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话剧表演练习小品的产生与发展

2019-01-07 01:34李牧菲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表演小品话剧

李牧菲

摘要:毫无疑问,话剧与戏剧小品的源流关系最近。确切地说,戏剧小品是直接在话剧表演练习小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系统地对话剧表、导演进行基础训练的练习小品和表演小品,最早出现在五十年代戏剧院校的表演课堂上。而作为一种独立艺术样式的戏剧小品,则是近三二十年才出现的,二者间的直接源流关系也经历了一段较为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话剧;表演;小品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9) 30-0124-01

戏剧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样式出现在戏剧舞台上,走进千家万户并为广大群众接受和认知,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而对戏剧小品的渊源却说法不一。

一、话剧传入初期演员表演训练的缺失

理论界和学术界认为,我国早期话剧是二十世纪初,由我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从日本传人的。而“欧洲话剧传入我国,促使现代话剧的形成,乃是‘五四,运动以后。”我国“五四”以前的早期话剧,由于引进时间较短,当时那些热心提倡戏剧改革的人,大多缺乏戏剧运动经验,不了解戏剧是综合艺术,“对欧洲戏剧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只是从翻译出来的资料中,知道演出要有导演,要进行排练,却不知道导演应做些什么,排演如何进行,”所以,这个时期演出的话剧,虽然采用了欧洲的剧本,但仍处于简单的模仿照搬和探索阶段。且多以“幕表”的形式进行演出,演员往往只记住剧情的大致梗概,便上台即兴的发挥。正如欧阳予倩先生所说:“当时所有的演员、编剧和舞台工作人员,都是临时凑合的。它们非但没有看过欧洲的话剧在台上如何表演,而且除极少数人外,甚至连剧本也没读过。所以尽管从日本间接接受了欧洲演剧的分幕,用布景的形式,但在编剧和表演方面,唯一的师傅还是中国的戏曲。”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柏彬教授也认为:“当时的话剧演出虽然也分场分幕,但人物登场时,仍然用引子或上场白自报家门;在运用对白的同时,又用锣鼓唱皮黄;有的人物仍扬鞭上场。不管是剧本编写、演出形式和表演等各方面,都未跳出时事京戏的框框。”由此,可见早期话剧演出的一斑,其混乱无序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这说明当时根本不注意演员表演的基本训练,甚至也很少进行认具的排戏。即使需要对演员说戏,也是沿用我国戏曲表演口传心授的传统方法。因此,这一时期是不会有训练演员的“练习小品”和‘表演小品”出现的。

“五四”以后的话剧运动,为反对商业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出现了“爱美剧”(即业余演剧),并主张用剧本,这时才对表演和导演技术有了一些研究。特别是1922年洪深从美国回国以后,积极参加戏剧活动,才使欧洲戏剧在我国的演出,有了一些新的起色,并逐渐地形成了我国的现代话剧。在此期间,为了培养专门的话剧表演人才,浦柏英、陈大悲等人,于1922年冬在北平创办了“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个培养话剧演员的专门学校。但好景不长,因经费不足、招生有限,加之缺乏办学经验,教与学完全处于“疑云迷雾”的状态。因此,仅一气多的时间便停办了。此后,赵太侔、余上沅、闻一多等人于1925年在北平美术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音乐、戏剧两个系,将北平“美专”改名为“艺专”。但也终因管理不善,被当时政府解散停办。可见,由于当时戏剧理论与实践的局限,以及经济、政治等多种原因,即使有了戏剧专门学校,也终不能进行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内表、导演训练。所以,这一阶段,也难以形成对演员进行系统的“表演练习”和“表演小品等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

二、“斯氏”理论的引进对中国话剧发展的促进

促使中国话剧艺术有了较大发展是在抗战时期前后,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促进了中国话剧的发展。

其一,是三十年代兴起的左翼戏剧运动。这一时期,一批优秀的剧作家脱颖而出,如郭沫若、田汉、夏衍、洪深、曹禺、于伶、宋之的、陈白尘等人,他们在抗战之前就写下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促使话剧艺术在表、导演方面,以及舞台艺术的完整性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其二,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导演理论的引进。对此洪深说:“中國新演剧有长足的进步,受到斯坦尼的教导为多,诚为不容否定的事实。”我国较早介绍斯氏表、导演理论的主要有:1937年郑君里从美译本转译了斯氏《演员自我修养》的前两本,发表在上海《大公报》上。1938年夏,金韵之在汉口印行的《戏剧新闻》上介绍了斯坦尼的情况。1941年她又写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训练方法》一文,发表在当时国立戏剧学校编印的《表演艺术论文集》中。1943年在重庆出版了郑君里、宋泯合译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全书。无疑,这一期间,斯氏理论对我国的话剧表演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了我国话剧艺术的发展,使我国在抗战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话剧作品。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尽管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和话剧作品,引进了斯氏的表导演理论,但毕竟对斯氏体系介绍的不够齐全,介绍者和戏剧家们对斯氏体系的阐释也远非一致,甚至还出现了对斯氏理论是接受之还是拒绝之的论战。这就使斯氏表导演理论中对演员系统地培养训练方法,与中国戏曲口传心授的传统培养演员方法,处在交汇的十字路口上。加之在抗战时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演员进行系统正规的表演训练确实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可以说,系统地对演员进行“小品练习”和“表演小品”课的训练也是难以进行的,即使对演员进行了这方面的表导演训练,也实属风毛麟角,是极其有限的。

猜你喜欢
表演小品话剧
话剧《坦先生》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话剧《二月》海报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