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鹏
我国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与分析
赵 鹏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精神文化生活是人作为个体实现个体价值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了解我国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实际状况,对于提升社会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较之富裕的物质生活,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层次与品位需进一步提升;我国公众文化活动参与率呈现不均衡特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需完善;我国公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价值追求,总体上呈现主流而向上的态势。
社会公众;当下心态;文化活动;价值倾向
马克思强调,一个正常的人、健康的人不仅应有一定的物质追求,而且应有高尚的精神追求,不仅应有基本的物质生活,而且应有健康的精神生活,这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这样的生活才是真正人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1]。因此,深入了解当下我国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生活质量、产品供求结构、活动参与状况以及公众实际的感受度、满意度和获得感,对于提升人们精神生活的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数据基于我国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调查,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从我国公众当下的生活心态、文化活动和价值追求三个方面,对我国公众当下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此调查于2013年2月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涉及31个省市18岁以上的社会成员,在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持下按照抽样方案招募符合调查区域样本配额的大学生访问员133位,组织30位研究生作为兼职调查督导在全国各地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0分,回收有效问卷5317份,总有效率为96.67%。
转型期的社会,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都在发生变化,现实社会中各种不同矛盾的冲突也在人的精神生活领域中以不同方式显现出来[2]。融入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快速的发展,我国公众当下的心态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从日常生活中令我国公众快乐的因素来看,令人感到快乐的事情主要有家人开心又健康、帮助别人做好事、人际关系良好、业余生活很丰富、工作取得较大成就和增长知识与见识等。而由于受到传统家文化的影响,家和家人依然是每个人的“心灵港湾”,是产生愉快感和慰藉感的直接“源泉”,因此家人开心又快乐是在日常生活中最令人快乐的事情(47.5%)。
图1-1 日常生活中感到最快乐的事情
从性别差异来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令人感到快乐的事情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人们因家人开心又健康而感到快乐的女性(52.2%)明显高于男性(43.0%),而因工作上取得成就而感到快乐的男性(10.9%)明显高于女性(6.30%)。从而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在意家人开心健康和追求家庭生活的幸福美满,而男性更注重工作上的业绩与成效。
表1-1 个人心情影响因素构成与性别的交叉数据表
日常生活中感到最快乐的事情男女 帮助别人做好事11.80%10.80% 增长知识和见识9.80%7.70% 业余生活很丰富11.20%9.90% 人际关系良好11.90%10.70% 工作取得大成就10.90%6.80% 家人开心又健康43.00%52.20% 其他(请注明) 1.40%1.90%
由此可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人们快乐的因素包括家庭及家人的状况、个人成就、人际交往和个人生活的享受等。其中,家庭及家人状况是最主要的因素,说明社会公众心情的快乐程度更多的来自家庭因素,家庭因素在现阶段对公众的个人心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现实生活中令人烦恼的因素看,令人感到烦恼的事情包括生活压力过重、事业无法发展、兴趣爱好缺乏、日子乏味沉闷、精神空虚无聊和没有知心朋友等,仅有11.4%的人们表示生活中没有烦恼。而由于生活压力的大小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幸福和更好的生存发展,因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最大困扰的因素更多地来自生存和工作的压力。
从我国公众大部分时间的心态来看,我国公众的心态还是比较好的,人们大时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平常心。其中,47%的人认为大多数时候积极向上,觉得生活充实又充满希望;31.7%人认为心态一直都很平常。
图1-2 现实生活中最感到烦恼的事情
图1-3 公众的日常心态
从文化程度和收入差异看,我国公众的心态因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文化程度越高的群体,心态越积极;收入水平越高,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时间心态越好。
表1-2 心态与学历的交叉数据表
日常心态文化程度 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 积极向上,觉得生活充实又充满希望29.20%42.40%43.30%49.20%49.70%55.90% 也想变得积极,但不知怎么了,总是无法实现12.20%14.00%16.70%14.70%17.70%14.20% 一直都很平常50.60%36.30%33.00%30.80%26.50%25.40% 情绪低落,非常苦闷3.00%2.10%2.00%1.50%1.60%1.50% 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事情畏难1.80%0.80%1.70%1.50%1.20%1.30% 觉得空虚无聊,生活没什么意思2.60%3.80%3.20%1.90%2.30%1.30% 其他(请注明) 0.70%0.60%0.20%0.40%0.90%0.40% 总计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表1-3 心态与月均收入的交叉数据表
