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纤维素联合乳果糖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2019-01-08 08:25罗真东梁鉴坤王哲胡金华冯彩萍陈少峰蒋义萍黎家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年36期
关键词:果糖纤维素菌群

罗真东,梁鉴坤,王哲,胡金华,冯彩萍,陈少峰,蒋义萍,黎家文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儿童外科,广东 广州 510623)

儿童便秘中90%以上为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 FC),多见于2~4岁儿童,约25%的患儿在1岁内发病,大部分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无全身性或器质性疾病,以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减少、排便不尽等临床表现为主[1]。随着病程的迁延,患儿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继发肛门血管粘膜增生或肛裂等疾病,严重者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需要住院治疗。因此,FC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影响生长发育,给患儿自身带来身心障碍,增加家庭医疗支出负担。目前,FC的治疗主要有调整饮食结构、排便训练、药物和生物反馈治疗等方面,在饮食结构的调整的基础上,可加入膳食纤维制剂辅助便秘的治疗。小麦纤维素颗粒为纯天然纤维素制剂,在成人和儿童FC的临床治疗中获得肯定,但是疗效仍有提高空间[2]。为进一步提高FC的疗效,笔者将本院门诊使用小麦纤维素颗粒联合乳果糖治疗FC的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该院门诊接受治疗的FC患儿。纳入标准:患儿符合0~4岁FC的罗马Ⅲ诊断标准,病程在1个月以上,且布里斯托(Bristol)大便性状分型属1~3型。排除标准:器质性消化道疾病、内分泌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神经源性病变、医源性便秘患儿或家属不能配合研究。研究期间入组151例患儿,排除15例先天性巨结肠,6例脊髓脊膜膨出,7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筛选后共有123例患儿加入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期间有16例患儿失访或服用其他药物治疗,最终统计分析患儿资料为107例,其中试验组56例,对照组51例。患儿一般资料见表1。本研究符合本单位伦理委员会关于人的生物医学实验研究标准并获批准,与患儿家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用基础治疗,包括多饮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水果、薯类),加强排便训练,增加活动及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如避免长期高蛋白饮食)。试验组予口服小麦纤维颗粒加乳果糖治疗,对照组只使用乳果糖治疗。小麦纤维素颗粒口服剂量:1.75 g,2次/d,以50~100 ml温开水、汤、粥及牛奶或果汁等流质食物中冲服,连续服用14 d[3]。乳果糖口服剂量:0~6个月2.5 ml,2次/d;6个月~1岁5 m1,2次/d;1~4岁5 ml,次/d,两组均连续服用14 d。停药后两组患儿均维持基础治疗≥2周[4]。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3 观察指标

1.3.1 便秘症状评分 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第4周结束时分别对两组患儿进行便秘症状评分,比较症状改善情况。①排便困难:无为0分,轻度(偶尔有)为1分;中度(≥25%的排便有)为2分;重度(≥50%的排便有)为3分;②排便次数:1~2 d 1次为0分,3 d次为1分,4、5 d 1次为2分,<5 d 1次为3分;③大便性状:4~7型为0分,3型为1分,2型为2分,1型为3分;两项积分分别进行比较。

1.3.2 不良反应情况 观察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有无呛咳、腹胀、恶心、呕吐及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连续变量用t检验,二分类变量用χ2检验,两组排便评分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两治疗组不良反应比较用Mann-Whitney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情况评分比较

两组排便困难和排便次数根据评分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两组不同时间点排便困难和排便次数评分比较无差异(F=0.058和0.602,P=0.810和0.440);②两组间排便困难和排便次数评分有差异(F=37.658和33.297,均P=0.000),且均呈下降趋势;③两组排便困难和排便次数变化趋势无差异(F=3.450和 0.438,P=0.661和0.510)。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有少数患儿出现呛咳、腹胀、恶心、呕吐、皮疹等轻微的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情况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排便情况评分比较 (±s)

排便次数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4周 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4周试验组 56 1.84±0.71 1.39±0.80 1.11±0.87 1.84±0.87 1.46±0.76 1.13±0.85对照组 51 1.69±0.68 1.31±0.65 1.25±0.63 1.94±0.88 1.41±0.67 1.35±0.63排便困难组别 n

表3 两治疗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儿童功能性便秘是儿童外科门诊常见疾病,常由于便后带血、排便困难及排便疼痛等症状就诊。引起FC原因很多,主要是不注意培养小儿正确的排便习惯,没有养成好的饮食习惯所致[5]。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临床采用纠正饮食习惯,调整膳食结构,训练排便习惯,每天进行适量的活动等基础治疗,对效果不佳患儿可使用缓泻剂治疗,但由于患儿依从性差,难以长期坚持,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临床一直在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使用各种膳食纤维制剂治疗成人FC取得较好的疗效[2]。小麦纤维素颗粒约含80%的纤维素,其中≥90%为不可溶性纤维素,颗粒直径0.8~2.0 mm,并含有大量亲水羟基,可吸附充足的水分,使粪便的体积和质量增大,促进肠蠕动功能。人类肠道不能完全吸收利用所有膳食纤维,大部分是由肠道菌群进行分解利用,所以通过改变发酵底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人为的调节肠道菌群的种类及分布。目前研究提示[6]小麦纤维素颗粒可被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群发酵利用,促进其菌落本身的发展,并产生乙酸、乳酸等物质。有研究表明[7],正常人类结肠的pH值为5.5~7.5,而乙酸、乳酸等酸性物质的产生,可促使肠道的pH降低,有利于肠道整体菌群的有益发展。乳果糖对于儿童F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双糖渗透活性能保留水和电解质在肠腔,维持高渗,利于粪便排出。与小麦纤维素颗粒相似,其在结肠内经双岐杆菌和乳酸杆菌分解,降低肠内PH值,使肠蠕动加快[8]。因此,小麦纤维素颗粒和乳果糖具有相互促进作用,我们故选择使用小麦纤维素颗粒和乳果糖联合治疗。

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使用小麦纤维素颗粒和乳果糖的患儿能有效改善排便困难症状,增强大便次数,在停药治疗第3、4周仍能维持疗效,而单纯使用乳果糖的患儿在停药后症状和次数的改善效果不佳。停药后,由药物本身物理因素促进排便的作用消失,所以对照组患儿后续的疗效无差异。而试验组持续治疗效果,可能与联合用药下机体肠道菌群的调节有关,停药后仍能有效维持肠道的菌群平衡。值得注意的是,试验组有2例患儿服药后出现呛咳,该情况与家长给药时没有充分稀释小麦纤维素颗粒有关,因该制剂为粉片状,部分进入气道可能诱发呛咳,目前未导致窒息的报道,但用药前需清楚交待家长用药的注意事项。

本研究结果提示药物治疗有效,但是仍有部分患儿效果不佳,可能与个体遗传学差异、治疗依从性、饮食习惯以及个体肠道菌群差异有关。相同的剂量不一定都适合所有患者,认为对于FC的治疗在强调规范治疗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个体差异,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此外,本研究只研究治疗的短期效应,长期预后仍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猜你喜欢
果糖纤维素菌群
“云雀”还是“猫头鹰”可能取决于肠道菌群
发酵桂闽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粮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乳果糖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高血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治疗
带您认识果糖
纳米纤维素自愈合材料的研制
纤维素基多孔相变复合材料研究
纤维素气凝胶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展
“水土不服”和肠道菌群
果糖基转移酶及低聚果糖生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