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刚刚过去的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粮食安全现状,系统宣示了我国粮食安全政府立场和政策主张,向世界昭示了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今年的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我国发出了“粮食安全、人人有责”的主题倡议,提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新时代粮食工作目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1亿吨跃升至6.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9公斤跃升至470公斤,粮食仓容从300万吨跃升至6.7亿吨,粮食储备和物流能力大幅提升,仓储设施和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经受住了多次国际粮食危机和国内应急事件的考验,保证了近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党和政府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头等大事的结果,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结果。
回顾历史,忍饥挨饿的岁月,仍然是当今许多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放眼世界,全球仍然有8亿多人口每天饿着肚子入睡。如今,每天面对满桌珍馐,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让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在这么短的时间成功解决了吃饭问题?
过去,我们常讲中国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的确,我们正是依靠农村土地改革和粮食购销政策的支持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激发了土地的生产潜力,靠科技创新提高了粮食单产和收储运输加工保障能力,靠财政和各种社会投入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和流通体系。但是,最核心的,是靠党和政府的担当和责任。过去几十年,无论国民经济高速增长还是出现调整,无论粮食生产风调雨顺还是受灾减产,党和政府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担当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坚持不做容易但错误的事,只做困难但正确的事。绝不以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而侵占耕地、放松粮食生产、损害农民利益,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守粮食储备底线,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建立了产销区利益补偿机制,建设了现代化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正是这份清醒与担当,咬定青山不放松,才使我国面对波诡云谲的国际环境,乱云飞渡仍从容,风景这边独好。
展望未来,我们将沿着这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坚定前行,持续推进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努力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0年全球“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