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青,盖瑛,刘笃芳
(1.山东省烟台市市直机关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0;2.莱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山东 莱阳 265202;3.莱阳市中医医院,山东 莱阳 2652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活性的内膜细胞在子宫内膜外形成的一种常见妇科病,正常情况下内膜细胞生长在子宫内膜,但因子宫腔通过输卵管与盆腔相通,导致内膜细胞可通过输卵管而进入盆腔异位生长,临床上主要有进行性痛经、腰腹痛、月经失调、痛经等[1-2]。该病发病机制复杂,尚未被完全阐释,以子宫内膜种植说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该病主要发生于育龄期妇女,青春期不发病,绝经后病灶可萎缩。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减轻疼痛与延缓复发为目的[3]。手术虽有一定效果,但病灶不易清除完全,且手术对机体造成创伤较大,术后复发率高等原因使得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上较少应用[4]。目前常用的仍是药物治疗,其中以米非司酮与孕三烯使用频率较高,但对于这两种药物对患者性激素与血流动力学影响方面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开展相关研究旨在为上述药物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8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和治疗指南》[5]的相关诊断;②月经规律且有显著的月经期和/或非月经期盆腔痛;③年龄22~40岁;④治疗前3个月未服用过激素类药物。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妇产科疾病的患者;②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③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④免疫功能异常的患者;⑤恶性肿瘤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发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年龄25~39岁,平均(32.18±6.27)岁;平均BMI指数(24.03±2.49)kg/m2;腰椎骨密度(0.98±0.08)g/m3;子宫内膜R-AFS分期Ⅰ期10例,Ⅱ期9例;Ⅲ期12例;Ⅳ期12例。观察组年龄24~38岁,平均(30.96±5.84)岁;平均BMI指数(23.86±2.33)kg/m2;腰椎骨密度(0.99±0.11)g/m3;子宫内膜R-AFS分期Ⅰ期9例,Ⅱ期10例;Ⅲ期13例;Ⅳ期11例。两组患者年龄、BMI指数、骨密度水平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孕三烯酮胶囊(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020,规格:2.5 mg/粒)每次1片,月经首日第1次服药,3天后第2次服药,以后每周以相同的时间服药。观察组则给予米非司酮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648,规格:10 mg/片)月经首日开始服药,每次1片,每天1次。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24周。
1.3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性激素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①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体体征、妇科检查阳性体征消失,盆腔包块基本消失;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1/2以上;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②性激素:在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8 ml,采用为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5811型号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孕酮(P)、雌二醇(E2)水平进行监测。③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由飞利浦公司生产的EPIQ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两侧子宫动脉最大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观察组有效率为97.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2%(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对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FSH、P及E2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患者LH水平治疗后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性激素水平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sex hormone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两侧子宫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明显,两侧子宫动脉搏动指数与阻力指数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见表3。
子宫内膜异位是因子宫内膜在子宫腔外生长而引起的妇科疾病,常引起患者不孕不育,子宫内膜引起不孕不育可能与卵巢功能异常、腹腔内微循环改变、盆腔结构改变及免疫功能异常有关[6]。孕三烯酮及米非司酮为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药物,孕三烯酮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与异位子宫内膜受体,具有较强的抗雌激素及抗孕激素作用,可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还有一定抑制卵巢分泌的作用,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而使异位内膜萎缩[7]。米非司酮为新型的抗孕激素药物,其本身无孕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及抗雌激素的活性,但能与孕酮受体及糖皮质激素受体相结合,通过与孕酮竞争受体,使孕酮为此蜕膜发育的过程受到抑制,同时还可抑制卵巢功能使内膜逐渐萎缩而达到治疗的作用。
表3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hemodynamic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7.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2%(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提示米非司酮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更佳。同时本研究发现治疗后两组患者FSH、P及E2水平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两组患者LH水平治疗后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P<0.05),研究显示米非司酮与子宫孕酮受体的亲和力强于孕三烯酮,对抑制卵巢周期性排卵的作用强,可作用于丘脑-垂体-卵巢轴,对PSH、FSH等性激素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下调异位内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卵巢功能[8]。具有明显的阻止卵泡发育作用,使发生异位的子宫内膜退化,促进其凋亡。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容易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的变慢,异位内膜的刺激使患者血液黏稠度升高而降低了血液流速。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两侧子宫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明显,两侧子宫动脉搏动指数与阻力指数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提示使用米非司酮对于患者子宫血流动力学改善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