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喆
关心教育留守儿童,是摆在许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这些问题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纪律散漫,学习吃力。需要我们从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入手,形成合力,协同教育。为了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探索出以下几点教育方法:
我校为每一名留守儿童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记录孩子的成长故事,实施跟踪教育。每学期初,以班级为单位调查统计留守儿童情况,详细了解其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临时监护人的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细心观察,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出现的变化和遇到的困难,都及时、真实、详尽地保存到成长档案中,记录孩子的成长轨迹。这些资料,为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难免会遇到各种困惑,却苦于无处诉说,受了委屈就藏在心里。时间久了,他们甚至不愿跟父母沟通,极易形成不合群、孤僻、冷漠等性格。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校每个班级教室里都设置了“悄悄话”信箱,鼓励留守儿童敞开心扉,把自己的心里话写下来,以“悄悄话”的方式告诉班主任老师。我们定期查阅信箱,发现问题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提出指导性建议或者进行心理疏导。这样,不仅学生克服了和老师面对面讲话的胆怯心理,敢于向老师吐露心声,而且,老师也能够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便于及时调整教育方向,为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搭建了很好的沟通平台。
为了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真正做实做细,我校实行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每位教师自愿与2-3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结对帮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开展好“四个一”活动,即:每月进行一次对留守儿童家庭、学校生活的走访活动;每月进行一次与留守儿童面对面的亲情交流活动,了解其心理近况,对其心理压力进行疏导;每学期集中开展一次向贫困留守儿童赠送学习用品的活动;每月帮助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一次亲情电话沟通活动,通过微信、QQ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视频交流。
作为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责任人,我带头与班上的两名留守儿童结为帮扶对子,时刻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我和孩子们的家长约定:无论工作多忙,每周都要至少两次与孩子进行微信视频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倾听孩子的心声。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结对儿童谈心、拉家常,并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留守儿童小杨和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生活不便,两人孤独无依。我得知后,马上联系了当地社区办公室,工作人员很热心地把这一老一小列入重点关爱家庭。小杨和奶奶很快就融入了社区大家庭。小杨也在温暖的班集体中获得了更多的快乐。
一个孩子的教育,不是靠学校或者家庭单方面的努力就能成功的。环境影响人,也会造就人。这就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一起构筑“协同育人”的大环境,给予留守儿童全方位的关爱与帮助。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新课题,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重要考验。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使命。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健康快乐成长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