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美食闻名天下,众多风味特色小吃遍布大街小巷,尤以早茶点心“三绝”最负盛名。所谓茶点“三绝”,是指扬州茶馆内用以佐茶的三大传统名点:三丁包子、翡翠烧卖和千层油糕。
旧时,扬州城内曾广为流传一首民谣,歌咏茶点“三绝”:“早上起来日已高,只觉心里闹潮潮,茶馆里头走一遭。拌干丝,风味高;蟹壳黄,千层糕;翡翠烧卖,三丁包;清汤面,脆火烧,龙井茶叶香气飘……”扬州名人朱自清在他的《说扬州》中写道:“扬州最著名的是茶馆,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满满的。吃的花样最多……扬州的小笼点心,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且不用说,最可口的是菜包子菜烧卖,还有干菜包子。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儿糖一点儿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到口轻松地化去,留下一丝儿余味。”
三丁包子是扬州茶点“三绝”之首,它以面粉发酵和馅心精细取胜。包子面皮“洁白如雪”,面软而带韧,食不粘牙。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对此有专门描述:“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所谓“三丁”,即以鸡丁、肉丁、笋丁制成,鸡丁选用隔年母鸡,既肥且嫩;肉丁选用五花肋条,膘头适中;笋丁根据季节选用鲜笋。鸡丁、肉丁、笋丁按1∶2∶1的比例搭配,鸡丁大、肉丁中、笋丁小,颗粒分明。观其三丁包,造型十分讲究,形似荸荠鼓,口如鲫鱼嘴,30多道叠褶层层迭起,如同艺术品。三丁包子又称三鲜包子,三鲜一体,津津有味,清晨果腹,至午不饥。
其实,扬州三丁包子的始祖是五丁包子,它是选用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作馅制成。相传,乾隆有一次巡游扬州时,说到御膳早点的备办,要做到这么五句话,即“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过硬,细嫩而不过软”。茶馆一位姓丁的厨师听后,细细琢磨:“滋养莫过于海参,少用一点,不过补;美味莫过于母鸡,少用一点,不过鲜;油香莫过于肥肉,少用一点,不过腻;松脆莫过于冬笋,少用一点,不过硬;细嫩莫过于虾仁,少用一点,不过软。”于是,将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五味掺和加工成馅,制成包子。乾隆品尝后,连连称好,并题下“天下一品”4个大字。当地百姓想到这种包子的馅心用的是“五丁”,首创厨师又姓丁,便叫它“五丁包子”。后来茶社考虑到百姓的消费水平,将五丁减去参丁和虾丁制成了三丁包子,流传至今。
翡翠烧卖由扬州市富春茶社创始人陈步云首创,其茶点名号就赋予人想象空间,卖相清新可人,系一道饱含了扬州特色的淮扬细点的著名茶点。擀成菊花边状的面皮包入青菜馅,形如石榴,底若钱币,上端突露如蓬头,点缀上少量火腿茸,色如翡翠,看着就令人愉悦,犹如满园春色关不住。朱自清曾作文赞美道:“滋润利落,决不腻齿腻舌,不但味道鲜美,颜色也靓丽悦目。”烧卖里碧绿的颜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纸的面皮,犹如翡翠一般。轻轻地咬上一口,烧卖皮一点便破,由虾仁、青菜和鸡蛋制成的菜茸,甜油盈润,清香爽口。吃下去后嘴里充满着虾仁的鲜香味,真可谓齿颊留香,回味无穷。翡翠烧卖甜中带咸,口味独特。甜的是扬州产的“梅岭青菜”,取其叶斩成茸,以熟猪油、火腿末、绵白糖、食盐拌和成馅。与其他各地咸的米烧卖相比,别有一番滋味。
清光绪年间,扬州可可居名厨福建人高乃超吸取了“千层馒头”的“其白如雪,揭之千层”的传统技艺,首创制作了千层油糕,但一直都是走街串巷叫卖,不成气候。后来,富春茶社对其制作工艺进行改进创新,登上了大雅之堂,继而成为扬州三大传统名点之一。千层油糕以上白面粉、酵种、生猪板油、熟猪油、白砂糖、红绿瓜丝为主料,以清肥慢长起酵法制作,通体半透明,芙蓉色,菱形块,柔韧异常,糕分64层,层层糖油相间,层次清晰分明,糕面布以红绿瓜丝,观之清新悦目,食之绵软甜润,香糯爽口。扬州各处茶馆、点心店都以此作招牌名点,招徕顾客,因其为他地所无。1983年,扬州特一级点心师董德安以千层油糕参加全国烹饪大赛,技惊四座,获全国最佳点心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