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布藏族服饰结构的“单位互补算法”

2019-01-08 02:13刘瑞璞
艺术设计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复原藏族服饰

陈 果 刘瑞璞

根据藏族方言区将藏族服饰划分为三类:卫藏服饰、康巴服饰和安多哇服饰①,每一类又包含了若干型,其中卫藏服饰类又包括拉萨型、工布型、日喀则型、阿里型②。林芝古称工布③,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地处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和横断山脉的交界处,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低海拔的自然环境与内陆南方接近,但地形复杂、林密高湿、气候宜人,被誉为“西藏的江南”。林芝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藏族人民有着与其他藏区完全迥异的服饰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工布服饰文化。

目前学术界对藏族工布服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服饰文化方面④⑤⑥,而缺少对其结构的考物学研究。本文通过对田野考察中获取的工布成套服饰样本进行全息的数据采集、测绘和结构图复原,发现用氆氇面料制成的工布服饰存在着古老的“单位互补算法”,与汉地古籍文献《深衣考》中记述的“交解”裁剪方法异曲同工,这对于藏族服饰结构图谱的建立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工布服饰的样貌特征

西藏林芝地区男女皆穿“古休”,古休由藏语音译而来,意为无袖长袍。通常为氆氇制成,也用山羊皮、牦牛皮等兽皮。“古休”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⑦。古休的产生与林芝地区多雨、多林和气侯温暖有关,由于该地区雨水丰沛气候温和,居住于此的工布先民无过多的保暖需求,多在头背加以保护,为此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加霞”的帽饰,它独特的双翅扇角装扮形式有婚姻状况的暗示。保护胸背部需将两张兽皮在两肩处简单地缝合起来,这就是最原始的贯首衣,最初的“加霞”和“古休”也是由此产生的⑧,随着藏区纺织业的发展,后来逐渐用氆氇代替。

图1:全套工布藏族服饰(加霞帽、筒裙、贯首衣古休)

古休不同于其他常见的交领右衽长袖藏袍褚巴,而保存了贯首衣的基本特征,有氏族社会贯首衣的活化石之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无接袖,便于散热和双臂自由活动,衣身取三个氆氇幅宽,采用直丝拼接,这或许就是藏袍兼有铺盖功能的原始形态;第二,古休两侧并未缝合,是用腰带捆扎后在腰以上部位形成兜囊,这与长袖藏袍兜囊有着相同的功能性甚至二者存在一定的传承关系;第三,古休具有贯首衣特征,女装古休配筒裙而不配邦典,古休腰部和四角采用双翅型锦饰,用不同丝绸长腰带系扎暗示婚姻状况。

二、工布服饰的信息采集和结构复原

在深入到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布久乡珠曲登村进行工布服饰考察时,村民藏族妇女扎吉为考察团队提供了她自己的全套工布服饰用于研究(图1)。据扎吉介绍,制作这套工布服饰的氆氇是她用织机自己手工织成,并用古法制作成衣。扎吉演示了全套工布藏族服饰的完整穿戴过程(图2),在征得其允许后,对包括筒裙、贯首衣、加霞在内的全套工布服饰样本进行了图像、数据和结构的信息采集,获得了重要的一手资料。这项工作不仅对后续的数据分析、结构图复原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排料复原实验发现了古老的“单位互补算法”。

1、工布筒裙的信息采集和结构复原

成套的工布服饰加上配服由筒裙、贯首衣、腰带、“加霞”和藏靴组成,自成一体。其中筒裙和贯首衣均由氆氇制成,结构独特。筒裙由氆氇面料裁成五片,前后中各取一个整幅氆氇,左侧片为前后连裁,右侧前后各一片。两侧底摆有开衩。开衩和摆缘有金花锦边饰,拐角处有三角形金花锦饰边(图1)。

图2:全套工布藏族服饰的完成穿戴过程(穿筒裙、穿贯首衣古休、固定古休前片、固定古休后片、戴加霞帽)

