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阜阳剪纸是安徽阜阳地区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地处南北分界线的阜阳具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造就了阜阳剪纸既有南方剪纸艺术的秀灵优美,又有北方剪纸艺术的粗犷质朴。
关键词:阜阳剪纸;艺术特征;节日习俗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9) 30-0113-02
一、阜阳剪纸的發展历程
阜阳剪纸艺术可溯源至南北朝时期,在颂扬女将军花木兰时(今阜阳人)就有民谣“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其中“花黄”即是剪纸。唐朝时期,阜阳地区曾出现过远近闻名的“绢”,流行以剪绢花替代剪纸,故这一时期在阜阳当地剪纸与剪绢又是同源的。明清时期,随着商业贸易的展开,出现了一批以剪纸为生的手艺人,他们的剪纸作品主要被运用为人们日常居家穿戴所用鞋花、枕花,绣花等,也为当地居民生活提供了庆祝节日所选用的装饰花样,至今这些样本还有存留。2006年,阜阳剪纸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阜阳市颍州区获得“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的称号。自此,阜阳剪纸艺术不断更新发展,呈现出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
二、阜阳剪纸的艺术特色
阜阳地区位于淮河平原南部,地处南北交通贯线要道,故商业发端时期较早。在早期商品交换过程中,南北方文化在此地交流、碰撞,奠定了阜阳地域文化的多元性、融合性特征,同时拥有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与楚文化的深厚底蕴,使阜阳剪纸自产生以来就成为当地大众生活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之一。
(一)题材与种类的特征
阜阳剪纸文化表现了当地劳动人民质朴、单纯的民风,凝炼了阜阳历史文化的精髓。从古至今,阜阳剪纸大多出自民间手工艺人之手,其中尤以妇女和农民为主。剪纸种类既描绘农村劳作生活场面,也刻画虫鱼鸟兽,更多的是表现喜庆吉祥的内容。
1.劳作生活
阜阳剪纸的民间手艺人大多生活在农村,创作素材多来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如喂养家禽,耕种挑水等,增添了剪纸作品的乡土气息。《小康人家>表现的则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富裕的喜庆场面。男子骑在牛背吹笛,女子扛着锄头紧跟,凤凰盘旋上空,小女儿举着镰刀,一起下地的鸡和狗伴随人物前后。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刻画的生动具体,表达出创作人对今天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2.虫鱼鸟兽
阜阳人民对老子怀以敬畏之心,“天人合一”观念根深蒂固,并把其视以理想美的最高境界。当地人直接接触到这一大自然的风貌,这为纸艺人提供了创作灵感。《生命之树》就取材于常见的花、果、树,及鸟兽为主要刻画对象,画面结构饱满严谨,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体现出古朴自然的环境面貌,深受当地人民欣喜。
3.喜庆吉祥
喜庆吉祥这一种类是阜阳剪纸中运用最多的题材之一。剪纸艺术品往往越是反映吉祥美满,剪纸画面就越表现的鲜明生动。其中,表现吉祥的题材有“年年有余”、“五福捧寿”等;喜庆题材的有“麒麟送子”、“连生贵子”等。这类剪纸通常运用了借物寄意的艺术手法。《五福捧寿》剪纸中,以六只蝙蝠环绕成圆,取“蝠”通“福”的谐音,寄希幸福。《连生贵子》剪纸,以两个小孩为画面中心,莲花伴随其中,取“莲”通“连”的谐音,寄希繁衍多子。
(二)造型特征
在我国北方陕西一带地区剪纸风格多以质朴粗犷为主,在局部刻画上较少精工细琢,以豪放简洁造型风格著称,较完整的保存了华夏文明元素。我国南方江浙一带地区剪纸则以精巧秀美著称,突出了南方自然风貌的灵气,蕴含着文人书画逸气。
阜阳剪纸则兼备南北方艺术特点,在剪纸作品《牧童短笛》中,刻画出一个牧童骑坐在牛背上吟笛的场景,画面中牧童和牛的体貌轮廓均用粗犷的线条来刻画转折处,并未做过多细节;但在牧童的着装和头发上采用了南方剪纸技法进行深入细化,形成细密精致的线条,既突出人物结构面貌特征,又不失剪纸的装饰性。
(三)融入中国画元素特征
自古以来,受“老”、“庄”、“道”家的影响,阜阳人民对绘画的理解偏重于意境的表现上,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境界。现当代阜阳剪纸艺人在传承民俗剪纸造型时则运用了这一绘画表现方法,在构图上借鉴透视法,造型方面主要抓住物体的简易结构特征。在《乐天》这幅剪纸中,融入了中国画笔墨的元素,对画面正中心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处理,以飘逸灵动的神韵进行重点塑造,充满了气韵生动的绘画意境。此外,在该作品底部以大茎叶铺展开来,对女性曼妙的舞姿和纤细手指进行主要刻画,在这一动态强烈的对比下,给人以画面人物正在舞动的错觉。衣纹飘带随风舞动,给人以音乐上的律动美。整体画面像是处于舞台正中央的舞蹈表演者,散发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三、阜阳剪纸与传统民俗
