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玺
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詹妮弗·布兰科表示,非洲各国应借鉴中国发展经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他说,中国通过长期、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目前经济总量排在世界第二位。中国在过去30年中脱贫人数占世界脱贫人数的70%,是非洲国家学习的楷模。中国在经济发展和消灭贫困方面的巨大成就,对许多非洲国家具有吸引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和消除贫困是许多非洲国家的当务之急。
非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姆苏利·恩库贝说:“非洲希望走上一条稳定发展的道路,尤其渴望尽快消除贫困,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对非洲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博茨瓦纳银行行长利纳·莫霍霍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够启发非洲国家如何从低收入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他表示,非洲国家既要向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学习,更要向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学习,在现阶段尤其要把目光投向中国,因为中国的经验更具参考价值。
南非财政部长普拉温·戈尔丹表示,中国对非洲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需的众多原料,如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供应不足,需要从国外进口,而非洲正是相关原材料的主要出口地。另外,中国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企业对非洲的投资。戈尔丹表示,中国政府还鼓励和引导中国企业以成熟的成套技术及管理经验与非洲国家开展工程项目合作,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经济建设的自主发展能力。华为、中兴和中水电等一批中国企业都在向非洲提供技术培训。中国的经济发展拓展了非洲与世界的联系渠道,增加了非洲发展的机遇。
莫霍霍说,中国对非洲国家提供的经济援助是无私的,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中国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建造水坝、公路和桥梁,能提供更适合非洲民众消费能力的产品。中国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在非洲催生了众多中小企业,成为在当地创造就业机会的主渠道。
俄罗斯有许多人在研究中国模式,多年来,俄罗斯内部一直在争论是否以中国为榜样。俄罗斯《导报》曾发表《自由思想杂志》主编弗拉季斯拉夫·伊诺泽姆采夫的文章,题目就是《向中国学习》。文章在比较了中俄发展模式之后,作出这样的结论:“总之,俄罗斯有必要认真向中国学习。”
俄罗斯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接受《观点报》记者采访时也说:“我们应当全面看待中国模式。中国人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而且应当从俄罗斯总是否认的中国改革模式学起。”
同时,反对学习中国模式的声音也很大。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院长叶夫根尼·亚辛在《星火》周刊发表文章,题为《中国的并不意味着就是最好的》。文章说:“中国模式被俄罗斯许多人看作样板。可是中国模式绝对不适合俄罗斯。”原因是中俄两国文化不同、自然秉赋不同、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政治体制不同。
西班牙西中企业家委员会主席恩里克·凡胡尔在《北京共识:发展中国家榜样》一文中说,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具有毋庸置疑的吸引力。中国一方面是一场壮观的经济革命、伟大发展以及改善民生进程的主角,另一方面总体上保证了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中国经验有许多可借鉴的地方:循序渐进和谨慎的经济、政治改革;自由和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遵守国际规则;保持强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有效管理国内事务。
英国作家马丁·雅克指出,中国的成功表明,中国模式注定要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发挥强大影响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不管中国现在如何定位自己或者其他国家如何定位中国,改革开放当初发生在属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这个事实表明,中国的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对很多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模式的意义在于其到底是否能够成为有别于从前其他所有模式的一个替代模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发展模式基本上分为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现在苏联模式已经解体,只剩下西方模式。西方模式主要指美国模式。尽管欧洲国家也经常在国际事务中倡导其价值和模式,但已没有很大的能量在世界舞台上推动其模式的传播。但不管是欧洲还是美国,在推行其模式方面并没有成功,很多采用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了非常的意义。中国模式不仅是对已经证明了失败的苏联模式的否定,而且也并非是西方模式的延伸。
新加坡《海峡时报》认为,中国模式是他国可以效仿的。
2009年5月28日,该报发表程翔的文章,题目是《中国模式的胜利》。
文章认为,中国的成功故事和经济崛起,导致人们把中国模式赞誉为华盛顿共识的替代物——而且有很好的理由。
首先,中国年增长率之高令处于各个发展阶段的所有国家羡慕。穷国希望在经济上赶上富国和创造财富,而富国想在竞争中领先。它们都希望从中国身上发现高增长的秘密。
其次,中国成功地由一种自给自足的指令性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这对于一直在努力扭转经济下滑的前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是灵感的源泉。
还有许多人认为,中国模式可以提供其他国家可效仿的、成为全球强国的另一种途径。
程翔的文章还说,中国模式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它是一种把马克思主义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国家意识形态;一种允许共产党是唯一领导力量的政体;把精英领导引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在保持政治体制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社会主义所有制(包括公有制、集体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同自由市场相结合;把保持社会稳定作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把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抵御资本主义价值观。
乍一看,其他国家不存在以上条件,很难效仿中国模式。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渐进式改革;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这些关键因素在其他国家也是可以不同程度地形成的,中国经验的确对世界其他国家有意义。
中国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提供了另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而且有可能是提供了一种迂回前进的路线,即绕过源自西方经济困境的路线。
《印度时报》2011年2月11日的文章说,“中国的执行力让印度羡慕”。
文章说:“在执行力方面,中国让世界其他国家望尘莫及。”文章引用印度最大业务流程外包公司Genpact首席执行官帕拉蒙·哈辛的话说:“中国细心执行决策的速度是所有其他国家所不及的。要是你问中国大连市市长关于住房、基础设施、交通或宽带等问题,如果他说3个月内解决,肯定在规定时间内解决。”
