码,对现代柳编物品的功能、样式、色彩、结构等外在的显性知识进行表达与说明。

因此,逻辑分层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各个层级之间特定的设计功用和价值逻辑,使得设计创新从外在“型”的表现到内在“格”的意义转化,进行科学的对接,为淮河柳编设计创新提供基本的设计策略,使产品创新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外在的识别性。为深入设计创新内在的结构逻辑,避免外在的表象纷扰,文章将从淮河柳编“精神特质的提炼”“生活方式的转变”“结构工艺的革新”“视觉符号的转化”等四个结构层级创造性转化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分析。

图1 淮河柳编设计创新结构层级关系(作者自绘)

2.1 精神层的提炼与转化

淮河柳编始于宋元,成于清初,至今已近千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技术日臻成熟,自成体系。随着柳编产品的日益丰富和编织手法的不断纯熟,淮河柳编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与精神特质,这是当地居民在淮河流域自然环境中植根于自身日常生活的审美、习俗、观念等形成的内在精神物质。

首先,质朴之美:柳编制品是传统农耕社会的底层民众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进行的器物创造,因此更加注重简朴、实用,其审美方式大多处于朴素的审美本能,同样,器具的样式变化多出于功能变化的需要。比如簸箕是为了多撮盛更多的粮食,增加测沿深度以增加容量,两侧上沿增加横梁是为了提运粮食的方便。杞柳的天然弹性与手工艺人的娴熟技术赋予柳编产品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质朴之美。

其次,中和之美:秦岭淮河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同时,淮河水患不断,淮河两岸的许多灾民,或南下、或北上,乞讨者甚多,间接促进了淮河内外文化的交流。阜南、霍邱地处淮河中游,是“融而不阻”淮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形成了淮河柳编“南北中和,兼收并蓄”的独特气质,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和兼容性[13]。最后,持续共生之美:柳编制品就地取材,从造物之初就承载着朴素的环境观念。时至今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柳编制品虽然取材自然,但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生态,在回收及降解阶段亟待加强。因此淮河柳编制品的设计创新应该从“LCA全寿命周期”(1)出发,将柳编材料选用—柳编生产加工—柳编包装运输—柳编使用维护—柳编废弃回收等环节统筹兼顾,注重“人(使用者、手工艺者) ——物(淮河柳编物品) ——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的持续共生协调发展。

因此,“质朴之美”“中和之美”“持续共生”三个精神特质是淮河柳编设计创新的灵魂,这也是淮河柳编制品区别于其他地区手工艺制品的根本特征。

2.2 行为层的转变

柳编器具是阜南、霍邱等地居民生活方式的缩影,行为方式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表现。据《阜南县志》记载,公元1000年左右,阜南县的柳编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家庭日常生活、耕种、劳作等的需求,是当地居民利用唾手可得的自然材料、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善生活的智慧体现。比如笸箩、笆斗、升斗、水斗、提箱等。笆斗类似篮子,用来盛放粮食,柳条箱主要用于储物收纳,水斗是盛水的器具等。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变迁,导致民众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农耕时代必不可少的生活器具如今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柳编产品的现代设计创新只有在深入研究现代生活形态的基础上,对目标群体的行为特征、生活方式进行系统分析,才能设计生产适应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柳编设计产品,从而获得自身在现代社会的存在价值。

设计的意义不是物品本身,而是物品背后潜在的、关系性的、时间上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正是生活方式在物品上的集中体现[14]。以用户为中心的淮河柳编设计创新需要系统地研究现代特定人群生活方式上的真实需求,挖掘该类人群潜在的、具体的需求目标,具体包含以下三方面:首先是为哪一类人群服务——找准市场定位;其次是满足这些人的什么需求(行为) ——找准功能定位;最后是如何满足或引导这类人群的行为需求——找准设计途径[15]。挖掘用户真实的需求,努力创造全新的生活方式,并将柳编物品进行整体开发,形成系列产品。比如儿童柳编制品,从儿童的行为方式入手,将柳编工艺与儿童的行为需求相结合,开发系列儿童柳编家居产品。

