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课题调研组 尹绍平 徐丛山
中共寻甸县委书记何健升(右一)带领县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到塘子村忠轮养殖专业合作社现场调研
2018年9月29日,寻甸迎来历史性时刻:经云南省委、省政府研究,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批准退出贫困县,寻甸县也是云南省唯一获得国务院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的县域。
时间回溯到2014年,当时,寻甸县有贫困乡8个、贫困村64个、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33358户127960人,贫困发生率为26.93%。
几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寻甸县委、县政府坚持党建引领,围绕精准精细,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以“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忘我精神,勠力同心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谱写下“寻甸速度”。尤其是在2017年这个寻甸县脱贫摘帽的决战之年,县农业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政府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农业部门职能作用,因地制宜,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以有力的措施、有效的行动,确保真扶贫、扶真贫,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有力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为全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打下坚实的基础。截至2017底,全县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631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35%,全县整体达到现行脱贫摘帽标准。
据寻甸县农业局陈元飞局长介绍,寻甸产业扶贫工作的经验主要在于:创新“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模式,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户有产业”菜单式产业扶贫思路,“栽好大金元、排好大洋芋、养好大胖猪、种好大白菜”,产业发展脱贫得到较好落实。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寻甸县结合县情民情和脱贫攻坚实际,重点围绕“八个一”和“八个龙头”抓好产业扶贫工作,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扶贫基本达到全覆盖。
建好一个党支部。农业产业扶贫推行“党支部+”模式,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实现以产业发展促党支部建设、以党支部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的双推进,做到产业发展、“党支部+”全覆盖。
制定一个实施方案。产业扶贫工作要有可行的措施和计划方案,做到实施方案全覆盖。
扶持一批企业。以企业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帮带作用,做到企业帮带全覆盖。
列出一个清单。每个乡镇(街道)村委会要结合自身优势,列出适合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的产业清单,做到清单全覆盖。
签订一份协议。企业与帮带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根据实际和双方意愿,采取相应的合作方式,签订合作协议,做到协议签订全覆盖,确保产业发展资金用到产业发展上。
组织一次评审。产业扶贫方案、扶贫措施及绩效评价等要经乡镇(街道)组织相关部门、行业专家评审通过,做到评审全覆盖。
开展一轮公示。发展生产的企业遴选、入户资金兑付等必须进行公示,做到公示全覆盖。
统一一种管理模式。整个产业发展过程要按照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做到项目管理全覆盖。
一是抓规划龙头。制定了全县产业扶贫的总体规划总揽全局;突出重点制定特色产业专项规划实施方案;因地施策制定乡镇(街道)、村委、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方案和具体措施,以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促扶贫攻坚。
二是抓项目龙头。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12片12万亩、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示范样板1430亩、中央生猪调出大县项目建设标准化生猪规模养殖场36个、奶牛标准化项目建设标准化奶牛场1个、市级畜牧业扶持项目建设规模养殖场7个、退牧还草项目、中央草原生态补助奖励绩效资金草原畜牧业转变方式项目、草牧业示范项目、粮改饲试点项目等19个,投入资金4314.8万元。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抓企业龙头。经过认真遴选,全县共筛选农业企业(合作社、大户)1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带动达到基本全覆盖。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党支部+能人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通过资金入股、务工增收、土地流转、提供农副产品等生产经营模式与贫困户建立合理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是抓基地龙头。培育和壮大农业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基地辐射作用,发展主导产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效解决规模种养问题。以烤烟、马铃薯、蔬菜、畜牧、水产等产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推进农业重点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五是抓产业龙头。结合寻甸实际情况,按照产业有龙头,龙头引领产业发展,龙头带动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抓好烤烟、蔬菜、马铃薯、特色林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六大产业。实现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提升,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巩固边缘贫困人口不返贫。
