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君
(四川省南充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产科,南充,637000)
随着人们医疗卫生观念的不断改变以及大家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临床护理工作逐渐得到了广泛关注,护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逐渐成为焦点。随着各种新兴护理理念的不断推出和应用,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产科护理一直以来就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领域[1]。由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如何提升产妇的生理感受,降低母婴风险成为妇产科护理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由于产妇的生理结构,在实施生产的过程中因产道和临近局部其他组织的受损可能导致产妇产后出血[2]。产后出血不仅能够增加产妇产后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情况严重时可直接威胁其生命健康。同时产妇产后大多数情况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如果处置不得当也会对其产生不良影响。鉴于此,为探讨在产科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有效改善产妇睡眠质量和产后出血的相关措施和方法,本文对我院临床护理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0月南充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产科收治的产妇188例,按照产妇入院的奇偶数顺序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4例。188例产妇中,初产妇128例,经产妇60例,自然分娩产妇125例,剖宫产产妇63例,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8.34±8.34)岁,产妇体重49~66 kg,平均体重(58.38±10.99)kg,产妇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45±1.22)周。2组产妇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产妇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常规的健康宣贯、基础护理、营养护理、用药护理措施等[3]。
1.2.2 观察组产妇在给予对照组护理干预措施的基础上,给予以下干预措施[4]:1)环境干预措施:为产妇营造一个温馨愉悦的舒适环境。2)认知干预措施:向产妇和产妇家属细心讲解分娩相关知识和理论。3)产后出血的积极预防:指导产妇自主进行胎动监测。4)心理干预措施:通过心理疏导、语言安慰等方法,逐步消除产妇分娩过程的紧张、恐惧以及不良思想。5)产程干预措施:对产妇的主要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根据指标水平科学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6)产后干预措施:根据产妇个体的差异情况为其制定有针对性的产后康复方案,对产妇的母乳喂养、新生儿养护相关要点进行指导。
表1 2组产妇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表2 2组产妇睡眠评分比较
1.3 观察指标 对2组产妇按照PSQI睡眠质量评分标准进行睡眠情况评估,对其评估结果以及产后出血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2.1 2组产妇睡眠评分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各项睡眠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2组产妇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发生产后出血共计6例,对照组为24例,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3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产妇出血量少,观察组产妇平均出血量为(258.43±32.42)mL,对照组平均出血量为(399.29±43.33)m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怀孕、分娩是女性人群特有的生理过程,能够给女性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诸多影响。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怀孕、分娩过程的疼痛感受以及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能够降低产妇生理感受,同时给产妇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5]。因此,有效改善产妇睡眠质量和降低产后出血的相关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我院在积极总结产科护理经验的基础上,从临床护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出发,对产科护理经验进行总结。从环境干预措施、认知干预措施、产后出血的积极预防、心理干预措施、产程干预措施和产后干预措施等6个方面,给予产妇全方位的细致护理[6]。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思想和内涵。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实施,不仅改善了产妇的睡眠质量,同时也降低了产后出血的发生风险,有效保障了母婴安全。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观察组产妇,其各项睡眠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产妇中仅6例发生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38%,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比较优势。
综上所述,在临床针对产妇实施护理实践的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综合效果显著,干预后产妇的睡眠质量改善明显,产后出血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是临床实践中可以选择的理想方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