哈辛还说:“中国人的执行力、时间观念、长期规划和协作能力让人惊叹。由于拥有供应链支持,产品装运可以在48小时内完成。印度尽管拥有一批最先进的技术、企业家和基础设施,但我们步履蹒跚。”
黑石集团高管梁锋松对中印两国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了对比,他说,中国之所以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是因为该国政府有长期规划以及具体的执行力。例如,中国曾经设定目标,2020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实际上2010年该目标就已实现。相反,印度通常只能完成其五年计划目标要求的25%至30%。第十个五年计划是最好的,也只完成目标的50%。
阿根廷经济学家阿尔多·费雷尔撰文认为,中国模式值得拉美国家借鉴。
文章说,“中国最近几十年的非凡发展是当代世界中最重要的事件。中国不断增长的GDP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五倍,它让中国重新获得了15世纪欧洲列强开始兴起之前的强者地位。
“从我们拉美国家以及自身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现象为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如何获得这么大的发展?二是中国崛起在国际环境方面产生的影响将如何影响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重视实体经济。西方发达经济体中,金融全球化是为投机者和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政府和央行将金融投机利益置于首位,比如建立在通胀目标基础之上的货币政策以及因为拯救投机者而扩大公共债务之后不得不进行的财政调整。
“而中国恰恰相反,金融是国家权力为推动国内外自身利益而使用的一个工具。在中国模式中,公共政策、推动投资、私人倡仪、工业化、科技发展、宏观经济平衡、主权维护、积极参与全球化等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都可以作为阿根廷和拉美兄弟国家的借鉴。”
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说:“巴基斯坦和中国在多个层面享有很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是巴基斯坦全天候和经过风云变幻考验的朋友。全世界都羡慕中国全方位的发展,作为中国长期的朋友,巴基斯坦自然热衷于学习中国的经验。
“中国的发展模式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举例来说,中国在杂交水稻、节约利用水资源方面可以与其他任何国家相媲美。我们从中国的经验中受益很多。
“今年8月,我在中国期间,两国就水电、渔业、农业、医药合作方面签署了多个谅解备忘录。而在去年一年,巴中两国总计确立了50项新的合作领域并签署了36项合作谅解备忘录。
“我想着重讲一讲,中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增长和发展经验,还有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对事业的投入、远见和敬业。我对中国的全方位发展感触颇深,并为中国人民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中国领导人的英明领导欢欣鼓舞。”
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认为,“非洲推崇中国发展模式”。文章很夸张地说,从南非到埃塞俄比亚等很多国家的领导人都在吹捧中国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强调国家带动经济增长,认可严密的政治管制,与美国推行的自由市场民主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在津巴布韦,就连总统穆加贝的反对者也都对中国专注于不带政治附加条件的商贸表示欢迎。在美国上过大学的副总理穆坦巴拉说,‘中国模式告诉我们,不遵行西方模式照样可以取得成功。我最喜欢中国’”。
四、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
各国学者对中国模式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研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看法。
俞可平从三个方面概括“中国模式”的基本特色,即“一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坚持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政府调控。三是推行增量的经济与政治改革,以渐进改革为主要发展策略,同时进行必要的突破性改革”。
刘宝三总结了“中国模式”的特点:一是方向正确,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二是目标明确,始终着眼于广大人民的利益。三是基点准确,立足于国情,从中国实际出发。四是步伐稳妥,实行渐进式改革与发展,逐步推进。五是视野开阔,大胆借鉴和学习一切有益的东西,决不封闭自守。
田春生论述了“中国模式”的制度“内生性”,认为在向市场经济过度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不是依靠从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制度内生性不仅体现出‘中国模式’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国模式’的创新之所在。”
邹东涛认为中国成功的最基本经验有三点:一是强有力的政党及在党的领导下的权威政府。二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和渐进式改革。三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但又高度警惕和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
托尼·安德烈阿尼总结了“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首先,中国经济惊人增长与“中国模式”不可分离。其次中国的成功是实施整个公共政策的结果。第三中国模式似乎已经渡过危险阶段。“现在中国模式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并且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模式的抵御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张维为指出“中国模式”的六个独到之处:首先,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找到平衡点。第二,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取得显著成绩。第三,实事求是,一切都要经过试验,不断地进行大胆又慎重的制度创新。第四,拒绝“休克疗法”,推行渐进改革。第五,改革顺序是先易后难,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改革为主后政治改革。第六,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但“以我为主,绝不盲从”。
“中国模式”的内涵是什么?蔡拓提出其基本内涵包括:第一,积极回应和参与全球化。第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第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第四,以人的全面需求和全面发展为皈依。第五,开始关注社会功能、挖掘社会潜力、发挥社会作用。第六,坚持社会主义,强调民族特色,但同时又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共处竞争、对话合作”。
沈云锁从发展道路和经验的角度定义“中国模式”,特指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经验,是从全球化的角度或世界视野来看待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也称为“中国道路”“中国经验”。
胡伯项认为“中国模式”有四大部分:(1)系统优化模式:发展由片面向全面转变,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目的和最高价值。(2)协调发展模式:宏观上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观和微观上要求城乡、区域以及阶层协调发展等。(3)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环境友好型的资源循环经济以及公平的可持续新型适度消费模式。(4)内生增长模式:把知识积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增值作为持续发展的动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