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华 吴红燕
湖南文理学院文法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即通过本科教育针对培养对象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及实现的全部效果,是我们开展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方向。对于这一核心问题,长期以来理论界存在有精英教育,通识教育,职业教育的讨论,精英教育其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高度卓越的法律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与人文精神的职业群体;以通识教育强调教育的普遍性,法学教育并不只培养法律职业人才;后职业教育则强调的是法学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应该具有专业性和应用性。[1]现阶段学者普遍认为,不同类型的学校应当在培养目标上有所侧重,一般本科院校应走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道路,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法律人才。[2]
管理型法律人才是指既要精通法律基础知识,同时又具备管理应用能力,能够满足企业法务服务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除法律知识外,还要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满足更多行业需求的人才。传统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除了传统的法检系统外,公司法务人员也是目前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最集中的一部分,在我国无论是各大国企、外企、还包括一部分规模较大的私企,采用公司制的管理模式,其内部管理层都会设有法务部门,专门处理企业所涉及的法律事务,电商法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企业的法律事务部、法律咨询部以及知识产权部等。此外亦有部分法科毕业生从事企业中的文秘、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岗位,这些工作岗位要求高校提供的就是既有经济管理基本知识,又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法律人才。
1.从知识结构层面看其特征:管理型法律人才的知识结构包含管理学与法学两个一级学科,这就意味着学生既需要具备这两个学科基础性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这两个学科的实务技能。比如说,数学以及统计学等学科知识,普通法学专业的学生无需过多了解,而管理型法律人才则需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管理型法律人才是所谓的复合型人才这意味着两个学科知识体系不能是各自独立的或者松散的,而应该通过课程设置或者学生的自我探索,使其有机融合,使相比较单一学科背景的同学来说更具备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2.从能力要求看其特征:首先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我们要求学生具备的是宽口径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的思维能力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这里要强调宽口径的思维能力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两个学科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其综合功能。其次,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所谓创新一定是一种新的观点形成的过程,如何创新?必然是通过管理学和法学两个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掌握了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这种能力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必需能力。
目前大部分专业教学依然是凭借教师传统口述、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模式,而且由于学生欠缺相应的生活体验,使得学习的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实践经验缺乏、操作能力不强、知识面不够三个方面。
传统法科教育的实践教学一般是在实习基地进行,而法学本科实习基地普遍是以法院、检察院为主,实践的方式较为单一。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除在课堂上学习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外,大多是在实践中依靠独自摸索或个别学生通过课外自我实践等途径提升实务能力,至于人际交往及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更是无法在现行的实践教学条件下实现。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经典理论灌输为主,教师多采用讲述法,有时辅之以经典案例。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的是听众,接受多少很难直观体现。而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课堂讲述中可以从两个板块设计,即把每次课程分为知识板块+案例分析板块:
例如我在讲述“职务发明创造的权利归属”这一课题时,首先介绍基本理论:现代专利制度以法律的形式将垄断性的权利赋予知识产品的创造者,职务发明创造的完成,既依赖发明者,更离不开的是投资者,如何平衡二者利益,便是解决这一实践问题的起点。然后围绕利益平衡,对《专利法》第六条的规定,以及《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二条的解释进行明确的说明。
其次,我设计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大学教授在高校工作期间完成的发明创造能否认定为职务发明创造。学生运用所了解的知识,积极发表意见,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既要重视法律的规定,同时必须注重证据。最后,根据此前介绍的内容,对案例进行演绎,设计不同的问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一个典型案例为基础,在不同环节多次使用该案例,多角度的思考该问题,针对该案例展开讨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注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再做适当的补充。
1.全真模拟方式的内涵。全真模拟就是指特定情景的设置,所谓情景模拟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情况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3]。
2.案例的选择及相关能力的培养定位。以选择经典案例苹果IPad与唯冠的商标之争为例,我要求学生以商务谈判的方式解决纠纷。美国知名律师弗拉斯科纳曾说过,法律职业就是谈判,谈判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反映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对学生未来参与企业法律提供极大的帮助。
(一)调研阶段调查,掌握有关详尽的资料,审核对方的资格、信誉、注册资本及法定地址学生人际协调能力学生自行组合,确定挑眼主题。
(二)准备阶段在确定组长负责的前提下,分析谈判对手,判断个性特点,培养学生运用谈判的理论来提高谈判案例的能力。主要由学生一对一的向教师汇报案例分析的结果,教师通过提问来考察。
(三)进行阶段在模拟法庭布置谈判场地,由学生抽签分组对抗,主要培养学生对谈判的策略、技巧运用能力,由学生以多对多两组对抗的方式进行,谈判结果提交一份和解合同。
(四)结束阶段由一方面对大家的讨论结果有一个大体的方向性指导,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是否恰当给出明确结论。另一方面又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深入思考。比如,本次课后要求学生自己替苹果公司设计一款商标并撰写商标申请书。教师与学生采取一对多的形式小结,主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