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瑶瑶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贯是以思政课程为主,但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良好效果。“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道路,改变了原有政治理论课枯燥的说教,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方式、内涵和外延。但是目前的“课程思政”存在着很严重的“两张皮”问题,解决此类问题,实现“课程思政”效果的最优化,是当务之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引领作用,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思政意识与专业理论知识深度融合,避免“两张皮”现象,构建起全程、全方位、全员的育人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两张皮”;“三全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此后,“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断得到聚焦与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指南。但是,高校的“课程思政”是否真正实现了最初的设想呢?高校教师是否真正理解了什么是“课程思政”,应该如何进行“课程思政”,如何将“课程”与“思政”真正融合到一起,解决课程思政“两张皮”问题呢?
1 “课程思政”现状
“课程思政”开展至今,其效果是看得见的,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两张皮”现象。
许多高校教师为了践行“课程思政”,生硬地在课堂上加入一些让学生听起来很突兀的思政观点,既起不到在潜移默化中育人的效果,还会使课堂氛围变得生硬,降低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什么高校思政课效果不尽人意?高校教育的对象是青年,而大部分的青年对于生硬的思想政治是没有兴趣的,青年的求知心理更倾向于灵活、有趣、贴近生活,但思政课的现状是政治理论“满堂灌”,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思想政治课上大片学生睡觉、走神,对此类课程抱着“及格即万岁”的原因。我们绝不能把“课程思政”变成“思政课程”的现状,使“课程”与“思政”真正有效融合并发挥效果是我們需要追求的目标。
在课程中刻意植入政治思想需要讲求方法,生硬加入思政观点的结果就是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口中所讲的“大道理”,很多哲学观点非常深奥,学生没有经历或体验过,则普遍的反馈便是“好像听懂了,但又好像没听懂”,这就是授课教师没有真正把思政观点融入学科课程教学中,“课程”与“思政”貌合神离,就会导致“两张皮”现象的产生。
2 问题产生原因
有问题我们就需要思考,“两张皮”现象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这需要我们从源头上找原因。
2.1 教师层面
“课程思政”的源头实施者是高校授课教师,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等政治思想是否深刻、理论是否扎实以及授课方式是否有效,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2.1.1 授课教师无“库存”
授课教师也是从大学教育中走出来的,思政课“满堂倒”现象不是没有经历过,甚至亲身“体验”过。教师的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各种意识形态不够明确甚至积累不够,又如何能传授给学生,就更不用提有效融合甚至生动有趣了。
2.1.2 教师本专业及所涉及的行业研究不够深入
很多高校教师一毕业就立即踏上了教师岗位,没有经历过专业的实际锻炼,对本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本专业所涉及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自己都是摸不透的,这又何提教学生呢?
2.1.3 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的“课程思政”形式大都是讲一讲专业知识,而后加一句马克思主义思想或当下政治形式作为知识的升华就结束了,这是非常单一与生硬的授课方式。学生第一次听或许会感到新鲜,但长此以往,也会对此类授课方式产生免疫力,变得毫无兴趣,又何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全员育人。教师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想政治工作与教学过程同为一体,摆脱“两张皮”现象。
2.2 学生层面
“课程思政”的源头受教者是学生,学生对政治思想的不感兴趣甚至排斥以及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政治思想无法内化为本身的信仰追求,也会从根本上使得“课程思政”达不到预期效果。
其实学生认识不足与其原生家庭以及周围环境有很大关系,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家庭里父母都不爱看《新闻联播》,不关注时事新闻等政治思想动态,这个家庭的孩子也很少有这种习惯甚至是对此类知识提不起兴趣。这类学生其实就需要学校的氛围来感染,而这项工作的实施者之一毋庸置疑就是授课老师,老师如何在专业课程中生动有趣地渗透思政思想,作用重大。另外一点就是学校的宣传工作,是否到位问题。
3 “两张皮”问题的解决方法
3.1 教师层面
3.1.1 提高思想认识与高度,丰富自身知识储备量
高校教师要及时填补自己知识的“空缺”,不仅是理论知识更有实践知识。理论知识方面,教师要自觉熟读并参透专业知识及政治思想,多参加相关的师资培训,多方位填补自己知识的空缺,先从自身角度学会专业知识与思政政治的融合贯通;在实践方面,当下我们都在提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其实教师更需要,这也是当下提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原因之一。只有真正走进行业企业,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发展,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政治思想是如何在现实中指导工作与生活的,才能在课堂教授中“引经据典”,使学生产生了解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教师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用“四有”好老师标准,提升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以身作则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示范,真正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课程思政”的内容不应该仅限于传统思政课程的内容,高校教师应该把诸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世界传统文化等丰富广泛的内容都融入课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期的一线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学生比起课本上的知识,更喜欢听老师的“奇闻异事”,特别喜欢听老师讲自己的故事。这就是如何提高“课程思政”课堂兴趣的突破点。
3.1.2 明确授课对象学习心理,丰富授课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的对象是大学生,因此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贴近学生思想和生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学生群体,要着眼于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要避免填鸭式的满堂灌,应当采取灵活、丰富的形式,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主,用学生熟悉的事例、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2 学校层面
3.2.1 多渠道拓展教师学习培训与提升,加大师资培养力度
教师“库存”不足、经验不足除了通过自主学习外,还需要学在这方面进行大力支持,无论是组织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参加相关讲座还是给教师提供去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无疑都会为提高教师思政素养提供有效支撑。通过培训与学习,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跟专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同时也应该组织思政课教师利用其思政教育的专业优势对校内其他课教师进行针对性、示范性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导与培训,提升专业教师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2.2 多形式加大“思政”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學生学习兴趣
当代大学生深处信息化时代,很多有价值的思政观点通过“普通”的“口授式”传播是无法引起学生兴趣的。上文有提到过,“课程思政”的内容不仅仅是传统思政课程的内容,更包含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以及传统文化等丰富广泛的内容。因此,结合当下的多媒体、网络、展板等多种途径使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性,是学生从根本上愿意接受思政观点,提高自身思政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关键抓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实践德育的基础上,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及时根治课程思政“两张皮”问题,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
课题:“校企合一”型队伍建设探究 编号:HXKY2019J035。
参考文献:
[1]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课程教学,2018(1):67-69.
[2]梁暹.关于课程思政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8(7):42-43.
[3]连洁.建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程全方位育人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7(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