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科 王 丹 刘 晶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23)
研究表明,父母亲的养育方式对子女成长以及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1]。本研究通过比较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青少年父母的养育方式,了解精神分裂症和父母亲养育方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1.1 一般资料:以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青少年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7~18岁,平均(14.8±4.6)岁;病程0.5~5年,平均(1.6±0.4)年。同时选取某学校正常青少年82例为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44例;年龄7~18岁,平均(13.8±3.7)岁。
1.2 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入组标准:①符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患者与父母共同生活;③年龄为7~18岁。对照组入组选标准:①无任何精神障碍的病史;②与父母共同生活;③年龄为7~18岁。
1.3 研究方法:①测试方法 采用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进行评测[4]。②测试指标其中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58个条目6个因子以及母亲教养方式的57个条目5个因子。并对两组青少年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青少年在性别、年龄、父亲职业、文化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在母亲职业、文化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EMBU各因子分的比较:研究组母亲干涉保护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因子、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因子分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各因子分比较(±s)
父亲拒绝否认研究组 38.56±7.12 44.79±8.64 21.47±8.23 10.89±3.62对照组 31.12±6.63 48.98±6.63 18.07±6.41 9.01±2.67 t 3.284 3.572 2.891 2.378 P<0.05 <0.05 <0.05 <0.05组别 母亲干涉保护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
研究表明,不良的人格基础是精神分裂症重要的罹患因素,当个体长期处于不良的家庭生活环境中,很容易形成难以适应社会的不良人格特征[1,2,5]。本研究表明,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患者的父母更易于采用拒绝、过度保护和偏爱等不良的养育方式。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父亲更易于采用过分拒绝、否认、高惩罚严厉、低情感温暖等教养方式,母亲更易于采用过分干涉保护等教养方式,与国内其他研究结果相似[6]。已有心理学理论表明,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够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无条件的关爱,足够的支持和鼓励,就会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份安全感和信任感对个体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1,2]。
本研究还发现,父母对孩子进行过分干涉、过度保护、过分溺爱,这样的养育方式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王极盛[7]对北京市90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只有30%的家长属于温暖理解型,其余大部分的家长都存在要么过于溺爱、过分保护要么是过度干涉或过于严厉等不良的养育方式。
本研究显示,父母亲不当的养育方式如过分干涉、过分保护、过分溺爱,会增加子女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除了养育方式外,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陡增,青少年社会心理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公众对心理卫生知识的匮乏也是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因素[4]。既往的研究表明[2],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父母亲要学会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作出积极的回应,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使其健康快乐成长。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 性别(例) 母亲职业(例) 母亲文化程度(例)(男/女)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干部 其他 大学/大专 中专/高中 初中 小学研究组 41/41 28 26 12 10 6 13 28 26 15对照组 40/42 41 4 12 22 3 19 42 18 3 χ2 0.079 24.228 11.753 P 0.643 0.000 0.005
总之,父母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促进孩子个性的完善,值得每个父母认真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