从筒裙的结构图看,依然秉承藏袍“三开身十字型平面结构”(图5),故前后无中缝。居中氆氇前片宽49.5 cm后片宽48.6 cm,尺寸前后的不规则更说明其为手工织造。居中氆氇裙片的两边均为布边,由此推断氆氇幅宽在49 cm左右。两侧裙片上窄下宽,左侧片为前后连裁,整个左侧片上宽20 cm下宽37.6 cm,右侧片前后分裁,右前片上宽8.8 cm下宽19.5 cm,右后片上宽9 cm下宽19.5 cm,实际腰围为135.9 cm,下摆围度为174.7 cm。裙长98.5 cm,下摆两侧开衩左侧衩长14 cm,右侧衩长17 cm,金丝缎边饰宽为1.3 cm,筒裙标本没有里布,仅在开衩位置到底摆之间的部分附有5 cm宽的贴边。根据采集数据完成工布筒裙结构图复原,整体呈梯形(图3)。

2、工布贯首衣古休的信息采集和结构图复原

无论春夏秋冬,不分男女,工布人都会穿贯首衣古休,它是套在“对通”(立领大襟短上衣的藏语音译)外边用绸腰带束扎的穿着方式,形成披挂胸背的状态。女式古休通体宽度均大于肩宽,两肩冲檐部分可以起到遮挡雨水的作用,使其沿着肩檐落下以免浸湿里衣。女式古休系扎后的衣长到脚踝以上,男式古休贯首衣系扎后的长度稍过膝盖,这与安多和康巴地区的男女藏袍长度特征相吻合。长度的不同也决定了各自穿着方式的不同,女式古休系扎完腰带后长度及脚踝,而男士古休系扎腰带后下摆及膝,但都会通过腰带系扎出前面的兜囊,这些特征与长袖交领藏袍都保持一致。

图3:工布氆氇筒裙结构图复原(前片、后片)

图4:工布贯首衣“古休”结构图复原

图5:工布氆氇筒裙的单侧缝结构示意图

从展开的贯首衣实物中观察,通体氆氇面料,沿肩线展开后全长283 cm,从接缝上判定一件贯首衣古休由三幅氆氇拼接而成,中间两幅氆氇宽度,两侧半幅氆氇依肩宽腰窄的需要裁成“工”字型,宽处12.5 cm左右,窄处4.5 cm左右。贯首衣整体结构,下摆宽约60 cm,肩宽约59.2 cm,肩部与下摆到中间腰线的部位逐渐减小达到最小值44 cm,形成贯首衣的“鱼型”结构。横开领15 cm,直开领19 cm。前片下摆起翘2.7 cm,后片起翘3 cm,形成微弧形的下摆。这些数据和结构形态有何用意,需要做深入的结构分析(图4)。

三、工布服饰结构的“单位互补算法”

在对工布筒裙和贯首衣古休进行信息采集、测绘和结构图复原的基础上,通过对结构图进行的排料复原实验,发现它们普遍使用一种古老的“单位互补算法”。

1、工布筒裙结构的排料复原实验

筒裙只有单侧缝,左侧片前后连裁,右侧片为前后分裁(图5),这样的设计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在一个单位氆氇幅宽范围内,通过互补算法适应摆量和收腰结构要求,且用尽布料。在排料复原的实验中发现,前后连裁的左侧片和右侧分裁的两个侧片通过倒置排列刚好能拼成一个整幅氆氇(图6)。

2、工布氆氇筒裙与其它藏区织锦藏袍“单位互补算法”比较

工布氆氇筒裙的这种“单位互补算法”古老裁剪方法在藏服结构中并不是孤例,而在整个藏区的服饰结构设计中被普遍使用。研究证明其它藏区普遍存在的单侧缝织锦藏袍⑨所使用的裁剪方法与其如出一辙(图7)。

从织锦藏袍结构复原图上可以看到,左侧片为前后连裁,展开后上边狭头宽22 cm,下边阔头宽42 cm,从袖子的纱线和布边之间的宽度可以推算出这件龙纹织锦藏袍的面料最大的幅宽约为70 cm,通过排料复原实验发现,三个侧片根据“单位互补算法”,右侧前后两个独立侧片的狭头宽分别为11.5 cm、11.4 cm,两个独立侧片的狭头加上连裁左侧片的阔头宽42 cm共为约65 cm,再加上三片左右两侧各1 cm的缝份共计6 cm,约等于70 cm织锦面料的布幅宽度。另一端,右侧前后两个独立的侧片阔头宽分别为20 cm、19 cm,加上连裁左侧片的狭头宽22 cm共为61 cm,同样加上三个衣片左右两侧各1 cm的缝份共计6 cm,相加的总和为67 cm,同样接近一个布幅宽度。排料复原实验是依据标本测量时采集到的三个侧片的纱向和推测的布幅宽度来进行的,刚好拼合成一个布幅(图8)。大襟结构比较特殊,与里襟有重合之处,所以侧片数量与筒裙相比多出一片,若将大襟和里襟整体看做前片,织锦藏袍也同样是一件一侧连裁一侧分裁的单侧缝袍服(图9)。通过比较证明织锦藏袍的侧摆结构与工布筒裙结构采用同一种裁剪设计算法,即“单位互补算法”(图6、图8)。

