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加敏 张晓锋 张锋平 俞 红
金山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对标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新目标新要求,紧紧围绕“三个百里”和“两区一堡”开展了深入的探索实践,从“五味”出新,品出了金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幸福味道,并以更高的标准、更好的水平,走出了“五位”一体化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金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基础、有优势,也有能力做出具有“金山味道”的金山经验,金山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味”出新,品出了新时代的新味道。
打造金山的自有品牌,形成农村的独特品味。
成立区镇两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挂帅,设立乡村振兴办公室,形成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健全考核机制,搭建金山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1+X”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基本形成,指标体系建立。在健全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以区域公共品牌为抓手,发布上海第一个全域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金山味道,着手建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母子品牌”管理营销体系。培育一大批“小而精”的品牌农产品,在“一葡二桃三莓四瓜”等十大核心农产品品牌的基础上,促进品质和品味双提升。拥有3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拥有14个上海名牌,现有上海市著名商标11个。
通过育才、引才、归才,在科技创新中寻求真味。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启动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储备有各类农业人才5365人。培育创新主体,其中家庭农场105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14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家,全年实现总产值为47.2亿元,带动农户近8.36万户增收。通过创立“农创路演”模式、培育“众创空间”、创新“农创入村”等形式,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出台“1+4+4”人才新政,3年来,吸引从事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等的返乡青年已超过5000名。
二是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农业大数据平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成为亲密合作伙伴,建立“产学研”联盟。以企业为主体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已建立3个院士工作站。注重科技引领,目前已成立市、区两级研发中心20家。2018年顺利创建成功第八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注重保护生态,还农村以乡愁土味。
一是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推进“无违村”创建,落实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常态化推进“河长制”。开展宅前屋后环境整治,创成51个美丽乡村“小三园”示范点。开展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清理整治不规范种养行为,对农村家庭生猪养殖户全面实施退养,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二是提升美丽乡村能级。推进区总规、新市镇总规、村庄布局及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探索推进乡村振兴规划土地管理等相关工作。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水库村纳入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村建设、新义村按照水库村标准同步建设、其余5个村作为备选村建设,形成“1+1+5”建设布局。持续开展村庄改造项目建设,至2020年全面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的9万户改造任务。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第一轮农民集中居住完成签约2428户,签约率达94.3%。至今已有8个村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而目前全市仅有18个村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注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出乡土韵味。
一是产业融合发展亮点突出。2016年6月,金山区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137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之一。2018年10月,金山区又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首批155个“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之一。
二是全域旅游渐成气候。2018年,金山区旅游接待751.32万人次,旅游收入42.07亿元,休闲农业旅游接待576万人次,同比增长18.16%,营业收入1.3亿元,其中60%以上的收入来源为农产品销售、采摘体验等,直接农产品销售收入7384.19万元。民宿业在金山区健康快速发展,已成立区级民宿发展协调领导小组,验收、批准20家民宿备案。
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增添金山农业的回味度。
一是开展质量兴农行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提高到95%。金山地产结球生菜上市占全市种植总面积的90%。获国家认监委“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资格,全区共有39家农业企业纳入示范区创建,其中9家已获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28家已获得有机产品转换期认证证书,2家正在开展有机认证申请,认证产品覆盖水稻、蔬菜、瓜果、水产品、黄酒等品种。成功申报农业农村部“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推动13万亩水稻开展绿色认证,绿色认证率将超过50%。
二是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三级监管网络,农产品安全监管执法有序进行,农业档案追溯覆盖率超过90%,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三品”认证率2018年达到79.32%,在郊区名列前茅。探索“稻虾共生”“稻蟹共生”“稻鸭共作”等种养结合模式,打造了有机的生态系统。集中力量推进“设施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创建。推进“互联网+执法管理”,建立农用地综合管理平台建设。
李强书记指出,“金山有理由也有能力走在全市乡村振兴的前列,努力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调研组认为,“先行”有两层意思,一是走在前面,做到人有我优;二是先进行,做到人无我有。为此,金山区高举“三个百里”旗帜,走“五位一体化”的乡村振兴之路。
1.制定一个管用的规划蓝图。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乡村振兴先行区规划的难点在于使用好“三块地”,处理好“三个集中”,以促进“三生”融合。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多规合一”服务的功能,通盘考虑城镇和乡村发展,做好产业、空间、项目、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保护、村庄整治和乡村治理等规划上的“九大统筹”。
2.形成一个相对的区位优势。金山区要做大“绿色”“生态”“滨海”文章。第一,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扎实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中小河道整治、五违四必整治等,全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留住金山的绿水青山。第二,凸显金山的“滨海”特色。充分开发广阔的海岸线经济,在宣传、引导上突出新城的“滨海”“沙滩”特质。第三,充分挖掘农村潜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明确一个鲜明的品牌定位。第一,形成品牌定位。在“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方面,金山区可以打海洋牌农业,营造吹着海风的农产品概念;通过“一镇一花”,甚至“一村一花”的形式,花开办花节、果香办果节、菜绿办菜节,做长产业链,将金山区打造成全域性的“花开海上”。第二,要发展全域旅游。启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农旅合一、旅农共荣”。加快发展民宿经济,空间布局“一嘴三园”。实施“三园”工程,打造成为农民的“好家园”、市民的“后花园”、幸福生活的“新乐园”。第三,要讲好金山故事。修缮保护农村古宅等历史遗迹,系统发掘农村典故等人文遗产,传承发扬金山农民画等传统民俗,深度开发“枫泾四宝”等美食文化,并配套设计具有个性化、品牌化、国际化的“金山生活”文旅产品,运用新媒体手段和网红玩法传播金山故事。
