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生活化的角度论述小学美术乐趣美术教学的策略:在观察生活之美的乐趣学习中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在体验生活之美的乐趣学习中调动学生创作激情、在营造生活之美的乐趣学习中激活学生创作思维、在感悟生活之美的乐趣学习中展示学生创作成果。
【关键词】乐趣美术 生活教学 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1A-0034-02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艺术即经验,教育即生活”,[1]表明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根与源,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教师需重视从生活的角度切入美术教学。在我省名师“乐趣美术”课堂构建的课题实验项目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开展“乐趣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观察生活之美、体验生活之美、营造生活之美、感悟生活之美,从而激发创作兴趣、调动创作激情、激活创作思维、分享创作乐趣,助力自身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生成。
一、在观察生活之美的乐趣学习中激发创作兴趣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通过发挥美术特有的魅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美术与生活紧密相联,如何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之美过程中激发内在的学习兴趣,是美术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美术学科视觉性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从审美的视角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美,不断积累最有表现力的生活素材,以点、线、面为支点,拓宽学生美术创作视野,激发学生创作兴趣,让课堂变得有趣有效。
例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认识身边的树》一课前,笔者先让学生与家长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去认识身边生活中的树,触摸感受一下不同树的树皮、叶子的质感,观察不同树的形状颜色以及树干的生长规律、树纹的排列方向,并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做好观察记录。经过认真观察,学生在记录中提到:杨树的树干有大小不一的斑点,松树皮上排列着鱼鳞似的花纹,水杉树上有排列整齐的竖纹等。可见,深入生活、自然中去观察树木,才能感受到树特有的英姿和魅力,才能区分出不同树的种类、作用、特点。与此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树之美、感受生活之美,收集不同树形状与色彩等素材,为“树”的美术创作积淀构思,为课堂有效的教学做好准备。在课堂创作练习中,因有课前“树的观察”奠基,学生想法各异,迸发激情,有人用面表现粗糙的树皮,有人用线表现树挺拔的身姿,有人用点表现树婆娑的叶子……
这一课例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3]由此,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之美,使学生在观察与积累中激发创作兴趣,为作品创作打好基础。
二、在体验生活之美的乐趣学习中调动创作激情
杜威提出“从儿童自身的社会活动中学”[4],即“做中学”的教育主张。可见,在观察生活之美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生活之美,是培养学生持久美术创作兴趣的动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应用性、审美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2]理念的体现。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与家长一道引导学生参与到生活的各方面,使学生能够全方位体验生活的美,如生活的色彩之美、生活的文化之美、事物的造型之美等。这样的体验是愉快的、有趣的,能直接给予学生灵感,激发学生创作激情,让学生在生活化的“乐趣教学”中想学、乐学,进而创作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例如,在教学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神州风采》一课前,笔者先让家长利用双休日陪同学生调查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遗产的种类,通过观察、动手体验,初步掌握一种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玩法及了解背后隐藏的文化之美。其中,“建瓯挑幡”调查小组,先了解“建瓯挑幡”的文化故事背景,即民族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收复台湾,建宁府(今建瓯)大州造船工匠纷纷应征入伍。收复台湾战役结束后,凯旋而归的建瓯将士将带回的大旗高挂竹竿上,竞相擎持,以示纪念,久而久之,该纪念方式便演化成“挑幡”活动。接着,该小组成员体验了“挑幡”的制作工艺与玩法,与挑幡传承艺人一起先将约10米长的笔直毛竹削去枝叶,晾干后整根竹子涂朱红油漆,畫上各种吉祥图案;竿顶扎上彩灯,彩灯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四周缀挂着数只小铜铃,塔底顺杆悬挂绵幡一幅,幡幅上绣有褒颂词句。小组成员还在挑幡传承艺人的指导下玩耍不同的套路,如手舞东风转、肩扛南天松等。学生亲身体验“挑幡”的制作工艺后,在课堂上有了话语权,个个跃跃欲试,讲着挑幡的故事,构思着挑幡的创作,作品中尽显“肘擎中军令、口挑百战旗、鼻托乾坤棒、牙咬北海塔、脚踢西方柱”等多彩多姿的玩法。
这一课例显示,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之美后,创作激情浓厚,信心满满,兴味盎然,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应然而生。