图6:工布氆氇筒裙结构依据“单位互补算法”的侧摆排料图复原

图7:织金锦水獭皮饰边藏袍主结构和里襟结构复原图

图8:织金锦水獭皮饰边藏袍结构依据“单位互补算法”的侧摆排料复原图

既然这一古老裁剪方法普遍存在于藏区,对于工布服饰而言,不仅氆氇筒裙中采用了这种方法,贯首衣古休同样秉承了这一技艺,且使用得更为巧妙和充满智慧。

3、工布贯首衣古休的排料复原实验

贯首衣古休结构居中左右各为两个整幅氆氇,两侧的裁片呈“S”型裁剪,宽窄之比刚好是氆氇宽的3:1.若将两侧的裁片上下错开四分之一长度合并起来,刚好可以拼成一个氆氇幅宽,将左侧片最宽的部位与右侧片最窄的部位做“嵌入式”拼合,如左侧片底摆宽度为12.6 cm,右侧片最细的位置宽4.3 cm,二者相加约为16.9 cm小于一个氆氇幅宽,再加上缝份刚好拼成一个整幅的氆氇(图10)。这种交错嵌入式的“单位互补算法”仅发现于贯首衣古休中,是因为它的功能特殊。这正说明在藏服结构中,保存这种古老“单位互补算法”的普遍性,源自藏族先民“敬物尚俭”的朴素美学。然而在藏学文献中目前无从考证,却在汉地古籍《深衣考》中有相似方法的记载,可以确凿地作为该古老方法的文献证据。

图9:单侧缝织金锦水獭皮饰边藏袍结构示意图

图10:贯首衣古休结构“单位互补算法”的排料图复原实验

图11:深衣下裳“交解”算法图解(一幅乘六)

图12:深衣下裳结构图复原

四、《深衣考》“交解”算法结构图复原实验

贯首衣古休结构的“单位互补算法”在清代古文献《深衣考》中有类似记载,称为“交解”。清代黄宗羲所撰《深衣考》,属于《四库全书》第二十一卷经部中的礼类内容之一,从《深衣考》前面提要中的文字可以得知,先秦经典《礼记·深衣》后经朱子、吴澄、朱右、黄润玉、王廷相五家进行图说,黄宗羲逐一对五家之说进行了辟谬,所以《深衣考》主要是通过对前人关于深衣说法的纠正,从而试图还原深衣传统古法裁制的真实面貌。

《深衣考》在考证深衣下裳部分的裁制时,是这样描述的:“裳六幅。用布六幅,其长居身三分之二,交解之,一头阔六寸,一头阔尺二寸,六幅破为十二,狭头在上,阔头在下,要中七尺二寸,下齐一丈四尺四寸。”⑩

按照他对下裳的裁制解读,共用了六个全布幅,长度约占整个深衣衣长的三分之二,经过“交解”的裁剪,形成一头宽六寸一头宽一尺二寸的直角梯形。按照幅宽二尺二寸计算[11],还原黄宗羲的深衣下裳“交解”裁剪算法示意图如图11所示。

按照黄宗羲的说法,六幅下裳只有一种“交解”裁剪计算方法,产生12片的每个下裳衣片均为统一的直角梯形。经过窄上阔下的两两对称拼接,现复原深衣下裳的结构图如图12所示。

在《深衣考》中,记述完下裳的裁剪和尺寸之后,有如下一段文字:“盖要中太广则不能适体,下齐太狭则不能举步,而布限于六幅,两者难予兼济,古之人通其变,所以有交解之术也。世儒不察以为颠倒破碎,思以易之,于是黄润玉氏有无裳之制,则四旁尽露,不得不赘以裾衽,王廷相氏增裳为七幅以求合乎下,则要中旷荡又假于辟积,何如交解之为得乎?”

