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习书至今,书法已经伴随他走过46个年头,从横平竖直的基本功,到全国大赛的金奖;从默默无闻的爱好者,到书界泰斗的高足,贯穿始终的是他的淡定执着与无欲无求,正像他自己所说的,他于书法,仅仅是热爱。其实,无论我们想走到哪里,有了热爱这个支撑就已经足够了。
作家张中吉的散文《依然十里杏花红》描写了旧时春节前村中先生为乡亲写春联的往事,读来亲切而满口余香。那时的农村不管大小,每个村子必定有这么一位谦和儒雅的先生,这位先生在春节前,也必然要施展一番笔墨技艺。黄建伟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先生。每到春节前夕,黄建伟就要帮父亲铺纸研墨,柜子上摞满了乡亲们送来的红纸,屋里所有平整的地方都摆着父亲刚刚写下墨迹未干的春联。满屋满炕的春联映红了窗户,也映红了黄建伟激动与兴奋的心。多年后的某一天,黄建伟突然明白,这种激动与兴奋便是人们常说的热爱。
真的是热爱!黄建伟在父亲的引导下,8岁起就开始临习各大名家名帖,从未与书法分离。在这些名家中,他最喜欢柳体的刚正、赵体的秀润和米体的“癫狂”。少年时的偏好,奠定了他书法上的审美取向,也因为练习书法,造就了他比寻常少年多了一份宠辱不惊的淡定与执着。高中毕业后,黄建伟成了永清一家国营商场的售货员,工作之余,他还会在废旧的包装纸、报纸上练习书法,有时也会打一碗清水,用随身携带的毛笔在玻璃上练字。这样的日子伴着黄建伟度过了平静但并不失落的青涩初春。书法也给黄建伟的人生带来了改变,他在习书的同时也喜爱写作,思维亦很缜密。几年后,他成为所在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后又到县政府、县政协、市政协从事与文秘有关的工作。
在永清县政协工作的时候,黄建伟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书家,曾担任永清书友会副会长。这期间,一件偶然的小事改变了黄建伟的书风,也让他在书法上迎来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春天,这缕春风就是苏适先生的一本字帖。一次,永清收藏家孙家驷把一本苏适先生的字帖送给了黄建伟。苏适先生的书法用笔方圆兼备、结体端庄秀美、品格气势内敛,这正是黄建伟一直追求却未能达到的。从此,黄建伟迷上了苏适先生的书法,想方设法搜集他的字帖来临摹,并如醉如痴地坚持了8年。但黄建伟只是喜爱、只是练习,从没有想过要去参加书法比赛或到北京去见一见苏适先生。然而,无心插柳却能绿柳成荫。2007年夏天,黄建伟从妹妹那儿得到消息,首届“和谐颂”全国书画公益大赛正在征集作品,在妹妹的力促下,黄建伟在练习书法30多年后第一次参加了比赛,没想到新锋初试就捧回了金奖!更让黄建伟没有想到的惊喜还在后面。2008年初,黄建伟接到一位陌生女士的电话,这位女士说自己叫苏泽立,也是这次比赛的获奖者。黄建伟想起,书中还有一幅作品也是苏适先生的书风,作者好像就是苏泽立。二人寒暄过后,苏泽立问:“您认识苏适先生吗?”黄建伟说:“我一直很仰慕苏先生,也一直临习他的书法,但没有见过他本人。”“哦,我看您写得这么像,以为您得到过他的指点,没想到居然是自学的!”接着苏泽立又说:“我就是苏适先生的女儿,我父亲看了您的书法,非常想见一见您。”黄建伟激动得一时语滞。在北京某疗养院,黄建伟终于见到了这位仰慕已久的大师。年逾古稀的苏适先生为人非常随和,对黄建伟更是赞赏不已,他把黄建伟带来的作品铺在客厅的地上,俯着身子一笔一画地指点,并当场决定正式收黄建伟为徒,他一再教导黄建伟:“学书法一定要先学做人,人品不好书法再好也是欺世盗名。”在恩师的指点下,黄建伟的书法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多年练习书法,黄建伟有这样一个感受:无论什么艺术都不能脱离大众,那些为哗众取宠或取悦评委故弄玄虚,追求让大众不可理喻的东西,只能是追逐名利的铤而走险,脱离艺术原有规律、谁都看不懂的东西怎么能成为艺术呢?黄建伟从不把自己当作一个书法家看待,他觉得自己只是一个热爱书法艺术的普通人。同时,他也非常乐意把自己所钟爱的这门书法之道传递给身边的人,希望他们也能够享受到这份快乐。黄建伟工作过很多地方,结识了很多书友,这些书友中,有许多是初学者,有的甚至是在校学生。对这些书友,黄建伟同样热情、虚心切磋。他说,现在大家都在用电脑,能够平心静气地写一会儿字,这本身就是一种修炼,我希望因为自己能让大家体会到一份回归宁静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