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雯雯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但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没有改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在发布会上如是说。
此次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是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后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二部关于粮食安全问题的白皮书。张务锋介绍说:“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正面回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20多年来,中国用生动有力的实践,兑现了向世人的承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了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白皮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融入其中,作为贯穿指导全篇的鲜明主线,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粮食安全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全面介绍了中国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实践,阐明了中国将坚定维护世界粮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张务锋指出,通过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粮食安全现状,对系统宣示我国粮食安全政府立场和政策主张,增进国内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白皮书突出强调了国家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的战略定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展现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伟大成就,彰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自身力量端好自己饭碗的战略自信;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向国际社会贡献了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方案;介绍了国家粮食合作的丰硕成果,表明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大国担当;展望了未来粮食安全政策措施,为各方提供持续稳定的粮食安全发展预期。
“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是好的,中国的粮食是安全的,老百姓的饭碗是有保障的。”在回答“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如何”这一问题时,张务锋作出肯定的回答。“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更多地装中国粮。”
发布会上,张务锋用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了中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取得的成就。“一是粮食总产量2015年以来稳定在6.5亿吨以上,二是2018年全国共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我国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对世界也是一个巨大贡献。同时,中国政府始终没有忘记贫困人群,占全球近1/5的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其中第一个不愁就是‘不愁吃’这在世界脱贫史上也是一个壮举!”
白皮书指出,20多年来,中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总产量连上新台阶;谷物供应基本自给,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储备能力显著增强,仓储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粮食储备和应急网略体系逐步健全;居民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膳食品种丰富多样,营养水平不断改善;贫困人口吃饭问题有效解决,基本解决了“不愁吃”问题,重点贫困群体健康营养状况明显改善;粮食供给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经济稳步发展......中国的粮食事业不断进步,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白皮书提到,在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机制改革方面,国家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在特定时段、按照特定价格、对特定区域的特定粮食品种,先后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收购、国家临时收储等政策性收购。2014年起先后取消了大豆、油菜籽、玉米等粮油品种国家临时收储政策,全面实行市场化收购。2016年起逐步完善了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进一步降低了政策性收购比例,实现了以市场化收购为主。
张务锋表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更为灵活,政策工具箱更加丰富,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实施政府储备吞吐调节、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粮食宏观调控打出了一套精准高效的“组合拳”,有力推动了粮食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提高了粮食供求平衡质量,提高了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在发布会上说,国家通过取消农业税,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调整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促进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建立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为种粮农民提供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等服务,开发手机APP 售粮软件,帮助农民实现网上售粮,在降成本、抓收购、增收益三个方面保护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仓廪实、天下安。”白皮书指出,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储备功能定位,中央储备粮主要用于全国范围守底线、应大灾、稳预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地方储备粮主要用于区域市场保应急、稳粮价、保供应,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在发布会上表示,一直以来,中国政府对于粮食储备工作高度重视,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已逐步建立起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政府储备体系。特别是今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专门的粮食储备改革意见,就储备体系、规模布局、运行机制和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为进一步强化储备管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面对“粮食仓储数量实不实,够不够”这一问题,黄炜回答说:“从检查结果初步统计情况来看,我国的粮食库存情况总体上是好的,基本符合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要求。从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的结构来看,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总结起来讲,我国粮食储备实现了应有的功能,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需要。”
在解读我国的粮食市场形势时,张务锋说:“市场供应稳、粮食价格稳。多年来,我国粮食市场供应保持充裕,不脱销、不断档,既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消费需求,也有效保障了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军需民食。与近年国际市场粮价几次“过山车”式的大幅波动相比,我国粮价总体保持平稳,在合理区间内小幅波动,这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炜表示:“如果粮食市场有变化,我们通过加强粮食监测和预警,随时掌握粮食市场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需要应急处置的问题。目前,全国有国家级粮食市场信息直报点1817个,地方粮食市场信息监测点9523个,基本覆盖了重点地区、重点品种,能够密切跟踪粮食供求变化和价格动态,做到未动先知、未涨先知。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已经建立起符合国情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做好粮食应急保障工作。”
产业强、粮食安。随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消费者对粮油消费已经由“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加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化,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成为中国大力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张务锋在会上用“一二三四五”概述了粮食产业的总体发展。即通过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粮食产业强国“一个目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坚持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市县、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四大载体”,实施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推动全国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通过这两年的探索实践,中国各地的粮食产业经济不断发展,相继涌现出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黑龙江省2018年加工转化原粮723亿斤,实现销售收入1036亿元,湖南的南县发展“虾稻共生”模式,综合产值达到100亿元。此外,创建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粮食品牌,“吉林大米”“荆楚大地”“广西香米”“齐鲁粮油”“天府菜油”等大批区域品牌成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我们加快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全国纳入粮食产业统计的企业达到2.3万户,2018年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产值超千亿省份达到11个。其中,山东省突破4000亿元,江苏、安徽、广东、湖北、河南五个省都超过了2000亿元。从2017年开始,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在全国启动了优质粮食工程,截至目前,中央财政投入资金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450多亿元,用于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健全粮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张务锋用数字生动展现了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苏伟也表示,通过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进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等措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着力解决粮食品种结构矛盾的问题,有利于更加有效地保护农民利益。
粮食产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基础性强、涉及面广。张务锋指出,今后,中国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资源节约、绿色循环,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加快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持续提高粮食产业综合素质、市场竞争力和社会效益,全面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产业基础,推动从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强国迈进。
“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巨变。这既保障了中国自身的粮食安全,也为全球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张务锋在发布会上指出,中国政府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着力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一方面,扩大对外开放,取消相关农产品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进一步放宽农业领域外商投资准入限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粮食市场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另一方面,加强国际合作,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在共建“一带一路”、中非合作论坛、南南合作等多双边合作机制的框架下,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国际紧急粮食援助。
白皮书指出,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主动分享中国的粮食市场资源,推动粮食贸易发展。涉粮外资企业加工转化粮食数量、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分别占到全国的14.5%、17%,同时外资企业在使用食品油、粮食加工转化等领域的份额不断增长,成为促进中国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参与实施了20多个南南合作项目,向3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遣粮农技术专家和技术员,与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120多份粮食和农业多双边合作协议,帮助50多个非洲国家实施近500个农业援助项目......主动分享粮食安全资源和经验、不断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粮食安全治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国际紧急粮食援助,这些都是中国与国际加强粮食合作的成功“见证”。
苏伟表示,中国积极响应和参与世界粮食日、粮食安全宣传等国际组织的倡议和活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有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投资,推广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贸易等技术和经验。积极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开展全方位、高水平粮食对外合作,维护WTO 规则,促进形成了更加安全、稳定、合理的国际粮食安全新局面。
安不忘危、居安思危。当今世界粮食安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展望未来的粮食安全形势,张务锋说:“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从中长期看,粮食供求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储备能力、流通能力建设,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同时,继续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共同推进全球粮食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