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军
(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医医院,辽宁 大连 11620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若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极易导致心脏、眼、肾等器官出现慢性损害与功能障碍,从而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如何加强护理干预,降低其危害成为护理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中通过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86例我院接收的糖尿病患者,入院时间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患者均符合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入选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3)。观察组中,女20例,男23例,病程1~12年,平均(6.8±0.3)年,年龄39~76岁,平均(52.6±3.5)岁,对照组中,女19例,男24例,病程1~13年,平均(7.1±0.5)年,年龄40~77岁,平均(52.9±3.1)岁。在年龄、性别等资料上,两组糖尿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基本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将人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观察组:①针对性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文化水平等实施健康教育。如对高危患者教会其足部检查等方法,早期发现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并尽早诊治,对低危患者应加强预防。向其讲解糖尿病相关知识与防控措施,使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讲解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在宣教中要注意沟通技巧,保持足够的耐心,言语应轻柔,取得患者信任;②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应遵医嘱饮食,精粮宜少食或禁食,饮食以粗粮为主。每日能量摄入根据患者体力劳动水平进行调整,多摄入低糖、维生素丰富食物,对于脂类、蛋白食物可适当摄入,少食多餐,饮食方案可根据患者个人喜爱与患者一起制定。③运动护理:向患者强调适当运动的重要性,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耐受情况、病情等,选择适合患者的运动方式,患者运动强度以脉率为参考标准,逐步增加运动强度。其中血糖≥16.7 mmolL或有严重慢性疾病或急性感染者不宜运动。运动时宜穿着宽松、舒适,每日运动宜在三餐后1 h进行,以防空腹运动引起低血糖,且运动时随身携带少量甜食补充血糖,每日运动量与运动时间基本一致,运动时患者出现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④用药护理:患者血糖在饮食控制后仍未降至正常,需遵医嘱予以药物治疗,护士在用药前,做好用药指导工作,向其介绍药物服用时间、疗效、剂量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⑤基础护理:指导患者注意足部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等。
1.3 观察指标:护理效果评价[1]:优:患者尿糖、血糖均正常,且病情稳定,患者主动坚持运动,饮食控制良好;良:患者尿糖、血糖稍降低,但未恢复正常,饮食、运动在家属与护理人员监督下能按要求完成;差:饮食、运动不能按要求完成,尿糖、血糖无明显改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评价等级:不满意、十分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以卡方检验。
2.1 护理效果对比:观察组护理优良率为93.0%(40/43),3例护理效果差,对照组护理优良率为74.4%(32/43),11例护理效果差,在护理效果上,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
2.2 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不满意4例,十分满意22例,基本满意17例,满意度为90.7%(39/43),对照组中,不满意13例,十分满意16例,基本满意14例,满意度为69.8%(30/43)。在护理满意上,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
糖尿病在临床上是多发病、常见病,其是一种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极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一旦发生并发症,通过药物治疗难以逆转,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终生服药,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易引发不良情绪,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治疗效果往往较差,导致病情加重,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因此,加强护理干预尤为必要。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对患者的服务更注重人性化、个体化,在护理过程中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从患者的实际需要出发,随时为患者优质、高效服务,以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治疗依从性,最终实现控制疾病的目的。研究表明[2],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预防不良预后。本研究中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针对患者文化背景、存在的危险因素等特点,对患者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的预防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其遵医嘱治疗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其自觉主动的加强运动,建立正确的饮食规律,从而延缓糖尿病进展,同时,人性化护理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做到“五到位”,即了解患者身心状况、病情到位,护理指导和关心患者到位,与患者沟通到位,自理困难和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到位,按护理程序工作到位,从而使护理质量提高,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率,且这种护理模式能使护士的职业素质不断提升,使其职业自豪感增强,这种自豪感激励着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尽可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本研究中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效果显著要优(P<0.05),可见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护理满意度,这与文献报道的结论一致[3-4]。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服务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