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的栽培管理与利用

2019-01-09 03:28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吉林省军区第五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吉林长春130022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9年2期
关键词:根状茎变型病株

●郭文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吉林省军区第五长春离职干部休养所 吉林 长春 130022)

●周淑荣(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112)

●刘佳贺(长春市图书馆 吉林 长春 130021)

山柰异名三柰子(《海上方》)、三赖(《本草品汇精要》)、沙姜(《岭南采药录》)、山辣(《本草纲目》)、藾(《南越笔记》)、沙羌(广东茂名)、晚荒或香姜(《西双版纳傣药志》)。

1 历史考证

山柰原名三赖,始载于《本草品汇精要》:“其根分莳,春月抽芽,直上生一叶似车前而卷,至秋旁生一茎,开碎花红白色,不结子,其本旁生小根,作丛,每根发芽,亦生一叶,至冬则凋,土人取根作段,市之一其香清馥。”可定为本种,与现代所用一致。在《纲目》中对原植物形态记载不确,而对药用部位的记载较详,谓:“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如食姜,切段暴干,则皮亦内黄,肉白色。”所述似本种。《植物名实图考》所载之三柰,系按《救荒本草》所录,非本种。

2 植物学特征

山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块状,单生或数个相连,淡绿色或绿白色,芳香。叶2~4片贴近地面,近圆形,长7~20cm、宽4~12cm,顶端微急尖,无毛或于下面被稀疏的长柔毛,平时于上面可见红色小点,几无柄,叶鞘长2~3cm。花4~12朵顶生,半藏于叶鞘中;苞片披针形,长约2.5cm;花白色,有香味,易凋谢;花萼约与萼片等长,萼管长约2.5cm;花冠管长约2.5cm、裂片条形,长约1.2cm;唇瓣白色,基部具紫斑,长约2.5cm、宽约2cm、深2裂至中部以下;雄蕊无花丝,药隔附属体正方形,2裂。蒴果。花期8~9月份。

3 种类和分布

山柰属(Kaempferia L.,1753)植物在中国已记录的有4种1变种,其中中药材山柰的原植物是K.galanga L.(1753)。陈敏亨、童玉懿、郑才成等(1984)报道中国山柰属药用植物4种1变型,其中有新记录、新组合及新变型各1,它们均隶于山柰属山柰亚属(Subgen Kaempferia),主要特征是有较大的侧生退化雄蕊,唇瓣深裂,药先端具有明显的药隔附属体、根状茎块状等。

3.1 山柰(《本草纲目》)、三赖(《本草品汇精要》)、沙姜(《岭南采药录》)、土麝香(云南)

本种在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栽培,为著名的中药材之一。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亦有分布。在形态上(据标本),药隔附属体不为正方形,是椭圆形或线状椭圆形(长7~9mm),深裂,与文献记载有所区别。

本品含挥发油(2%~3%,海南岛产品)、桂皮酸及其衍生物、黄酮类成分(国产品检查不显)、香豆素、淀粉和树脂等。

3.2 大叶山柰(植物分类学报)、山柰、土麝香(云南)

本种原为山柰的变种。经栽培观察,本种与山柰有明显区别;本种叶长13~25cm、宽12~17cm;花序有花25~50朵,唇瓣倒卵形,先端浅裂,化学成分亦有较大差别。

分布于云南南部(文山、西双版纳、澜沧等地)。

本种含挥发油(约2%)及有机酸等。云南部分地区栽培作山柰应用。

3.3 苦山柰(云南)

本种在形态上与山柰近似。唯本种叶片近圆形,长8~11cm、宽6~9cm,质厚,基部圆形至心形,边缘略加厚,紫褐色,叶背紫色或绿色间有紫色,少有绿色。花序有花15~30朵,花淡紫色;侧生退化雄蕊花瓣状,近圆形,唇瓣扁圆形,长1.2~1.8cm、宽2.0~2.8cm,深裂至近基部,裂片近圆形,边缘波状,基部深紫色,药隔附属体长圆形,2裂。

苦山柰生于向阳干草地及低矮灌丛中。分布于云南耿马、河口、景东及景谷等地,缅甸、马来西亚和印度也有分布。

本种根状茎的切面有黄白之分,但地上部形态相同,文献上未见记载。为鉴别计,本文拟定黄色类型为原变型。种内分类如下:

3.3.1 苦山柰(原变型)