三、在营造生活之美的乐趣学习中激活创作思维
“美术课程标准修订后的美术课程,要求由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入手开展教学。”[5]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之美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教材与课标新理念,运用已有的生活之美经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经验素材应用于课堂学习中,完善教材生活资源不足的缺憾。利用不同生活素材营造不同的生活情境氛围,能激起学生创作欲望,激活学生创作思维,让学生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美的构思、美的想象、美的创作,在活跃的思维中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作品。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魔幻的颜色》一课,在学生懂得三原色可以调出千变万化的颜色的知识后,笔者出示问题创设生活情境:这些变化的色彩在我们身边能找到吗?在自然中呢?学生依问题立即寻找身边的用具、观察教室的布置等,然后有学生说“笔盒的原色是红色”,有学生说“路上的斑马线是黑色和白色”,有学生说“向日葵的原色是黄色”,等等。正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体验美而产生一定的积累,便能随口说出许多生活中的颜色,营造丰富的生活情境。接着,笔者继续以问题创设生活情境:生活中这些不同颜色的工具、学具、衣服、鞋帽等,按原色、间色、复色的顺序排列,明度会有什么变化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拿着不同颜色的学具或根据身上衣服不同色彩按原色、间色、复色的顺序上台排列展示,直观的色彩排列让学生一眼就看出原色、间色、复色的明度变化,原色明度最亮,复色明度最暗,间色在中间。通过现场色彩情境的营造,自然过渡到画面用色的教学:想让画面色调亮一些多用原色,想让画面灰暗一些则多用复色。延伸至生活中的色彩运用,例如家居布置、用具选择、衣着搭配等,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营造生活之美,让学生在美的氛围、美的情境中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进而调动想象创造力,活化创作思维。
四、在感悟生活之美的乐趣学习中分享创作成果
“如果美术活动本身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使他们获得一种满足感和成功感,他们就会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项活动。”[6]可见,在学生保持浓厚的创作兴趣与活跃的思维基础上,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素材相联系,让学生把生活中感悟到的素材运用于美术创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线条》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所见的线条种类,赏析生活中线条的动、静之感。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只罗列出一些常见的线条,如电话线、斑马线、衣服的条纹、作业本的横线等。此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先播放了一些线条的图片,如弧线、波浪线、螺旋线、连点线、毛糙线、零乱线等,补充了学生关于线条类型的认知;进而播放了设计师与画家进行条线作品设计或创作的视频,生动的画面与创作过程,让学生深深感悟到设计师与画家的作品是源于生活中线的疏密、粗细、长短等有规律的排列组合,同一物体或题材的不同线条的运用中,会使作品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因有所顿悟,学生总结线的变化组合规律,结合自己的性格选择不同种类的线,通过组合排列进行物品装饰或画面创作。在全员作品展示中,学生分享成果、分享着创作的乐趣,形成一种乐学的氛围。
生活的美需要用眼去发现,更要用心去感悟。通过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之美,获得创造灵感,最终形成艺术成果,便能使其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分享创作成果的乐趣,进而保持对美术的持久兴趣。
总而言之,生活是美术创作的源泉,美术教师应从生活的角度切入教学,同时注重将生活化的教学乐趣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勤于观察,收集与积累美的素材,还要引导学生把美术与生活之美的观察体验联系起来,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创作思维,使其把积累的素材运用于美术创作中,最终在生活之美的创作体验中收获生活乐趣美术创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苏)В.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王义高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4]赵秀福.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6
[5]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談[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
[6]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注: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8年开放课题暨福建省名师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乐趣美术课堂构建探究”(课题编号:MSX1803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叶杨荣(1973— ),福建建瓯人,高级教师,福建省小学名师培养对象,福建省小学美术学科带头人,南平市名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