阜阳剪纸艺术的兴起、发展与繁荣虽离不开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更多依赖于当地各种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剪纸艺术表现内容上大致可划分为节日风俗、人生祭典、祈福活动三大类。
(一)节日风俗
阜阳人民以汉族为主,所以在当地并无特殊节日。但在庆祝一年中的喜庆节日时,能展现出当地特有庆祝形式。
1.春节
春节作为新年第一个节日具有重要的意义,故阜阳人在迎接春节的到来方式上是相当重视的。在春节的前一天,当地人俗称的“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家家户户都会把备好的春联、剪纸、窗花帖在门窗上。门笺的剪纸形式丰富多样,寓意也各有不同。以铜钱为剪纸中心的图案,寓意来年财源滚滚;以门神为剪纸中心的图案,寓意护佑一家人平安健康。窗花的剪纸式样一般选取虫鱼鸟兽的造型,寓意年年有余、六畜兴旺等吉祥寓意,呈现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2.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即中秋节,在当地则俗称“火把节”,是为纪念元朝时期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而更名。元朝时期在颍州地区(阜阳元朝曾用名)为治理黄河水患,朝廷不断加重农民服役,不分昼夜的劳动与沉重的徭役最终导致起义军的爆发。他们用火苗作为信号及时传递给对方信息,因此至今每到中秋节当天傍晚,成群结队的青少年便开始模仿起当年红巾军起义,用麦秸,芦苇干扎制三四尺长度的把子,裹上麦糠,干稻草等,到固定场地燃烧,以画圈的轨迹摇来摇去,模仿传送信号。方言称之为“撂火把”,这一风俗至今有近700年的历史了,因此这一习俗也成为了阜阳剪纸艺术的独有题材。
(二)人生典礼
出生、婚嫁、祝寿、丧葬四个环节是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部分。阜阳剪纸同时也担当着举足轻重的礼仪文化作用。
1.出生
在以農耕文化为社会核心的阜阳地区,“重男轻女”思想的生活观念深深根植于当地居民心中。在当地,生了男孩被祝贺为“大喜”,生的若是女孩就被说成“绣花的”。现常见的这一剪纸如《麒麟送子》,如若新婚的夫妇两三年未得子,或者接连都是女孩,则会有针对性一整套的求子文化礼仪,只为求得来年家中添宝,这一仪式的剪纸艺术形式表现了人们单纯质朴的生育愿望。
2.婚嫁
婚嫁处于人一生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是每个人心中洗去童心幼稚,逐渐承担义务的开始。当地举行民间婚礼庆典的一系列过程及文化民俗事项均有赖于剪纸艺术。结婚时房前房后,屋内的柱子,家具上都会贴上大大的红双喜字,屋里堆满了娘家人的陪嫁礼品,悬灯结彩,布置的红红火火,喜气洋洋。在新娘当天的喜服上,多可见一些绣品花式,这些花式的母本均出自剪纸。
3.祝寿
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传统优良美德。在当地,年满六十的老人就可用“寿”称之。在举行祝寿庆典上较为隆重,家中摆设寿堂,中堂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字样对联,再选取专用来庆寿的剪纸,如“百寿图”、“延年松鹤”等剪纸式样,把剪纸衬以对联两侧,中堂下面摆放的是木质长条茶几,在茶几上摆设各类供品,寿者坐于堂屋正中,晚辈和亲友等依次参礼,赠送庆寿的礼品以蜡烛、仙桃、寿面等较常见。
4.丧葬
丧葬是人生礼仪的重大事件。对于已故人的祭典,通常用纸扎制成各类式样的人物或物品,再在葬礼上与已故者一同埋葬或烧掉。在寿衣、寿鞋等的绣品上均以剪纸式样的母本,《金水桥》的剪纸图案是送老鞋花的母本。死者出灵而制的“幡”是用白色剪纸所制作而成,并且亲友吊唁时送的火纸、纸屋、纸马等物品都离不开剪纸艺术的技法。
(三)祈福活动
旧社会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封建保守,对自然科学的认知水平能力较为低下,认为家中经常患病的儿童一定是是染上了什么不健康的东西。在当地流行一种可招魂送病的剪纸式样,人们称之“五道娃娃”,据载这一叫法是由谐音“巫道娃娃”转换而来。《五道娃娃》剪纸引入巫术元素,剪纸画面刻画的是五个圆头扎发的男性小孩,手拉手并列成一排。这五个娃娃的位置分别指示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象征着把病魔全方位散去,从而庇佑儿童的身心健康。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安徽阜阳剪纸的研究,深入解析了阜阳剪纸的艺术特色与当地传统民俗对剪纸的影响。阜阳剪纸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阜阳剪纸的艺术特色从题材与种类特征、造型特征与融入中国画元素特征三方面进行赏析,体现了阜阳剪纸艺术的独特之处。阜阳剪纸与传统民俗从节日与风俗、人生典礼与祈福活动三方面阐述其思想内涵,表现出当地劳动人民质朴单纯的民风。
参考文献:
[1]阜阳地区文化局.阜阳剪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
[2]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
[3]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4]陈竟,中国民俗剪纸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刘继成.中国当代剪纸家[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胡小倩(1996-),女,安徽省阜阳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