本变型为中国新记录。根状茎切面为黄色。产地群众认为本变型有毒,不入中药(内服)用,现为“伤湿止痛膏”等外用药的组分之一。

3.3.2 白山柰(新变型)

根状茎切面白色。

本变型产地群众认为无毒,作山柰收购入药用。上述二个变型化学成分基本相同,唯在石油醚提取物中苦山柰较白山柰多3个黄色素成分。

3.4 海南三七(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本种含挥发油(2%)及有机酸等。民间用于跌打损伤、胃痛及四肢水肿等症。

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区。亚洲南部和东南部也有分布。

山柰在中国迁地移栽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和深圳市仙湖植物园等。

4 栽培

山柰生于山坡、林下及草丛中,现多为栽培。

4.1 选地整地

山柰喜光,要求气温高,阳光充足条件下,叶片浓绿,质厚,根状茎粗壮、产量高,因此,宜选择在光照充足的向阳坡地或丘陵地种植。以排水良好、含有机质丰富、肥力中等以上、质地疏松、新开垦的沙壤地为佳。

整地时,将土地耙细,除净草根,然后起畦,畦面不宜太高,畦间距离较宽,以便今后培土,且畦面必须平整,不致积水而淹死苗。

4.2 选种催芽

山柰宜于在清明至谷雨期间种植。过早种植则气温低,出芽慢;过迟种植则生势茬弱,且生长期不足,影响产量。

在上年收获山柰时,选留皮色鲜亮、饱满的根状茎作种。3月中旬催芽,精细整地后摆放根状茎,其上用糠壳拌干牛粪覆盖,再浇少量水,然后加盖塑料薄膜保温催芽,当有80%发芽点出现玉米粒状芽时即可移栽。另一种催芽方法是用堆肥、泥土、草木灰混拌均匀后与种块分层堆积催芽。催芽方法虽有差异,但都以提高温度的手段促使早发芽。

4.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在海拔78~102m的丘陵阳坡地,气温和土温都较高,山柰生长快,7~8月份气温在30~35℃时生长最旺盛,因此,适宜播种时间是3月下旬至4月上旬。如播种过迟则山柰因生长期缩短,积累物质少而降低产量;播种过早则出苗缓慢,遇多雨根状茎易腐烂。山柰叶片短,叶面覆盖面小,株、行距采用22cm 14cm的,约需用根状茎225千克/亩(667平方米/亩,下同);株、行距采用20cm 20cm的,约需用根状茎190.25千克/亩;株、行距采用20cm 25cm的,约需用根状茎160千克/亩。有丰富经验的农民认为第1种可采取密植,这样可避免空白地较多、缺苗及畦面易生杂草等,产量较高。

种植时,每穴放根状茎3~4段,用种量900~1050kg/hm2品字形或四方形摆放,根状茎靠穴边斜放,芽眼向两侧,不要倒放或平放。摆放后覆土约1.5cm厚,盖土太厚影响出苗和生长。

4.4 水肥管理

栽培后10余天,芽体已初露地面,应立即培土,将山柰芽体盖好,并耙平。以后根据芽体露地情况,每月培土1~2次,特别是在7~8月间,根状茎生长迅速旺盛,更应注意培土,这样根状茎长得粗壮且多,并可防旱。

山柰虽耐瘠,但仍需施足基肥和及时追肥才能获得丰产。基肥以施腐熟堆肥2 000~3 000千克/亩、厩肥500~600千克/亩为宜。禁止施用未经发酵或未腐熟的肥料。追肥时结合中耕培土、除草进行,共追3次肥。第1、2次分别在5月中旬和7月中旬进行,第3次于8月下旬进行。每次每亩施堆肥或厩肥1 500kg、草木灰250kg、硫酸钾8~10kg、氮肥5kg。

山柰较耐旱,最忌涝渍。5~8月份雨水多,注意排水,畦面保持平整,避免有凹坑,否则易发生根腐病。但长时间干旱,叶片易出现萎缩,影响植株生长,应适当喷淋水。

4.5 病害

4.5.1 山柰瘟(沙姜瘟、腐败病、腐烂病)主要危害根状茎,有时地面茎叶也能受害。发病时,植株生长减慢,首先在地面的茎基部和根状茎的上部腐烂,5~6天后上部叶片变黄,并逐步发展成植株变黄、变褐、死亡。严重时,几天就可致整畦植株腐败枯死。山柰瘟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毁灭性病害,通常以种块、带菌土壤或肥料为初侵染源,以风雨、灌水、地下害虫、选地不当或田间操作不当等方式途径进行传播。其发生期较长,从幼苗出土到收获都能发生。其中,6~7月份为中心病株出现期,8~9月份是发病流行高峰期。