2.3 物理层的革新

淮河柳编主要以杞柳为主要材料,此外结合其他辅材如竹、木、麻皮、金属、洋槐条等。编织工艺复杂多变,常见的工艺手法有平编、立编、径编、勒编、扭编、砌编、缠编等,不同的编制手法应用在不同的器物上。比如勒编是柳编工艺中用得最多的一种编制手法,常见于簸箕、笆斗、戽斗、笸箩等物品。一件柳编物品从开始选材到加工完成需要经过几十种不同的工序,比如柳编箢子需经过备材、打底、编制、修形、熏蒸、晾晒、刷漆、包装等20几种工序[3]。传统柳编工艺繁琐,不适宜现代机器生产。因此,对传统柳编结构和工艺进行创造性更新是适应现代化大机器生产的必然趋势[16]。

第一、结构工艺的简化及模块化设计

通过对传统柳编工艺的简化,将传统生产工艺流程与现代化工业生产相结合,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柳编制品拆分成不同的结构构件,对柳编制品内框的形式、对接口的形状进行标准化、系统化模块设计。同时借助机械化生产方式将耗时费力的工序通过机械加工得以完成,比如电动脱皮机、电动劈柳机、旋子机、蒸柳机、喷涂设备等应用于柳条脱皮、抽劈、打旋子、喷涂等工序,极大地提升了柳编制品的生产效率。

第二、柳编工艺的现代革新

淮河柳编物品主要采用淮河沿岸的杞柳为主要材料,杞柳材料虽然获取方便,但难以满足大批量生产加工的需求,柳编制品的现代性创新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杞柳,而应大胆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比如柳编和木材、金属、塑料、皮革、玻璃等不同材料和工艺的结合,为现代柳编产品的创新与开发,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新材料的加入,也为柳编制品的结构和工艺带来极大的提升,比如金属柳经的加入,不仅改善了传统柳经的物理特性,而且增强了柳编造型的可塑性,使得传统的复杂曲面造型得以解决,并且使复杂、精致、细小的曲面变化造型得以实现。

2.4 感官层的转译

在人的五官中,美感外观是用户与产品最先发生的视觉关联。优质的柳编物品都具有明确的信息传达功能,具有专属于自己的符号体系。淮河柳编的编制手法、结构工艺、色彩搭配等外在的符号体系在历史的进程中日渐完善,形成自身独特的视觉感官表现。

首先,形式为功能而生:传统的淮河柳编制品如簸箕、笆斗、戽斗等,一直遵循以最少材料获得最大功能的有机形态,这使得为形式而生的装饰细节几乎不复存在。这与现代设计中“形式追随功能”的功能主义,“少即是多”的密斯风格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在现代柳编制品创新中,在围绕以用户为中心行为层的研究基础上,避免为博视觉眼球而进行现代复杂的装饰造型。其次,对称中正和谐:对大量的淮河传统柳编制品外在形制比较研究中发现,柳编制品从外在形制上将中轴线应用到整体设计之中,比如笆斗、戽斗、笸箩等物品,讲究中心对称,重心下压,整体给人端庄、稳重和谐之感。这种外在形制的对称中和正是精神层——淮河文化南北中和之美的外在体现。在现代柳编制品创新中,其外在的型制设计,应通过编制工艺、样式、造型、色彩等进一步提升其内在的和谐之美。最后,花式变化恰到好处,收口精致耐用:传统柳编制品在经纬二进制编织手法基础上进行重复变化,常见的花式有人字纹、菱形纹、十字纹、辫子口、梅花眼等。花式的变化不仅为了视觉上的美观,而且提高了器具的耐用程度。“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柳编制品的高品质很大程度上由收口细节所决定,收口一是为了把边角的编织图案收进边沿中,二是进一步提高编制制品的耐用性。

在感官层级中,其外观造型、色彩结构、编织收口等是直接与人的视觉感官进行接触的外在表层,这是传统柳编制品现代工艺革新的功能表达,不仅是精神层——淮河文化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更是现代行为层——生活方式内在转化的实际需求。