这段文字主要是解释“交解”裁剪算法的智慧之处,通过一破为二和颠倒放置,实现了上狭下阔,刚好使得深衣下裳既保证了腰部的适体又满足了下摆足够的活动量,是对“交解”裁剪算法功能性的最好诠释。事实上“交解”原理可以产生无数个方案,这就是“通其变,所以有交解之术也”的道理,可见“交解”是实现深衣功用与节俭结合最有效的方法。然而,“交解”这种古老裁剪并没有在汉族服装历史中保存下来,却在传统藏服结构中普遍存在着,或是一个重要的科技史课题。

五、工布藏族服饰“单位互补算法”与《深衣考》“交解”算法的互证

“单位互补算法”简单地来讲,就是在一个单位布幅下实现多个布片的裁剪,并且在排料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布片之间的无缝对接,即完成裁剪过后无废料,真正实现零浪费,达到了节俭的极致。而古籍《深衣考》中所记述的“交解”裁剪方法,是在一个单位布幅下完成两个裙片的裁剪,两个裙片通过上下倒置有效的利用了下裳即下裙的腰部小下摆宽大的结构特点,排料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实现100%的用料率,故可以将《深衣考》作为工布藏族服饰结构“单位互补算法”的文献证据,这一发现,可以看出藏族服饰和汉地服饰在裁剪方法上都是出于节俭的动机,通过多个布片的巧妙放置,最大程度的利用了面料,几乎达到了零浪费。尤其是工布藏族贯首衣古休的裁剪,虽然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浪费,但是其巧妙的通过交错式嵌入实现单位互补的方法,是对“单位互补算法”的灵活运用,体现了这一古老裁剪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六、结 论

藏族服饰发展到吐蕃时代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状态,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但仍具有区域性差异,工布服饰可以说是藏族服饰系统中较为独特的一支,带有上古的服饰形制信息,其普遍存在的古老“单位互补算法”在汉古籍《深衣考》中,以“交解”理论得到完整记录,成为藏汉物质文化交流或传承的生动实证。

在中华服饰系统中,大部分民族服饰已演变为传统象征物而不在日常生活中穿用,而藏族服饰却始终作为常服沿用到今天没有发生断层,这与藏族固守亦俗亦教的生活方式有关,由于自古以来藏汉文化交流和传承,古老的汉文化也被真实的保存下来。这种继承借助了宗教力量,赋予了服饰以神力,使得服饰承载了藏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单位互补算法”得以如此稳定的延续下来,成为藏族服饰充满高寒域和宗教色彩的物质技艺;成为中华服饰结构谱系多元一体的范本。

工布服饰这种“单位互补算法”的古老裁剪,它们都是出于节俭的动机,体现出了藏族先民“敬物尚俭”儒道思想的汉文化传统和“万物有灵”藏传佛教理念在服饰上的同构。表明裁剪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裁剪方法,更是一种礼制和宗仪的表达。故此工布筒裙和贯首衣古休的“单位互补算法”节俭动机比其他民族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因为在他们看来,“裁剪”与其说是“术规”不如说是一种“仪规”。“单位互补算法”赋予“交解”以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它始出“节俭”终归“敬物”,即对“灵物”的敬畏,这或许是这种古老裁剪得以坚持和传承的重要原因。

注释:

① 杨圣敏:《黄河文化丛书 服饰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4页。

② 安旭:《藏族服饰艺术》,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5页。

③ 姚兆麟:《工布及工布文化考述》,《民族研究》,1998年,第45页。

④ 魏晓红:《工布藏族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84页。

⑤ 姚兆麟:《漫说工布及工布文化》,《中国藏学》,1998年,第125页。

⑥ 魏晓红:《西藏工布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年,第42页.

⑦ 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93页。

⑧ 姚兆麟:《藏族文化研究的新贡献——评<藏族服饰艺术>兼述工布“古休”的渊源》,《西藏研究》,1990年,第148页。

⑨ 陈果、刘瑞璞:《秦简交窬裁剪算法与藏袍古制结构》,《纺织学报》,2017年,第109页。

⑩ 黄宗羲:《深衣考》,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8页。

[11] 许嘉璐:《中国古代礼俗辞典》,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第1页。

猜你喜欢
复原藏族服饰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动物“闯”入服饰界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