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

2019-01-08 08:34郗文倩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球头对抗性蹴鞠

○郗文倩

蹴鞠,就是踢足球。在古代诸多游戏中,蹴鞠属于对抗性比较强烈的竞技游戏,最早是用在军事训练中,是寓“训”于乐。在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中,蹴鞠归入兵书中的“兵技巧”类,有专书《蹴鞠》二十五篇。西汉刘向刘歆父子俩最早整理这些图书,认为蹴鞠“皆因嬉戏以讲练士”,是在游戏中训练,参与者态度积极,这就对培养武才极有帮助。

汉代蹴鞠对抗性很强,三国时何晏《景福殿赋》曾谈及蹴鞠比赛:“二六对陈,殿翼相当。僻脱承便,盖象戎兵。”大概是说,对阵双方各出六人,比赛过程中闪转腾挪,冲撞对抗,就像打仗对阵一样。相比现代足球,汉代蹴鞠冲撞程度更为激烈。为了阻止对手的攻击,还允许用推、摔等“犯规”动作来对抗。因此,参与者要有身体的灵敏、力量,同时还要有机智和速度,这些身体素质,正是对战士的身体要求。因此,以蹴鞠活动来替代枯燥的军事训练,就能寓练于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汉名将霍去病曾六次出击匈奴,远征塞外,也因陋就简,挖地修筑蹴鞠场地训练士兵的作战素质。

蹴鞠是力的角逐,也是斗智斗勇的搏斗。球员要长时间满场跑,特别需要体能耐力,还要有顽强不息、勇于拼抢的毅力。场上短兵相接,贴身肉搏,凶险无比,情事瞬息万变,胜负不可预料。而场下观者也是群情振奋,为之倾倒,为之惊呼失色。场上场下全情投入,气氛波澜起伏,这大概就是蹴鞠也是当今足球的魅力所在。

也正因此,蹴鞠很早就成为一种迷人的娱乐活动。据《战国策》记载,当时山东临淄是齐国都城,经济发达,为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各种娱乐活动也极为兴盛,蹴鞠就是其一。当地有个名医仓公,曾给一位叫项处的地方官治病,仓公诊断他得的是“牡疝”,一种疝气病,“在鬲下,上连肺”,还是比较严重的,嘱咐他“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可是,项处并未遵医嘱,仍去蹴鞠,踢球过程中大汗淋漓,遂呕血,次日乃亡。可见他对这踢球得多着迷。

早期蹴鞠踢的是实心球,简单一点的,就用毛发缠裹而成,所以字书解释“鞠”,即“毛丸”。汉代的鞠用皮革做外壳,里面填充毛发,结实耐用,一球可用数年,轻重也适宜,没有漏气之嫌,也无太轻之弊,起落灵敏易于控制。

但到了唐代,鞠变成了空心球,制作工艺也复杂起来:先选择优质皮革,经过水揉火烤等多道工艺,使之变软,然后把皮革裁成八片,缝制出圆形的皮壳。皮壳中塞入动物膀胱,再用鼓风箱为球充气,这样的球更富有弹性。宋代改成十二块皮子缝制,裁缝们还采用“内缝”法,球壳表面不露线脚,球面就更光滑了。《蹴鞠谱》规定,球的重量为十四两,约合今天的四百三十四克,甚至还要更轻,儿童也可以参与这项活动了。鞠的名目很多,《蹴鞠谱》计有四十种,虎掌、葵花、八月圆、天净沙、十二梅、一对银等等,大约是根据皮子花色起的名字。

鞠变轻了,玩法也相应改变,原先的双球门改为单球门,整体看,对抗性大大弱化,因为双方队员几乎没有身体接触。比赛时,场地中央树立两根长数丈的竹竿,高处络结丝网,中间留下直径约一尺的孔洞,称作风流眼。比赛时,双方分置球门两侧,一方球头将球踢过球门,对方用身体接住,想法传给己方球头,再由球头踢过风流眼。最终,穿过风流眼次数最多者即为胜家。

单门蹴鞠,球头负责射门,脚上功夫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本队输赢,故责任重大。赢了,观众赏赐的银碗、锦缎等也能多得些。而输了,球头就被人在脸上抹白粉,或者挨麻鞭抽打。好的球头,应该就是当时的“球星”。

猜你喜欢
球头对抗性蹴鞠
输电线路球头挂环锈蚀模拟研究
某500 k V输电线路球头挂环断裂原因分析
浅谈中国古代蹴鞠的起源与兴盛
我国蹴鞠的起源与发展及消亡研究
基于球头铣刀的弧齿锥齿轮小轮铣削加工方法研究
锥面球头销设计
关于羽毛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探讨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的竞技特点与训练要求
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对抗性”解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