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平,韩 雪△,葛国岚,王 付
(1.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郑州 450053;2.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 450053;3.郑州儿童医院,郑州 450053;4.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46)
王付(1958-)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药民族促进会经方分会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经方分会会长。临证擅用经方,兼取各家所长,诊疗疑难杂症,多效如桴鼓。他精研古今,临证善用经方,兼取各家所长。诊疗小儿遗尿,提出了“表里为纲,虚实为目”的辨治思路,强调外感、内伤皆可致病。认为外感遗尿乃因风寒外袭,阻遏肺卫,肺失通调,或太阳经气不利,膀胱气化不行,或过用寒凉药物损伤阳气,膀胱失于固摄而致;内伤遗尿或脏气虚弱,脾肾心肝功能失调,或气郁、痰瘀、湿热等实邪内蕴,或正虚实邪夹杂为病,现试分而述之。
王付指出肺通过肌腠、口鼻与外界相连,太阳经为阳经之表,肺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足太阳膀胱经“络肾,属膀胱”,故小儿外感遗尿与肺与膀胱关系密切。风寒郁表,肺通调失职,水失其制而直趋下行,或太阳经脉不利,膀胱开合失司皆可致遗尿。小儿外感风热,过服苦寒之品损伤稚阳正气,致脾肾虚寒,膀胱失于固摄亦可遗尿。强调根据邪正盛衰和病情进展灵活选方用药。风寒初起,邪盛而正气不虚者,可以麻黄汤解表散寒,增用白术、附子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外邪较轻,太阳经气不利、水饮内停、膀胱失约者,可以五苓散解表散邪、温化水气,增用补骨脂、益智仁等温补下元、缩尿止遗。病程日久,外邪未尽,肺肾阳气不足或寒凉药物伤及阳气者,可以桂枝加附子汤解肌发表,温补阳气,增用益智仁、桑螵蛸等固涩缩尿。
案1:田某,男,6岁5个月,2015年11月13日初诊:受凉后夜间遗尿半月,每晚尿床1~2次。刻诊鼻塞,畏寒,纳差,腹胀,肢冷,便稀,舌质淡,苔白脉浮滑。证属外邪未解、太阳经气不利证,给予五苓散加味:桂枝6 g,白术6 g,茯苓9 g,猪苓9 g,泽泻9 g,附片3 g,生姜3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5年11月18日二诊:服药后遗尿2次,诸症明显减轻,舌质淡红,苔白脉浮。初诊方减生姜增益智仁6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5年11月23日三诊:服药后未再遗尿,诸症基本消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二诊方继服5剂而愈。
按:四诊合参,证属外感风寒、太阳经气不利。风寒未祛故鼻塞、畏寒,脾虚湿蕴故腹胀、纳差、便稀,太阳经气不利、气化不行故肢冷。方中五苓散解太阳表邪,通郁滞之气,化内蕴之湿,佐附片温阳化气,生姜解表散邪,温中祛湿故效佳。二诊诸症明显,脾虚水停好转,故减生姜增益智仁补肾缩尿止遗。三诊未再遗尿,故效不更方。
案2:亓某,男,5岁1个月,2014年6月21日初诊:服用寒凉药后间断尿床3周,每周尿床2~4次。刻诊精神稍差,纳差肢凉,大便稍稀,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滑稍弱,证属外邪未净、脾肾虚寒,给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味:制附片4 g,桂枝6 g,白芍6 g,生姜4 g,白术4 g,益智仁8 g,炙甘草4 g,大枣1枚,5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4年6月25日二诊:服药期间遗尿1次,初诊方继服4剂而愈。
按:辛凉苦寒之品损伤阳气,脾肾虚寒故纳差肢凉、大便质稀、膀胱失约则夜尿自遗。方中桂枝加附子汤解表散邪、助阳化气,增白术化气祛水,益智仁温肾缩尿止遗,因方证契合故效如桴鼓。
王付指出内伤遗尿虚证居多,虚实夹杂者次之,实证较少。虚证遗尿因脾肾阳虚,或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导致下焦虚寒、气失固摄、夜间小便自遗;若肾阴不足,脬热遗于膀胱,膀胱开合失司亦会遗尿。实证遗尿多因肝气郁结,或郁而化热,或痰湿内蕴,或湿热(痰热)互结,三焦气化不利,水液下蓄膀胱,至夜而遗。虚实夹杂者乃脾肾阳虚,或下焦虚寒,或心脾两虚,或心肾不交,或肝肾阴虚,兼有肝失疏泄,或气郁化热,或痰湿内蕴、湿热(痰热)蕴结,或下焦水气内停而遗尿。
