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的血小板参数变化及病因分析

2019-01-07 09:53邓林华史光霞刘丽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病因

邓林华 史光霞 刘丽

【摘 要】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症(TP)的病因构成及相应参数的变化。方法 收集我院2017年TP 患者的资料,另随机收集50例正常患者的资料为对照,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各种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病因构成:血液系统疾病占165例,非血液系统疾病364例,诊断不明22例,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8例;不同病因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呈现不同特征的改变,在治疗前后也有不同的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复杂,应结合血小板的实验室参数的变化、病因、病情进展做出临床诊断及治疗依据。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病因;血小板参数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1-03--01

血小板减少症 (TP) 是临床常见疾病,但其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准,导致难以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因此对146例血小板减少患者资料进行了病因分析及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前后的变化统计比较,探讨两者间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更可靠的诊断治疗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病历资料 收集我院2017年的所有TP患者,该诊断标准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3版),根据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常见毒性分级标准分为:Ⅰ、Ⅱ、Ⅲ、Ⅳ度,共收集569例样本,男278例,女290例,收集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入院时与出院时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另随机收集50例正常者的资料为对照组。

仪器与试剂 所有样本的全血标本均采用迈瑞BC5800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使用试剂为迈瑞公司该仪器的配套试剂。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以 x ± s 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Md( Min ~ Max) 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 t 检验,两个以上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与组之间两两比较采用经过正态转换后的 LSD 检验。率或构成比比较采用 χ 2 检验。采用 Spearman 秩和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

2 结果

2.1 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构成

血液系统疾病占165例,非血液系统疾病364例,诊断不明22例,假性血小板减少症18例;各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年龄及性别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血小板减少程度与疾病关系

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程度主要以Ⅰ、Ⅱ度为主,其中肝脏疾病以Ⅱ为主,妊娠、药物以Ⅰ为主,实体肿瘤、循环系统疾病Ⅰ、Ⅱ度均可见。血液系统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程度依次是:Ⅰ度6例、Ⅱ度6例、Ⅲ度39例、Ⅳ度111例。统计分析两类疾病导致PLT减少程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各类疾病血小板参数情况

各类疾病的PLT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血液系统与非血液系统的PLT有统计差异(P < 0.05);非血液系统疾病与对照组的MPV有差异 (P < 0.05),ITP的MPV高于对照组(P <0.05),AA 、AL组的MPV 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血液系统疾病的PCT低于其它两组(P < 0.05), 见表3。

2.4 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后各参数的变化

血液系统疾病的PLT、 PC 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 0.05),ITP的MPV较治疗前降低 (P <0.05),AA、AL的MPV比治疗前升高 (P <0.05),见表4。

3 讨论

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复杂,其可分为血液系统疾病与非血液系统疾病两大类病因。本次实验发现以非血液系统疾病为主,且数据表明血小板的参数在治疗前可作为区分血液系统疾病与非血液系统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参数。血液性疾病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机制各不相同[1],因此PCT、MPV、PCT等各类参数在治疗后存在不同的变化。AL病、AA治疗性缓解后,骨髓功能先恢复,因此MPV 较PLT先上升,ITP 患者的MPV较PLT先恢复正常,这提示 MPV 是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

综上所述,动态监测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可作為病因的鉴别、病情的判断与转归的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张之南, 杨天楹, 郝玉书.血液病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3:1646-1658.

猜你喜欢
病因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的病因及防控对策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16例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诊治体会
小儿急诊惊厥病因及其治疗效果
小儿病毒性肠炎的病因与治疗进展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
寻找发热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