防治方法:实行轮作(每年轮换),合理选用无病虫害种块,并做好消毒处理。田间防治着重抓好4点: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把病株坑窝处撒施生石灰进行消毒。雨后及时开沟排水,以降低土壤湿度,但不宜过早。发病初期,及时在病株周围用40%的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进行消毒处理,连续处理3~4次。或用神农素鳌合肥与姜瘟净混合液(每包神农素鳌合肥10g兑清水15kg,每包姜瘟净25g兑清水20kg)喷淋土壤(4~5kg/m2),连淋3~4次。

4.5.2 炭疽病 据何启华、杨廷策等(1988~1989)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本地感病沙姜炭疽病发生流行规律及药剂试验初报报道,山柰各生育期病害差异明显,苗期感病;分株生长期发病轻;旺长期和衰老发病重。中心植株(区)扩展速度,以中心病株为基点,观察发病面积和发病丛数,开始时中心病株只有2株,发病面积为0.52m2,25天后面积增到4.80m2,增加9倍。温度、湿度、降水量、雾及露等气候因素与发病关系密切。第1次发病高峰出现在6~7月份,山柰处于苗期,抗性差,此时雨水多,利于发病;第2次病情高峰出现在10~11月份,山柰处于旺长期和衰老期,抗性也较差,此时雾大露重也利于发病。

该病病原为山柰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persex Fr.)Grore]。

防治方法:以40%的抗枯宁750倍液防治效果好而稳定,其次是20%的三环唑750倍液、84%的瑞枯霉800倍液,较差的为70%的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及65%的瑞毒铜600倍液。

4.5.3 沙姜软腐病 沙姜细菌性软腐病在4~10月份间发生,6~8月份为盛发期,为害肉质根、根状茎和叶。肉质根受害,初为黄褐色,后变灰黑色软腐;根状茎受害,表皮失去光泽,剖开沙姜块可显维管束变黄褐色,发病严重时,根状茎变暗褐色腐烂,最后分解成糊状,但皮不受分解。受害组织无臭味;叶片受害呈水渍状湿腐,当天气晴朗时,病株叶片卷缩、萎蔫。

5 采收加工

5.1 采收

山柰于12月至来年3月份收获,挖取2年生根状茎,洗去泥沙,剪去须根,切成1cm厚的薄片,用硫磺熏1天后,铺在竹席上晒干。切忌火炕烘干,否则易变成黑色,减弱香气。

5.2 药材及产销

山柰根状茎主产于广西,此外,广东、云南、福建及台湾亦产。销往全国并出口。

5.3 市场行情

据河北省安国药市价格表(2018年4月20日)统计,山柰价格国产的为26~35元/千克、进口的为22~28元/千克。

6 利用

6.1 食用

6.1.1 营养成分 山柰的钾和镁含量特别高,其次是钙、镁、锌、铁、铬,而有害元素砷和铅的含量则甚低。

6.1.2 食品加工及菜肴 传统鹅肉干、麻辣牛肉豆腐条、猪耳西式火腿、巴渝灯影牛肉片、发酵羊肉干、五香羊肉串、肋骨叉烧、猪肉脯、灯影猪肉、鸡骨泥肉松、鸡肉干、鸭肉干、安阳熏鸡、客家盐焗鸡、南京板鸭、白市驿板鸭、美味卤鸭、脱骨酥鸭、卤水鹅片、脆皮炸双鸽、金黄双鸽、脱骨扒鹌鹑、山柰鸡、沙姜羊蹄鳖及沙姜鸡煲等菜肴及加工品的制作中都用山柰作香辛料。

6.2 药用

6.2.1 药性 山柰味辛,性温,归胃、脾经。

6.2.2 功能主治 山柰具有温中除湿、行气消食、止痛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寒湿吐泻、霍乱、胸腹胀满、饮食不消、牙痛及风湿痹痛等症。

猜你喜欢
根状茎变型病株
禾本科草本植物根状茎发育调控机理研究进展
变型数独7月挑战赛
变型数独3月挑战赛
云南省鲜食糯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大理试验点结果分析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辣椒青枯病防治效果试验
畲药铜丝藤植物根和根状茎部位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研究
简约≠简单
基于邻接矩阵变型的K分网络社团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