六是抓科技龙头。以科技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优质马铃薯、优势养殖业、蔬菜产业、淡水渔业养殖等高原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和现代化转变,促进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实施“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核心能力建设”项目,对县级兽医实验室进行改造,购置更新设备;对全县15个乡镇兽医站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和配置动物防疫设备;在全县165个村委会建设“五有”村兽医室,改善和提升寻甸县动物防疫条件和水平,为畜牧业发展和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
七是抓园区龙头。以寻甸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扶贫。着力抓好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带动贫困群众抓产业,谋致富,转移劳力,提高素质,增加收入。
八是抓宣传龙头。实时总结推广发展产业过程中好的做法、经验、措施,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生产观念,改善生产方式,加快推进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如万担坪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马铃薯种植、岚亚苗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苗鸡养殖等等。
(一)成立领导机构,捋顺工作关系,确保产业扶贫工作顺利推进。
寻甸县委办2016年8月31日下发寻办通[2016]48号文件,成立了由农业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2017年5月31日,下发寻办通[2017]38号文件,成立了由农业分管副县长任分指挥长的“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分指挥部”,分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寻甸县农业局以寻农〔2016〕38号文件,成立了局长任组长的“农业产业扶贫攻坚领导小组”,明确了组成人员及相应职责,同时实行领导挂片包干制,将农业局领导分挂全县各乡镇、街道。
在县级成立领导机构的同时,全县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了产业扶贫领导机构。
(二)组织编制了产业扶贫实施办法、细则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确保产业扶贫工作有序推进。
2017年2月21日,制定了“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产业扶贫实施办法(试行)”,该实施办法明确了产业扶贫的任务目标、实施原则、扶持对象、扶持政策、扶持模式和主要扶持产业等内容。2017年3月17日,在“产业扶贫实施办法”的基础上,编制了“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农业产业扶贫实施细则(试行)”,该实施细则明确:寻甸县产业扶贫覆盖全县所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享受的产业扶持资金不低于7000元,主要采用“党支部+”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致富。
高山生态牧场
寻甸县农业局则于2016年末2017年初组织编制了全县产业扶贫规划及各乡镇(街道)的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同时编制了寻甸县产业扶贫四个百日会战行动方案及工作重点。
(三)做实“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增收工程。
为发展寻甸特色产业,帮助贫困户脱贫增收,2017年寻甸县重点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确保每个行政村都有1-2个扶贫主导产业。比如六哨的马铃薯,河口的烤烟,仁德、羊街的蔬菜等。
2017年,寻甸县共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19个,总投资4314.8万元。全县种植烤烟14.6万亩、粮食91.5万亩、蔬菜21.5万亩、马铃薯29.5万亩、中药材4万亩;渔业养殖面积3.2万亩,其中稻田养鱼7250亩;预计大小牲畜存栏112.2万头(只),出栏116.4万头(只);家禽存栏235.6万羽,出栏253.3万羽。
(四)开展“百企帮万户”“百名科技人员下基层”等行动,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一是开展寻甸县“百企帮万户”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为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问题,确保产业扶持资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寻甸县的产业扶贫主要采用“党支部+企业(公司、合作社、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模式。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农业企业(合作社、大户),农业企业每年以入股资金的10%分红给贫困户,本金滚动转为下年的合作入股股金,合作期限必须为3年以上;同时,贫困户可以通过到企业务工、种植业产品销售给企业等其他方式进行增收。寻甸县原12个乡镇(街道)的产业扶贫企业遴选经历乡镇遴选、农业局核查、各乡镇“回头看”三个环节,共遴选确定140个农业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工作,共带动全县1599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3620个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其中,养殖企业110户,帮带贫困户10871户36120人;种植企业30户,帮带贫困户5119户17500人。基本覆盖了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确保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发展产业带来的直接收益。截至2017年11月5日,全县各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同企业的合作协议基本签订完成;产业扶贫入户资金已经兑付给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和企业的合作已经正常展开,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分红,贫困户的收益得到体现。两区四乡镇自己遴选产业扶贫帮带企业32个(种植15个,养殖17个),另外应两区邀请,寻甸县推荐了15个农业企业参与两区四乡镇的产业扶贫帮带工作,共同帮带两区四乡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4484户16218人。
