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首因效应”审视化学课堂的规范性

2019-01-07 01:36纪卫峰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首因效应化学课堂规范性

纪卫峰

[摘   要]从“首因效应”的角度,聚焦教学的第一次示范、学生的第一次犯错及第一次实践,探索化学课堂的规范性,旨在寻求师生共同努力下的高效化学课堂。

[关键词]首因效应;化学课堂;规范性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35-0061-02

“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钦斯(A.S.Lochins) 提出的,也称“第一印象”,具有先入为主的效应。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第一次给学生展示概念、原理、实验操作、解题规范等也具有“首因效应”,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吸收、掌握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首因效应”的角度,探析化学课堂的规范性,旨在寻求师生共同努力下的高效化学课堂。

一、第一次示范,规范中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领路人,也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往往来源于对老师的模仿,教师如何书写化学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学生会仿照书写;教师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学生会照搬照做;教师在解题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也会被学生融进自己的思维方式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语言上,运用专业的化学用语,在行动上,实验操作要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模仿中有一个良好的标杆,接受正确的、正面的“首因效应”的影响。

如在教学“焰色反应”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先让学生明确概念,让学生明白大多数金属及其化合物具有焰色反应,以避免受实验中所使用的“氯化钠”“硫酸铜”的影响,让学生误认为它们代表的是所有金属盐的性质。然后,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厘清其中的流程顺序(烧→蘸→烧→蘸→烧)。在精简的流程提示下,学生明白第一个烧是为了确保铂丝干净无干扰;第二个烧是蘸有试样后进行焰色反应;第三个烧是检验铂丝是否被盐酸清洗干净。这样的教学,为学生带来了正面的“首因效应”。专业的化学术语讲解、精简的流程提示、规范的实验操作,使课堂具有目的性、直观性、科学性和示范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学生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二、第一次犯错,规范中端正态度

1.纠正书写,规范化学符号

化学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都是国际统一的化学文字,在书写上具有严格的要求。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进行了规范、端正的书写,但仍有些学生满不在乎,以为化学式像英语单词一样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此,教师一定要在学生第一次犯错时就加以纠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书写习惯。

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不规范书写进行汇总,组织开展“化学用语书写是否要规范”的主题来讨论会,让学生直观感受不规范带来的误解,进而认同书写的规范性并认真执行。

书写错误展示:(1)元素符号大小写不注意区分,如CO写成Co;(2)书写连笔、不工整,如Cu写得像Ca;(3)方程式书写不配平;(4)方程式书写不加反应条件。

面对诸多的错误展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书写不规范的原因。通过总结反思发现,有的学生贪快,于是出现了连笔的情况;有的学生觉得无所谓,只要能看懂就可以,所以书写不工整;有的学生受一些不良“示范”的影响;有的学生是学习态度上出现了问题(这是主要原因)。这些问题在第一次出现时就及时解决,无疑会事半功倍。

2.纠正表达,规范化学语言

交流讨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化学概念、原理和理论必须要使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虽然教师常常反复强调、纠正,但是总有些学生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在表达过程中“偷工减料”,他们认为只要能够听得懂就可以了。对此,教师要从第一次错误表达入手,严格要求学生使用化学语言来准确表达化学现象、原理和实验操作,以提高学生化学语言的规范性。

例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第一次不当表达,并针对其进行讨论辨析,让学生知道表达不当容易产生歧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出现的错误。

表达不当展示:(1)“1 mol水是18克”应该是“1 mol水的质量是18克”;(2)“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应该为“二氧化碳一般不支持燃烧”;(3)“NaCl的量是多少摩尔”应该为“NaCl的物质的量为多少摩尔”;(4)“溶液中冒泡泡”应该为“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这些错误,学生一般不会太注意,觉得表达的意思没有错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在第(2)点中,如果去掉“一般”,概念的表达就不严谨了,因为金属镁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故需要用“一般”来说明有例外。对第一次不当表达的纠正,让学生看到了错误中的自己,在今后的表达中就会有意识地向规范化表达靠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化学语言表达能力。

3.纠正思维,规范解题过程

化学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物质性质的记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逻辑关系,规范的解题过程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很注重其中的逻辑推理,但对规范书写解题过程却满不在乎,总认为只要计算出正确答案就可以了。其实不然,平时的练习以及高考,更多的是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考查,查看学生是否有一个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为此,教师一定要在学生第一次解题时,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以便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完善。

例如,在化学课本上有这样一道题:配制500 mL    0.1 mol/L的NaOH溶液,需要NaOH的質量是多少克?

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都知道利用“n=cV、m=nM”这两个公式进行求解,正确的写法是NaOH的物质的量、NaOH的摩尔质量、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用n(NaOH)、M(NaOH)、c(NaOH)表示,有的学生却只用n、M、c来表示。这样表示,容易使学生逐渐忘记每个字母所表示的具体化学意义,仅是套用公式而忽略了其中的逻辑关系,这对学生今后分析综合问题是非常不利的。可见,第一次解题过程的纠正,纠正的不仅仅是书写的规范问题,更是思维的规范问题。

三、第一次实践,规范中养成习惯

一切学习源于模仿,特别是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他们知觉的敏锐性和精确性有所提高,且思维灵活、模仿能力强。实验是学生进行化学实践的有效途径,规范的实验操作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实验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还决定了实验是否能够成功表达其中的化学意义,更确保了学生的安全,保证了化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验实践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严格遵守实验规则,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为今后的化学研究奠定基础。

例如,在实验操作之前,教师可以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制订实验操作规则。如:(1)进入实验室要保持安静,不乱动仪器、药品;(2)注意查看实验室粘贴的各种标志提示,保护好自身安全;(3)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熟记每个环节的操作规范;(4)养成边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的良好习惯;(5)实验结束后,洗涤仪器、清理实验台,合格后方可离开。

规则是学生制订的,执行起来自然会更主动一些。第一次实践中的规范养成,让学生明白了自己该怎么做,了解了如何规范操作,为学生进入实验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促进了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总之,“第一次”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蔓延生长。化学课堂要珍惜这些“第一次”,为此师生双方都要做到:语言运用要精练到位,解题步骤要清晰标准,实验操作要规范细致。只有这样,化学课堂才能积极发挥正面的“首因效应”,克服和消除负面的“首因效应”,帮助学生在书写、表达、解题、实践中牢固掌握化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培养学科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军.以催化剂为例探析首因效应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及教学对策[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21):10-12.

[2]  周婉莹,胡志刚.巧借“首因效应”展现化学魅力:浅谈如何上好高中化学第一课[J].中学化学,2017(9):1-3.

(责任编辑 罗   艷)

猜你喜欢
首因效应化学课堂规范性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自然资源部第三批已废止或者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作为非规范性学科的法教义学
我国知识产权判例的规范性探讨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简论新闻采访中的“首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