王付指出虚证遗尿主责肾脾,次责心肝(胆)。肾阳虚气化温煦失职,肾阴虚虚热袭扰膀胱,脾虚升提无力,或心脾气血两虚,下焦失于滋养固摄,或心肾不交,或心胆气虚,神魂失守,或肝肾虚寒,膀胱失于温养皆可致遗尿。
肾阳温煦失职,膀胱虚冷,至夜则阴寒更盛,膀胱不能制约水液而遗尿者,可以肾气丸为基础;肾阴不足,脬热遗于膀胱,夜间虚热内扰,膀胱开合失度者,可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水液运化失司而下流小肠、储于膀胱、夜间收摄无权者,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脾肾两虚,脾失运化,肾失温煦,膀胱开合失度、水液失约者,可以附子理中丸为基础。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下焦失于滋养固摄者,可以归脾汤为基础;心肾不交、心火不能下济肾水者,可以黄连阿胶汤合《韩氏医通》交泰丸为基础;心胆气虚,神魂失守,气乱于下、小便失固者,可以安神定志丸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化裁;肝肾虚寒,膀胱失温,夜尿清长而手足逆冷者,可以天雄散合缩泉丸化裁。
案3:单某,男,7岁,2016年10月15日初诊:夜间尿床至今,每晚皆尿床1~2次,天冷时加重。刻诊精神稍差,畏寒肢凉,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稍迟,证属肾阳不足给予肾气丸加味:制附片3 g,桂枝3 g,生地黄12 g,白芍9 g,山茱萸9 g,茯苓4 g,牡丹皮4 g,泽泻4 g,益智仁9 g,桑螵蛸9 g,诃子3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6年10月22日二诊:服药后尿床5次,但夜间不易唤醒,舌质淡苔白,脉沉迟,初诊方增石菖蒲6 g、远志6 g,继服6剂。2016年10月29日三诊:服药后尿床2次,夜间易唤醒,舌质淡红,苔白,脉沉取稍弱,二诊方附片、桂枝增至4 g,增人参3 g。2016年11月5日四诊:服药后尿床1次,易患醒,三诊方继服1周,嘱少食生冷。
按:四诊合参,证属肾阳不足、下焦气化不行,故以肾气丸助阳化气,增益智仁补肾缩尿止遗,桑螵蛸固涩缩尿。药后患儿不易叫醒,故二诊时增石菖蒲、远志补气醒神。三诊时患儿仍有阳虚之象,故增附片、桂枝用量,增用人参补益元气。四诊时遗尿明显好转,故以三诊原方调治善后,且嘱少食生冷以护阳。
案4:赵某,女,8岁2个月,2015年9月19日初诊:间断夜间尿床2年,每周约3~5晚,寒暑假减轻,开学后遗尿频繁,夜间不易叫醒,平素纳差,易腹胀,夜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刻诊精神稍差,手足稍凉,舌质淡红,苔白脉弱,证属心脾两虚,给予归脾汤加味:黄芪12 g,太子参9 g,白术9 g,当归9 g,茯神9 g,远志9 g,酸枣仁9 g,木香6 g,炙甘草6 g,生姜6 g,大枣6 g,升麻3 g,益智仁9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5年9月26日二诊:服药后尿床4次,夜间稍易唤醒,舌质淡红,苔白,脉弱,初诊方增五味子6 g、诃子3 g,继服6剂。2015年10月2日三诊:服药后尿床2次,夜间易唤醒,舌质淡红,苔白,脉稍弱,二诊方继服6剂。2015年10月9日四诊:服药后遗尿1次,夜间易唤醒,偶有烦躁易怒,舌质淡红,苔白,左关脉弦,右关脉稍弱,三诊方去升麻,增香附6 g、白芍6 g,继服6剂。2015年10月16日五诊:服药后未再遗尿,夜间易患醒,舌质淡红,苔白,以四诊方继服6剂。
按:四诊合参,证属心脾两虚,故以归脾丸补养心脾、益气补血,升麻与芪、参、术、归合用,有补中益气之意,益智仁缩尿止遗。二诊时遗尿较多,故增五味子酸敛止遗,诃子固涩止遗效佳,故三诊继二诊原方服用。四诊时患儿有肝郁之象,故去升麻,增香附疏肝理气,白芍敛养肝阴。五诊时患儿未再遗尿,故以四诊方巩固善后。
王付指出,实证遗尿当责肝胆与湿热(痰热)。湿热(痰热)内蕴,壅塞气机,三焦气化不利,水液下蓄膀胱,至夜而遗,可以黄连温胆汤化裁。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气血不得宣通,子病及母,肾气化失司,膀胱开阖失度,可以柴胡疏肝散化裁。气郁化热、肝热下遗、膀胱开合失度者,可以龙胆泻肝汤合丹栀逍遥散化裁。
王付强调治疗实证遗尿,用药须中病即止,以防苦寒清热之品伤及阳气,或化湿太过伤及阴液,或疏泄太过而耗散正气。其次,须注重佐用桑螵蛸、益智仁、补骨脂、五味子、诃子等固涩缩尿之品,以增强疗效。
