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燕
(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001)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以失眠、睡眠周期紊乱为主要表现,可影响脑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不利于脑卒中患者的恢复[1]。研究表明[2],脑卒中睡眠障碍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影响血压的波动,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本研究中以医院收治的110例伴有睡眠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为例,分析对其应用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对患者动脉血压、睡眠质量和满意度的影响,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存在睡眠障碍的脑卒中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观察组中男30例,女25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5.3±5.0)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45例,出血性脑卒中10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5.0±5.2)岁,其中缺血性脑卒中44例,出血性脑卒中1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的诊断标准[3];入院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均>7分,并符合《睡眠障碍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4];患者本人及家属对于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脑卒中发病前伴有严重的睡眠障碍者;伴有昏迷、意识不清、危及生命安全等其他情况者;有乙醇及药物依赖史者;存在精神疾病、智能障碍等无法配合完成干预者。
1.4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指导患者的用药和饮食,保持病房环境的干净整洁,避免发生喧哗,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并进行健康宣教。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宣教护理:了解患者的理解能力和对病情的认识水平,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健康宣教。2)睡眠护理:病室内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保持床单用具的舒适性,调低各监护器械的音量,指导患者保持侧卧体位。3)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鼓励患者合理发泄自己的负性情绪。4)血压护理:加强对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及呼吸的监测,记录血压波动范围。5)饮食护理:叮嘱患者保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保持营养均衡。
1.5 观察指标 1)比较动态血压。使用AOD-SJ99D无创血压检定仪,日间(6:00-22:00)测量时间间隔30 min,夜间(22:00-6:00)测量时间间隔60 min,比较2组护理后的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24 h脉压(24 hPP)、日间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晨起收缩压(晨SBP)、晨起舒张压(晨DBP)。2)比较睡眠质量。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2组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PSQI评分范围0~21分,以>7分表示有睡眠障碍,分数越高为睡眠障碍越严重。3)比较满意度。为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最低分0分,最高分100分,总分≥90分为非常满意,总分≥60分且<90分为一般满意,总分<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2.1 动态血压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NSBP、NDBP、NPP、晨SBP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DSBP、DDBP、24 hPP、DPP、晨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睡眠质量比较 护理前2组的PSQ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本研究结果中显示护理后2组的动态血压比较,观察组的NSBP、NDBP、NPP、晨SBP均低于对照组,说明在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中应用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对于稳定患者的血压有显著的作用;2组护理后的PSQI评分均下降,提示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综合优质护理干预结合了综合护理与优质护理,在强化基础护理的同时,完善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采取全方位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提升整体护理服务水平。
表1 护理后的动态血压比较
表2 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比较分)
表3 护理满意度比较
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在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中应用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说明综合优质护理干预的实施,提高了整体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更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将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于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中,可稳定患者的动态血压、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