结语

文章通过构建淮河柳编设计创新模型,试图解决设计创新阶段的模型性、离散性以及不确定性问题,在传统手工艺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迁移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通过分层结构转化与创新,希望能够在行业内形成一定的通用技术规范,用于指导行业创新实践,进一步提升淮河柳编行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同时,该模型对淮河柳编传统手工艺的内在结构分层与转化进行点对点映射,由于淮河柳编是众多传统手工艺中的一支,其分层结构与理论创建对于一般的传统手工艺而言具有一定的共性,可为其他传统手工艺的创新和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未来,将继续完善各分层设计创新的各级指标,逐步建立淮河柳编设计创新的评价机制,为淮河柳编设计创新提供科学的方法和评价体系。

注释:

(1) “LCA”全称:Life Cycle Assessment即“全寿命周期评价”,起源于1969年的美国。LCA考虑的是产品“设计阶段——生产阶段——使用阶段——回收再利用”整体性周期评价,LCA已经纳入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而成为国际上环境管理和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支持工具。

[1]张祖耀,孙颖莹,朱媛.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传递模型 研究[J].包装工程,2018(08):95-99.

[2]张朵朵,隐性知识:传统手工艺设计创新研究的微观视角[J].装饰,2015(06):117-119.

[3]赵静. 临沭柳编手工艺型格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

[4]范大伟.基于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编织工艺再设计[J].大众文艺,2016(12):87-88.

[5]石洁,张绿乔.当手工艺遇上新主义——基于柳编材料的组合家具设计探究[J].设计,2014(12):125-127.

[6]李彦辰,郭晨晨,赵雁.鲁南柳编工艺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12):70-72.

[7]禹仁贵.柳编工艺品三维仿真系统的一种快速渲染算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301- 306.

[8]张海林,刘腾.传统民俗手工艺柳编的活态传承研究[J].包装工程,2017(18):1-4.

[9]孙发成.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当代转化[J].民族艺术,2017(05):50-54.

[10]张妍,钟蕾.传统民间技艺的生活传承研究[J].包装工程,2016(18):53—56.

[11]熊微.传统文化融于现代设计的结构层级与转化方法[J].创意与设计,2014(05):52-58.

[12]赵超凡,曹国忠,康欢,王欢.潜在需求驱动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J].包装工程,2018(14):34-38.

[13]李良玉.淮河文化的内涵及其技术层面的研究[J].安徽史学,2006(01):32-35.

[14]胡飞.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06):12-15.

[15]洛克伍德.设计思维:整合创新、用户体验与品牌价值[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120-220

[16]要彬.现代设计需要传统手工艺的融汇[J].包装工程,2010(16):81-83.

Structure Hierarchy and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Design Innovation in Huai River Wicker Handicrafts Art

SUN Na-meng, WU Yan-fa

(School of Art,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320030, Anhui)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uaihe River wicker handicrafts art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multiple value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willow handicraft in Huaihe River, to establish a unique modern design innovative structure and hierarchical relationship, and to enhance the uniqueness, identification and unity of product innovation.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the multiple values of Huaihe River wicker handicrafts art. The study develops the structure relationship in the evolution of cultural logic, physical logic, logical behavior and sensory logic around the Huaihe River Wicker Handicrafts’ whole stage from the concept, implementation, to the use of it. The inter-logic structure of spiritual layer, behavior layer and material layer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rough four aspects, which includes Huaihe River ethos, change of the behaviors,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visual symbols. It analyzed the transformation method and approach of structure hierarchy in detail.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method of structure hierarchy is beneficial to the design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 from the external expression level to the internal meaning level, and to obtain the best design innovation strategy in a more accurate and rapid way during the process of Huaihe River wicker handicrafts art. It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to other traditional handicraft design innovation.

Huaihe River wicker handicrafts art; design innovation; structural hierarchy;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2018-09-28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皖北文化产业园区与文化企业发展研究”(SK20152D03) 。安徽财经大学科研基金项目“基于淮河文化的室内陈设设计创新研究”(ACKY1876) 。

孙娜蒙(1980- ) ,女,河北保定人,讲师,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可持续设计、陈设设计;吴衍发(1974- ) ,男,安徽金寨人,副教授,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6.02

J528.8

A

1004-4310(2018) 06-0006-06

猜你喜欢
柳编淮河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淮河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程河柳编 编出农家新生活
刘邓大军:抢渡淮河挺进大别山
淮河防总检查组赴江苏省开展汛前检查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务柳·织柳黄土地上走出的柳编“神话”
传承柳编技艺 弘扬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