案5:张某,男,6岁4个月,2013年5月26日初诊:间断夜间尿床3个月,每周约2~4晚,平素手足心热,多汗口臭。刻诊:精神可,口臭,舌质稍紫暗,苔黄厚腻,脉滑数,证属痰热内蕴,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3 g,茯苓6 g,法半夏6 g,炒枳壳6 g,竹茹9 g,陈皮6 g,生地黄6 g,桑螵蛸6 g,炙甘草3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3年7月1日二诊:服药后尿床1次,诸症减轻,舌质红,苔稍黄腻,脉滑数,初诊方增白扁豆6 g,继续服用5剂。2013年7月6日三诊:服药后未再尿床,食量稍减,无口臭,舌质稍红,苔白脉滑,二诊方继服5剂,嘱清淡饮食。
按:四诊合参,证属痰热内蕴,故以黄连温胆汤清热祛湿化痰,增桑螵蛸固肾缩尿,生地黄清热安神。二诊患儿湿热仍重,故增白扁豆醒脾化湿清热。三诊诸症明显好转,故以二诊原方巩固疗效,配合清淡饮食,以防湿热内生。
案6:赵某,男,7岁3个月,2017年3月30日初诊:间断夜间尿床半年,平素不愿上学,经常夜间尿床,伴有急躁易怒。刻诊:精神一般,问答不言,舌质红,苔白,脉弦数,证属肝郁化热,给予龙胆泻肝汤合丹栀逍遥散化裁:柴胡6 g,黄芩6 g,生地黄3 g,当归6 g,白芍6 g,白术3 g,牡丹皮3 g,薄荷6 g,苍术3 g,炙甘草3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3年7月5日二诊:服药后尿床1次,改为中成药丹栀逍遥丸和龙胆泻肝丸交替使用,并嘱调节情志。
按:四诊合参,证属肝郁化热,子病及母,郁热移于膀胱经脉而遗尿,故以龙胆泻肝汤合丹栀逍遥散化裁。因患儿肝经湿热不著,故弃车前子、泽泻、通草渗利之品,增苍术宣通中下二焦滞气,敛精止漏(《仁斋直指方》)。因效佳,故二诊改为丹栀逍遥丸、龙胆泻肝丸,配合情志疏导以善后。
王付指出遗尿虚实夹杂证者,乃脏气不足,或脾虚、肾虚,或心脾两虚,或诸虚合病,兼有痰湿内蕴、湿热(痰热)内扰,或肝气郁结,或气郁化热,其中以肝郁脾虚证、心胆气虚兼痰湿内蕴证以及下焦虚寒兼水气证居多。肝郁脾虚者可以四逆散合逍遥散为基础,心胆气虚兼痰湿内蕴者可以温胆汤为基础,下焦虚寒兼有水气、水液竟流膀胱者可以真武汤合肾气丸化裁。
案7:田某,女,8岁8个月,2017年9月9日初诊:间断夜间尿床2年,每周约2~4晚,平素易有烦躁,肢体乏力,纳少腹胀,大便先干后稀。刻诊精神一般,乏力纳差,舌质淡红,太白,脉左关弦滑,右关濡而稍弱,证属肝郁脾虚,给予四逆散合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9 g,白芍9 g,炒枳实9 g,当归9 g,茯苓9 g,白术9 g,薄荷9 g,生姜6 g,炙甘草6 g,桑螵蛸9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7年9月16日二诊:服药后尿床2次,诸症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左关稍弦,右关濡,初诊方增益智仁9 g、五味子6 g,继服6剂。2017年9月23日三诊:服药后未再尿床,诸症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左关稍弦,右关濡,初诊方继服6剂。
按:四诊合参,患儿证属肝郁脾虚,故以四逆散合逍遥散疏肝健脾,增桑螵蛸甘咸归肾,缩尿止遗。二诊患儿仍有遗尿,故增益智仁温肾止遗,五味子酸敛止遗。三诊未再遗尿,故守二诊方善后。
案8:陈某,男,6岁7个月,2010年10月16日初诊:间断遗尿1个月,使用抗菌药及清热解毒类中药后,每周尿床2~5次。刻诊:畏寒肢冷,体困乏力,面色稍黧黑,小便次多而量少,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弱,证属下焦虚寒、水气内停,给予真武汤合肾气丸化裁:附片3 g,桂枝3 g,生地黄12 g,山茱萸8 g,山药8 g,茯苓4 g,泽泻4 g,牡丹皮4 g,白术4 g,白芍6 g,生姜4 g,6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0年10月23日二诊:服药后尿床2次,诸症好转,舌质稍红,舌体胖,苔白脉弱,初诊方减生姜、增五味子6 g。2010年10月30日三诊:服药后尿床1次,诸症明显好转,舌质淡红,苔白脉弱,二诊方增桑螵蛸6 g。2010年11月6日四诊:服药后未再尿床,诸症明显好转,舌质淡红,苔白,脉稍弱,改用成药肾气丸调理。
按:四诊合参,证属肾阳不足、水气内停证,初诊以真武汤合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二诊水气内停之证减轻,稍有化热之象减生姜、增五味子收摄肾气,缩尿止遗。三诊水气内停之症消失,增桑螵蛸缩尿止遗。四诊患儿未再遗尿,故以肾气丸调服以善后。