心态积极向上,觉得生活充实又充满希望也想变得积极,但不知怎么了总是无法实现一直都很平常情绪低落,非常苦闷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事情畏难觉得空虚无聊,生活没什么意思其他(请注明) 合计 500元以下46.20%14.00%31.50%2.60%2.00%2.70%1.10%100.00% 500-999元43.20%13.50%37.80%1.60%1.10%2.20%0.50%100.00% 1000-1499元44.70%15.50%33.40%1.20%1.60%3.30%0.20%100.00% 1500-1999元41.80%12.40%39.70%1.20%1.00%3.60%0.20%100.00% 2000-2999元43.70%17.50%32.70%1.60%1.50%2.70%0.40%100.00% 3000-3999元47.80%16.90%30.20%2.40%1.00%1.50%0.20%100.00% 4000-4999元48.80%14.00%31.20%2.10%1.00%2.90% 100.00% 5000-10 000元54.40%14.50%26.20%1.20%1.40%2.00%0.20%100.00% 10 000元以上58.70%12.70%23.80%3.20% 1.60%100.00%
由上可以得出,我国公众对自己的心态认识是比较理性的。
从生活满意度来看,绝大多数的人对自己如今的生活状况很满意,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幸福很充实。其中,对生活持满意观点的人占89.3%,只有10.3%的人不满意当下的生活。
图1-4 对现在生活是否感到满意
从我国公众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看,现阶段我国社会公众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其中,61.8%的人对未来有信心,相信自己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从文化程度和收入差异看,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积极预判因文化程度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公众的文化程度越高,对未来生活越有信心。不同收入群体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也不同,特别是高收入群体(月收入>3000元)中,月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对未来生活越有信心;而低收入群体(月收入<3000元)中,个人月收入对未来生活信心的产生影响不大。同时,家庭的经济水平对人们未来生活的信心的判断有正向影响,即人们的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越高,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就越是有信心。
图1-5 对未来是否有信心
表1-4 实有文化程度与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交叉分布
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文化程度 小学以下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 有信心,相信自己有更加美好的明天37.80%53.30%60.40%63.60%66.80%70.80% 不是很有信心,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30.00%22.10%19.40%19.50%17.50%17.00% 很迷茫,没信心,不知道明天在哪里6.40%9.00%7.60%5.80%5.50%4.70% 说不清楚25.80%15.60%12.60%11.10%10.20%7.50% 总计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100.00%
表1-5 月平均收入与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交叉分布
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有信心,相信自己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是很有信心,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很迷茫,没信心,不知道明天在哪里说不清楚总计 500元以下60.60%19.40%7.70%12.30%100.00% 500-999元56.90%21.50%6.60%14.90%100.00% 1000-1499元61.20%19.20%6.00%13.70%100.00% 1500-1999元53.50%23.70%8.10%14.70%100.00% 2000-2999元56.70%22.30%7.20%13.80%100.00% 3000-3999元62.90%20.20%6.50%10.40%100.00% 4000-4999元68.40%17.10%5.30%9.20%100.00% 5000-10 000元68.10%18.50%4.30%9.10%100.00% 10 000元以上79.00%11.30%3.20%6.50%100.00%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富裕,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休闲作为实现个体价值的享受性追求,在当代社会获得了迅猛发展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已经成为人的现实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3]。我国公众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
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审美能力以及费用支付能力的限制,目前我国公众更多地选择书刊阅读(逛书店或进农家书屋、社区图书馆看书)、棋牌类(下棋、打牌、打麻将等)、娱乐场所(打桌球、唱K等)、外出旅游(同城游、周边游等)等休闲方式,很少选择通过听音乐会、去健身房和参观科普展等方式来放松自我。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公众中还有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方式亟待调整。他们当前选择的趋于轻松简单的休闲方式,只能帮助其获得短暂的精神“麻醉”,并不适于形成一种长远的安逸的生活状态。
图2-1 过去一年里闲暇时间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经历
从读书数量和文化程度看,我国公众当下的读书量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从阅读书籍类型来看,人们更喜欢阅读当今流行的畅销书、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和与业务相关的书籍,而不愿阅读有关理论性著作。阅读内容的经典性和厚重性则不在公众的阅读考虑范围之内,阅读内容的知识性减弱而娱乐性增强。“内容是否对我有用”是其考虑的主要因素,说明目前大众阅读的取向是实用主义,阅读功利化和实用性占据主导地位,此种阅读行为实际上是工作行为的延续,是一种异化的阅读行为。
图2-2 平均一年读书数量
图2-3 购买书籍订阅报纸时所考虑因素
从闲暇活动内容看,公众在闲暇时间里参加的活动包括娱乐类休闲活动、学习爱好类休闲活动、身心健康类休闲活动、事务类休闲活动、社交类休闲活动和排遣类休闲活动。其中,娱乐类休闲活动、身心健康类休闲活动和社交类休闲活动是公众最常做的闲暇活动。人们更多地通过看电视、读报、上网、打牌、体育锻炼和聚会等方式放松自己,而很少有人选择阅读、琴棋书画等业余爱好和旅游等休闲方式。总体而言,在人们的闲暇时光更多地倾向于陪家人、与朋友交往和自我放松。
表2-1 闲暇时间最常做的事情数据表
闲暇活动内容个案数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看电视、听收音机、读报163130.731.231.2 打牌,打麻将,赌博等110920.921.286.1 玩电脑、上网、打游戏9031717.348.4 参加体育运动4017.57.756.1 购物、参加朋友聚会3236.16.264.9 做家务3125.9697 听音乐,学习琴棋书画等业余爱好1382.62.658.7 睡觉841.61.689.6 开车或汽车兜风,外出旅游741.41.491 参观博物馆、进入图书馆、逛书店等561.11.187.1 去教堂或寺庙礼拜或烧香拜佛450.80.988 什么都不做300.60.697.7 观看一些恶搞、色情等低俗演出80.20.297.1 其他(请注明) 1202.32.3100 合计523498.4100 缺失值831.6 总计5317100