农业企业帮带建档立卡贫困户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党支部+资金入股;二是党支部+入股+务工;三是党支部+入股+务工+土地流转;四是党支部+入股+土地流转;五是党支部+入股+提供农副产品;六是党支部+合作经营(建档立卡户自主经营,企业提供种、料、技术)。
针对有生产能力、具备自己发展生产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尊重其选择,以农业生产资料补助的形式进行直接扶持。
二是开展“百名科技人员下基层”服务企业、贫困户,助推产业发展。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优势,让科技人员将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操作技能更好地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同时为贫困户和产业扶贫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2017年3月14日,寻甸县农业局抽调全局科技人员108人,组成12个技术服务指导组,深入全县12个乡镇(街道)的产业扶贫企业、村组、农户庭院、田间地头宣传强农惠农政策,指导农民开展好大小春生产,普及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经济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机作业等领域的实用技术。帮助农户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升自身“造血”能力,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是落实产业扶贫资金。2017年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扶贫办整合中央、省、市、县专项扶贫切块资金19589.6603万元(包含两区四乡镇4659.11万元),下拨全县16个乡镇(街道),用于产业扶贫入户扶持,下拨的产业扶贫入户资金,各乡镇(街道)严格按产业扶贫直接扶持、资金入股等四种模式进行兑付。为确保资金规范使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县农业局根据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安排,制定并下发合作协议和上墙模板,规范贫困户和企业的合作内容和形式。截至2017年10月25日,全县16个乡镇(街道)174个村委会(其中托管四乡镇32个村委会)签订合作协议6521份;完成“党支部+企业+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模式上墙109个村委、93个企业。
(五)创新实施生猪、肉牛、山羊养殖收益(收入)保险,切实为产业发展抵御市场、价格、疫病等养殖风险。
2017年8月25日,为保证圆满完成产业扶贫任务,确保产业扶贫工作中各帮带企业正常经营,降低企业生产风险及市场价格风险,使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增收,制定了《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生猪、肉牛、山羊养殖收益(收入)保险扶贫试点方案》,该方案明确了保险对象、保险内容、保费构成等内容。
(六)开展“廉洁脱贫问效年产业扶贫月专项检查行动”,保障产业扶贫工作有效开展。
根据县纪委《关于在全县开展“廉洁脱贫问效年”活动的实施意见》,2017年4月下旬,县农业局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工作,遵循“问题部门提、带着问题去、发现新问题、针对问题查、查清问题咎、盯住问题改”的纪律要求,成立了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为组长的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五个检查组,围绕当月整理的检查内容逐月开展产业扶贫专项检查,并形成专项检查报告报县纪委。
(七)积极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根据县委组织部、县联系办安排,为深入推进“挂包帮”“转走访”脱贫攻坚行动,紧盯“三率一度”脱贫指标,做细做实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寻甸县农业局2017年下派23名扶贫驻村工作队员、77名包村脱贫干部、187名结对帮户干部职工,认真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2018年,寻甸县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抓好上级项目资金申报工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有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滞后现状,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二是抓好“八个一”“八个龙头”工作措施落实,确保产业发展脱贫一批工作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三是抓好“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扶贫模式落实,做大做强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四是抓好生猪、肉牛、山羊收益(收入)保险的落实,降低帮带企业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的市场风险和疫病风险。五是抓好畜牧产业科技扶贫保障支撑体系建设的落实,促进畜牧业发展,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脱贫退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仍需跋山涉水,绝不能有半点骄傲自满。寻甸县农业局广大干部职工登高望远后,将重整行装再出发,坚持思想不松懈、工作不松劲、措施不松力,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寻甸乡村振兴发展。
蔬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