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欲晓
常见的量有长度、面积、体积、容积、角度、质量,这些量认识的过程相似,数学结构也相同。从度量的行为上看,都是将一个待测量和一个标准量进行比较,“标准”就是我们常说的度量单位,“标准的个数”就是度量的结果。度量的核心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度量单位;二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量的大小。这些“量”中,“长度”是容易感知和学习的,它是一维空间的延展,因此,长度教学的关键是建立“一个长度单位的观念”,并“数”出度量单位的个数。而“认识厘米”又是“长度”概念的开始,所以教学重点也应把它作为“单位”的本质凸显出来。
如何凸显“单位”的本质呢?“厘米”作为计量单位,本身是一种规定,因此教学不会探讨“什么叫做厘米?为什么1厘米要这么长?”而是要探讨“为什么学习厘米?厘米是怎么产生的?”从而体验“度量一个对象时需要一个单位,而单位经历了从非标准单位到国际标准单位的发展历程”。
如何看待“尺子”呢?从本质上说,“尺”(学生用尺)是长度计量单位1厘米的集合,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本质是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计量单位”,即与“单位个数”的对应与重合。
学生对物体长短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如“我比小明高半个头,他比我矮一些”等经验层面上的“定性”描述。虽然学生知道厘米、米等词语是描述一些事物的长度,但对长度单位的表象依然是模糊的。因此,计量单位的起始课要让学生经历单位产生的过程、单位的累加过程,形成单位的观念并以此为标准学会估计,发展出“定量刻画”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验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为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打下基石。
3.初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能准确的借助尺子读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1.第一次比长短。
②号铅笔比①号铅笔长( )。
预设学生根据经验会生成:一些、一段、一个铅笔头那么长、5厘米、一个格子等。
师:你喜欢哪种说法?为什么?
小结:有了格子更加轻松说清楚长短,数格子是比较长短的好方法。
2.第二次比长短。
( )号铅笔比( )号铅笔长( )个格子。
师:①号铅笔和②号铅笔都是四个格子,它们一样长吗?
师:③号铅笔七个格子,①号铅笔四个格子,③号铅笔更长吗?
3.第三次比长短。
①号铅笔有( )个格子那么长,②号铅笔有( )个格子那么长,①号铅笔比②号铅笔长( )个格子。
小结:看来,有了格子我们不用挪动铅笔,就能比较长短了。统一格子的长短,比较铅笔长短时交流起来更加方便了。
【教学解读:通过三次比长短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要度量任何一个量都要有单位,单位经历了从非标准到标准的发展历程。第一次比长短体会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的过渡,体会“比较物”的意义,“比较物”可以是“一个笔头、一个格子等”,唤醒单位雏形的经验。第二次比较长短刻画长度可以用“数+标准物”的方式描述物体长短,也进一步产生“标准物”长度不统一带来交流的不方便。第三次比较长短让学生体会用“数+标准物”的方式既可以刻画物体的长度,又可以比较物体的长度。】
1.认识1厘米。
师:为了交流方便,科学家也统一了格子的长度,确定了几个测量长度的标准,厘米这就是其中的一个标准。(板书: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根小棒的长度就是1厘米。(教师拿出一厘米的小棒)
2.比划1厘米。
(1)教师演示。
第一步: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小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
第二步:拿掉小棒,把1厘米的长度“拍个照”存到脑海中。
第三步:把记在脑海中的1厘米再比划出来。
第四步:用小棒验证一下我们比划的是否正确。
(2)学生动手操作。
3.寻找1厘米。
(1)寻找:在周围找1厘米,并指出从哪儿到哪儿,同桌拿1厘米小棒进行验证。
预设学生根据经验会生成:小纽扣直径,门牙的宽度,手指指甲盖的宽度……
(2)比较:看来不同物体上都能找到1厘米,你们找的1厘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小结:不管1厘米在哪里,所有的1厘米长度都是相等的。
4.估计1厘米。
游戏活动——估1厘米厚度的纸。
规则:一摞纸中请取出一厘米高度的纸。
活动:取出纸后,先让学生用手指比一比,再用1厘米小棒比较高度。
要求:再取1厘米厚度的纸,取出后和标准的两厘米厚度的纸比较。
【教学解读:正确建构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认识厘米”的重点和难点,要建构1厘米长度观念首先需要建立1厘米的表象。四个层次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验证等活动,完成了从感知形象到形成表象的过程。】
1.几个1厘米。
(1)引导:这一摞纸叠放在一起,估计一下有几个1厘米呢?
(2)素材:将一摞纸的高度画在纸上,形成一条线段,每位学生的作业纸上有一条同长度的线段。
师:怎样才能知道到底有几个1厘米呢?拿出1厘米的小棒比一比。
(3)反馈学生作品后小结:用小棒比一个厘米就用笔做一个记号,再画一个1厘米再做一个记号,这条线段有四个1厘米就是4厘米。
2.认识尺子。
(1)尺子雏形。
把4厘米测量的过程通过课件演示,逐渐变成尺子的雏形。
引导:1厘米1厘米的叠放下去,你看,它像什么?(尺子)
(2)完善尺子。
师:拿出你自己的尺子,比一比、看一看,还少些什么?
任务:找出刻度线、0起点、cm后说出它们的作用,并找出每个1厘米。
(3)用尺子量。
①辨析量法。
用尺子测量练习纸上小刀的长度时,不同学生测量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
师:请你看看,谁是对的?
②课件播放正确的用尺子测量的方法。
③巩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
学生说出回形针的长度后,再出示各种笔的图,请学生说出不同的笔的长度。
【教学解读:大部分二年级学生都知道尺子,但是对于“为什么用尺子量”没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本环节带领学生追根溯源测量工具“尺”的生成,让学生体会尺子是1厘米1厘米拼接起来产生更长的线段,体会连续的量的本质。其中,首尾拼接的过程感知度量的叠合性质。】
师:你的一拃、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00厘米多多少厘米?一脚(穿上鞋后)大约长多少厘米?先量一量,再填表。
师:一拃、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