大数据时代到来,网络媒体随之壮大,逐步取代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主要消遣方式。我国公众平均每天看电视2.49小时,而68.8%的人每周平均上网时间在12.46小时。同时,公众每天看电视主要是为了放松娱乐、了解资讯信息和打发时间,而大多数人平时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搜集信息、查阅资料、聊天或交友、了解新闻资讯。因此,网络目前已经是我国公众精神生活新空间和信息传播主渠道。
图2-4 看电视的主要目的
图2-5 每周是否上网
图2-6 平时上网最主要的目的
在当下,社会迅猛发展,社会环境纷繁复杂,面对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压力,我国公众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与认识,树立了新的价值追求,主要包括:
家是避风的港湾,家是爱的火炉,因此每个人都希望家庭美满和睦,渴望生活幸福。从我国公众当下的婚姻观看,中国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婚姻观念逐渐被打破,人们在逐渐地改变对“通过离婚追求婚姻幸福”的看法,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图3-1 对婚姻不幸福就离的判断
从图3-2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同意“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首”的说法,孝顺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且不存在文化程度的差异,不同学历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趋同的,即近九成的人同意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首。
图3-2 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首
从我国公众的工作态度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对当下工作的态度和成就感具有显著的差异。文化程度越高,人们对工作的态度越积极,对工作的成就感越高,对工作有较高的追求;而文化程度越低,人们对工作的态度越消极,对未来发展不抱有热情,对工作的成就感越低,认为工作是一种养家糊口的生存方式。
图3-3 工作态度
从图3-4中可以看出,91%的人认同勤俭节约是美德,我国公众的节约意识逐渐增强。
图3-4 对勤俭节约是美德的看法
如图3-5、3-6和3-7显示,公众的互助友善意识逐渐增强,对行善和助人为乐精神具有较高的认同感。通过对“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的看法”“在公交或地铁上是否会为需要帮助的人让座”和“在路上意外发现有人遗失的手机或电脑怎么做”的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公众愿意伸出友善之手,发扬助人为乐精神。
从图3-8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人生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价值是为社会做贡献、自身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和拥有高尚的人格。
图3-5 对“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的看法
图3-6 在公交或地铁上是否会为需要帮助的人让座
图3-7 在路上意外发现有人遗失的手机或电脑怎么做
图3-8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价值
从我国公众今日心态所呈现出的特征中可以看出,从整体上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我国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得幸福而充实,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但在面对时代变迁所带来的挑战与压力时,一部分人会表现出消极的生活态度。这部分人的消极生活心态更多地受到个人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对生活的心态不同。相对于低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来自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较小,表现出的生活态度更为积极。同样,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对生活也存在不同态度。文化程度越高,对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越深入,对生活的态度更积极。虽然我国公众的生活水平整体上在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但在现实社会中不同群体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和显著的文化差异,影响着社会公众当下的生活心态。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我国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和文化差异,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开展全民教育,从而让所有社会公众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开心快乐地生活。
从公众在休闲方式选择的特征来看,与富裕的物质生活相比,人们的精神生活显得很“贫瘠”。在休闲方式的选择上,一部分人更趋于选择短暂的精神放松以释放暂时的压力或排解一段时间的困扰,并不适于形成一种合适的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并不是简单的精神麻痹,仅仅通过看电视、上网、打牌和锻炼而得到的,而是一种长远的轻松安逸的生活状态。读书、外出旅游和培养琴棋书画等业余爱好,可以让人们从快速的生活节奏中走出来,让忙碌的心平静下来,以这样的慢节奏,达到身心的放松,同时增加生活的乐趣。为了不让公众的精神生活“贫瘠”,为了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国公众闲暇时候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人们要多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陶冶情操。通过阅读,让自己平心静气,远离社会的喧嚣,从而进入舒缓的生活节奏,以达到愉悦身心。其次,人们要多走出去,如外出旅游等户外活动,换一种生活方式,换一种生活环境,多亲近大自然,远离社会的喧嚣,以此方式减轻自己的压力和减少自己生活中的困扰。再次,人们要远离打牌、打麻将、赌博等低俗活动,选择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增加生活的乐趣,形成一种轻松安逸的生活状态。