王付注重“辨病用药”,强调肾与膀胱相表里,二者均主水,遗尿一症虽有表里之别、虚实之分,但终因肾气化失司,膀胱不能制约脬中水液,“不约而遗尿”,故临证须重视应用酸敛固摄、温化下焦水气之品以增强疗效。“下者升提”“遗者固脱”,诸如桑螵蛸、益智仁、补骨脂、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诃子等温肾缩尿止遗药物,均为其临证常用之品。并强调远志、石菖蒲的醒神作用,指出患儿夜间不易唤醒时,方药中可加大二药的用量。还重视引经药物的应用,每治遗尿均嘱汤药中稍加食盐,取其咸味引药入经之用。
小儿遗尿是指5岁以上的患儿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1-2]。据报道,小儿遗尿国外患病率15%[3],国内患病率4.6%[4],男童患病率约是女童的2倍[5]。该病发病机制复杂,家庭遗传[6]、睡眠障碍[7]、发育迟缓[8]、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9]、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10]等均可致病。该病可导致小儿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幻觉等心理异常,影响小儿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体质下降和疾病发生,是威胁小儿健康的疾病之一[11-12]。
遗尿首载于《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纵观文献可知,五脏之病皆可致遗尿[13]。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载:“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指出肺虚不能制水而遗尿;《寿世保元·遗溺》载:“心肾气虚,阳气衰冷,致令膀胱传送失度则必有遗尿失禁之患矣”,强调心肾阳虚,下焦失于温煦,膀胱传化、收摄无权则遗尿;《医灯续焰》载:“热甚客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经……液渗入膀胱而溺遗失”。《症因脉治·内伤遗尿》载:“肾元不足,真阳不能自固……真阴不足,肝火内扰,肝主疏泄,火动则溺不停蓄,而遗尿之症作矣”,强调肝经郁热或肝肾阴虚火旺,热扰膀胱而致遗尿。
然医家们多强调小便乃水液之余,膀胱为津液之府,若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过服生冷,伤及下焦,导致膀胱虚寒,开阖失度,水液失于制约而遗尿。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遗尿候》载:“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幼幼集成·小便不利证治》谓该病:“皆肾与膀胱虚寒也”。临证用药强调温补者居多,如《赤水玄珠·遗尿门》载:“尿床者……良由下元不足,肾与膀胱虚冷所致。故古方多用温补下元之剂,肾气实则气固而溺有统摄,则不致遗失也”。《普济方·婴孩大小便淋秘门》载:“夫小儿遗尿者,此由脏腑有热,因服冷药过度,伤于下焦,致膀胱有冷,不能制于水故也”,指出过于使用寒凉之品,损伤下焦阳气,导致膀胱虚冷不能制约于水而遗尿。
当代诸多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认为五脏六腑疾病皆可致小儿遗尿[14],但多从肺脾肾论治[15],强调温补肾阳、固涩小便,温补脾肾、固脬缩尿以及补肺健脾、固摄止遗[16]。
然而,目前尚未有医家对小儿遗尿的病因病机、辨证用药进行系统阐释。王付依据丰富的临床经验,结合中医诸家之论,指出该病的病因病机有表里之分、虚实之别,且五脏之疾皆可致病,创造性地提出了“表里为纲,虚实为目”的辨治思路。将小儿外感遗尿的病因病机分为风寒袭肺、肺不制水,太阳经脉郁阻、膀胱气化不利,及过用苦寒损伤阳气,并根据邪正之盛衰、病情之演化,灵活选用麻黄汤、五苓散、桂枝加附子汤等;将内伤遗尿的病因病机分为虚证、实证、虚实夹杂三端,提出了“辨明虚实,责之于脾肾心肝四脏”的辨治思路,并对不同证型设立基础方剂,具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同时,还重视辨病论治以及食盐的“引经报使”作用,均值得当今临床借鉴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