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莲
(辽宁省沈阳市儿童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毛细支气管炎为婴儿期较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见于6个月以内婴幼儿,冬季及初春多发,因小儿的管腔的黏性分泌物、水肿及肌痉挛而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并致肺气肿或肺不张[1]。由于婴幼儿的各系统的发育尚未完善,常于患病急性期并发心衰、肝、肾、肠道损害、中毒性脑病等重度并发症[2]。优质的护理对患儿的疾病康复及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护理中进行“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对症支持治疗及护理,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小儿呼吸科住院的患儿,共53例,其中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1~9个月,19例患儿为春季起病,其余为冬季发病;临床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咳嗽、喘息、喘憋,35例表现患儿为缺氧、烦躁不安;伴心衰患儿5例;腹泻6例,发热30例。
1.2 方法:
1.2.1 对症支持治疗 给予患儿抗感染、抗病毒、吸氧、平喘、镇静、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利尿、调节肠道菌群、强心扩血管等对症支持治疗。
1.2.2 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护理:给予患儿全面个性化的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a.整体护理:婴幼儿作为独立、完整的个体,除自身存在很多特点外,因其没有行为能力,其整个医疗过程都会受到来自父母等人的制约,因而,监护人的身心素质和知识层面对患儿疾病的转归也起一定的作用。因此,合理实施的整体护理可缩短疗程,甚至避免过度医疗的发生。①生命体征的监测 因小儿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喘息、缺氧等引起的不适,因此对于婴幼儿全身状态的观察及生命体征的监测显得非常重要。②预防并发症的监测 患儿出现其他系统并发症时,往往提示基础病情重、进展快[3]。因此,对于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护理,不能局限于对其原发病灶及继发病灶的观察,还应预测其可能累及的系统,如出入量的检测可预估患儿是否存在肾功改变;皮肤颜色,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的长短、皮肤有无花纹样改变等可预估患儿有无休克早期的体征,一旦发现,应及时干预,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③适度的喂养及护理 患儿缺乏自主能动性,喂养方式及患儿吸氧浓度及时间均有家长实施。毛细支气管炎引起的气道痉挛易发生喂奶后呛咳,正确的喂养方式可大幅度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因此,应指导家长竖起喂奶,少量多次,降低浓度喂养可缓解气道痉挛。依据缺氧程度选择不同的氧流量,既满足机体的需要,又避免氧中毒、气胸等井发症[4]。④健康宣教及情绪疏导 患儿完全依赖家属,因而家长要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医疗护理常识。另外,对家属情绪的疏导也极为重要。难治性毛细支气管炎疗程长,家属通常产生不配合及抱怨心理,对繁琐细致的护理工作易产生厌倦情绪而延误患儿的诊治,必要的安慰及疏导有利于减轻家长的心理负担,对疾病的转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b.局部护理:整体护理的出发点为重视患儿所有组织器官及精神状态,但原发病的去除对于疾病的预后及转归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4]。因此在强调整体护理的同时,局部护理也要受到重视。毛细支气管炎为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管理非常重要。气温相对较高、湿度相对较低时,可加重患儿喘息[5]。因此保持室内温、湿度在适宜范围,每日良好的通风和消毒,可改善患儿喘息程度。面罩或导管吸氧时需每日更换吸氧瓶内的液体,保持清洁,避免医源性感染。随时吸痰,本位排痰有助于恢复呼吸道通畅,缓解因缺氧引起的低氧症、酸中毒、中毒性脑病等并发症,可明显缩短患儿的病程及住院时间,提高治愈率。
参与研究的53例患儿均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日为9 d,与我院呼吸科既往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平均住院日13 d相比缩短了4 d,治愈率达100%。
护理工作是否得当也是影响疾病治愈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呼吸科收治的53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取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护理措施,使得患儿病情痊愈率进一步提高,住院时间缩短,节约了医疗资源及减轻了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整体护理与局部护理并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既注重整体护理,也突出局部护理,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护理方式具有合理及优越性,在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护理工作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