虽然我国社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国家预期的社区建设还有一定差距,因此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图4-1中可以看出,在日常精神文化活动的便利性方面,77.9%的人在所住的社区可以方便地购买到精神文化产品,说明我国社区建设较有成效,但城乡居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更容易购买到精神文化产品。从表4-1中还可以看出,在公众最期待的精神文化产品中城乡存在着明显差异。城市居民更期待公益性文化产品服务更完善,而乡村居民更期待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完善。同时也反映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供需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状态。
图4-1 能否方便地购买到精神文化产品与城市农村的交叉分布
表4-1 精神文化产品需求与城市农村的交叉数据表
精神文化产品需求所住区域 城市农村 电影票、演出票、书价更便宜一些21.60%15.50% 影视剧、文艺演出、书报杂志内容更加丰富多彩15.00%17.30% 身边随处可见文化活动或健身娱乐场所23.00%33.50% 网速更快,城市WIFI覆盖率更高,价格更低,服务更个性化26.50%17.50% 文化市场的管理更加有序,社区广场等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12.90%14.50% 其他(请注明) 1.00%1.60% 总计100.00%100.00%
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看,我国现代文化服务公共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为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提供了方向。从表4-2和图4-2中可以看出,公众最为期待的精神文化产品主要有合适的文化活动场所与健身娱乐设施、网络服务、社区广场等文化活动和丰富多彩的娱乐消遣方式等。但在现实中,实际场地设施、虚拟场地设施、价格费用和文化产品服务的内容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和公益性文化产品服务还很不完善,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表4-2 精神文化产品需求
个案数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 身边随处可见文化活动或健身娱乐场所139826.326.561.7 网速更快,城市WIFI覆盖率更高,价格更低,服务更个性化125523.623.785.4 影视剧、文艺演出、书报杂志内容更加丰富多彩83015.615.735.2 电影票、演出票、书价更便宜一些103219.419.519.5 文化市场的管理更加有序,社区广场等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70613.313.498.8 其他(请注明) 641.21.2100 有效个案数合计528599.4100 缺失个案数320.6 总计5317100
图4-2 提高文化生活质量所取决的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4]从公众当下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价值追求可以看出,我国公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价值追求总体上呈现主流而向上的态势,主要是在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基础上树立的,并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形成的。我国公众当下朴素的追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缩,既是社会公众聪明与智慧的体现,也是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支持。同时,我国公众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他们以通俗易懂的俗语来诠释价值观,并约束鞭策自己,使自己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
[1]陈春莲.马克思论人的精神生活[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4):93-96.
[2]龙溪虎,卞桂平.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困惑与重塑[J].求实,2010(12):93-96.
[3]刘海春,孙东屏.休闲: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风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143.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5]黄金河.老百姓俗语中的价值观[N].珠海特区报,2014- 11-16(009).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in China ZHAO Peng
(School of Marxism,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is the way of existence and life style of individual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ublic’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in Chin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public’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ublic in China maintains a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in daily life, and is full of confidence in the future life;compared with the rich material life,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level and taste need further improvement; the participation rate of public cultural activities in China is unbalanced, and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 system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pursuit of value in public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presents a mainstream and upward trend in general.
The public; current state of mind; cultural activities; value orientation
2018-09-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不同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和思想状况调查研究”(14ZDA05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阶段社会大众精神生活水平调查研究”(12AZD008)。
赵鹏(1990- ),男,河北廊坊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8.06.18
C915
A
1004-4310(2018) 06-00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