1.建立平台支撑。第一,实体化运作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合署办公,实体化运作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化制度供给、工作推动和要素保障,挂图作战,建立区领导联系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制度。第二,搭建土地等要素交易平台。将土地使用权、生产资料、科技成果、人才、房屋抵押、设施设备等要素都纳入交易平台,将其资产化。第三,借助社会力量平台。搭建教育、交流、旅游综合平台,吸引高校师生参与“产学研”深度合作;引导设计、文化等各界专家学者参与旅游开发、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打造;支持龙头旅游公司,将金山旅游资源统筹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2.设计增收路线图。着眼长远、有效,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人的振兴。第一,推动资源资产入股经营。支持投资公司整体承包打造田园综合体,农民以闲置分散的资源资产入股经营实体,推进“乡村更新”。第二,推动农村双创发展。一方面,积极推广“公司+集体+农户+基地+协会+加工流通”的自由组合形成的不同产销模式,培育农业领军龙头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发展基金申请机制,调动乡村间相互竞争的积极性,让有限的资金“精准”地投向最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和村落。第三,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整合使用力度,促进涉农资金整合捆绑打包使用,真正把涉农资金安排使用的话语权下放到地方。发挥各级财政资金的撬动杠杆作用,通过担保、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创新财政支农机制。设立“美丽基金”,引导村民参与美丽宅基创建和乡村振兴战略。
3.高效利用土地政策。第一,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制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增强土地的集约度。在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留5%左右的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项目建设。每年安排5%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专项支持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第二,探索借鉴重庆“地票”的交易模式。通过指标交易,把土地资源变成资本,促进农村土地资产的价值显化。第三,积极向上争取对金山区休闲农业设施用地支持。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出台休闲农业项目执行“先建后补”的制度,并明确方法和标准,出台农业休闲项目配套供地政策。
1.在三产融合特色上错位竞争。做实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和先导区。第一,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纵向上,推行产销一体化,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城市与乡村、现代工业与农业的有效联结。横向上,可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培育发展一批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新产业。第二,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村增绿增美。以漕泾水库村入选乡村振兴示范村试点为样本,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等基础性要素,积极推动宜居宜游宜业的农村新生态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第三,通过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积极盘活产业融合资金,组建区、镇二级投资平台,合理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完善镇级和村级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持续做好农业农村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激活要素和市场。
2.在推广众创入村上错位竞争。依托“众创入村”模式在枫泾镇新义村的实践探索,打造业态丰富的农村创业服务区。第一,通过促进创业与新技术、新生产要素嫁接,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生产技能、营销能力,培育一批农民创客。第二,通过先进带动、机制联结,推动“农创体”建设,吸引企业总部、研发机构、创客团队入驻乡村,带动当地农户增收。第三,逐步建立农创平台,鼓励本土人才回流,通过实施“农创+科技”“农创+名品”“农创+旅游”“农创+电商”等模式,将农民创新创业建立在优势产业和新兴业态上,引导金融、社会资金向农创项目倾斜。
3.在发展新动能上错位竞争。第一,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运用好金山区与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的合作关系,建设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以进博会在上海举办为契机,推进金山农业企业参与进博会,成为国际供应商和采购商。第二,巩固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文创。完善经营主体与集体经济组织、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村民俗文化和农产品为原点,以创意为核心,借助文创力量,打造富有金山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文创展示平台。第三,探索农村金融创新推进农创。扩大和增强金融机构助推乡村振兴范围和力度,探索“企业+银行+保险+农民”的融合发展模式,引导银行机构开展闲置农房(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证抵押贷款,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产量、品牌质押等保险险种,降低风险。
1.学习最先进的理念。金山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先行区,需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高点定位”的理念,要敢于创新、勇于变革,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建“瓦大-金山国际农业研究院”,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现代农业国际研修班”的形式制度固化。要进一步加大“走出去”的力度,选派行业内各领域科技人员、管理团队、职业经理人、合作社理事长及“三农”管理部门,到农业发达国家学习取经。
2.整合最优秀的团队。金山区要以上海为起点,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规模效应。比如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创新港,与中国农大共建中国农大金山研究生院等;要以金山为终点,对接引导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孵化基地和科创企业的一流科研成果,依托金山的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金山区域内实现成果转化、落地开花,并进一步带动本区农业科研机构,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3.借用最先进的技术。第一,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强化数据整理、分析功能,整合农业生产、农业电子政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疫情预警等功能,为金山农业发展提供大数据服务,为申报国家数字农业建设试点区奠定基础。第二,提高金山农业科技化程度。加大农业领域人工智能的投入。第三,推进“互联网+农业生产”。建设物联网智能化生产应用示范基地。将金山农产品统一品牌化,推进“互联网+农产品销售”一揽子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农产品质量追溯”,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等农产品可追溯管理系统。
1.要选配一批。着力加强“三农”工作干部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全方位、多层次创造条件开展“三农”干部、农业科技人员的挂职交流锻炼。加大农业管理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三农”队伍的招聘引进力度,培养一批农业科研领军人才。打破体制瓶颈,设立体制内科技人员从事农业基础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可获得成果转化报酬及科技服务报酬的政策制度。
2.要引进一批。人才引进,重点集中在三类新型农民,即受过高等教育的返乡农二代,多年外出务工、有资本积累的返乡农民,以及专业型、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主。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等高素质人群返乡创业就业,为外来的职业农业技术者、专家搭建平台、创造机会。
3.要赋能一批。借助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区的优势,持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纳入社会保障激励计划。加快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为一群农村致富的“领跑者”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