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肖肖
(鞍山市第二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0)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人口老龄化日益剧增,消化道疾病患发率逐年升高。近年来,医学界对消化道疾病的诊治方法做了大量研究,推动着消化道诊治技术的快速发展[1]。在现代消化道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内镜进行病情确诊。消化道内镜是一个十分传统的诊断工具,逐步应用到微创治疗中[2]。本研究,选取本院于选取本院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44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究内镜新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治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选取本院于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68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以随机抽选的方式分为对照组(n=220)、观察组(n=220)。对照组中有123例男性、97例女性;年龄在20~75岁,平均(38.46±4.52)岁;观察组中124例男性、96例女性;年龄在21~78岁,平均(38.56±5.16)岁。两组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内镜检查,将消化道早癌检出,并统计分析早癌检出率。对照组予以传统内镜检查,充分利用白光内镜检查出可疑病变,并进行病理活检。观察组予以新型内镜检查,利用放大镜及超声内镜,对可疑病变诊断过程中,将可疑病变放大观察,精确观察到消化道情况。两组均确诊为消化道早癌患者后,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外科创伤手术,新型内镜下手术。治疗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理结果、术后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临床诊断符合率及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量采用独立样本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诊断符合率对比:观察组中检出8例消化道早癌,检出率为3.64%;病理结果显示7例,其诊断符合率为87.50%。对照组中检出1例消化道早癌,检出率为0.45%;病理结果显示4例,其诊断符合率为25.00%。观察组的检出率(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25.0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65,P=0.000),P<0.05。
2.2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对比:观察组的手术时间(42.15±5.36)min明显少于对照组(88.96±15.78)min,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61,P=0.000);观察组的住院时间(5.48±2.13)d明显短于对照组(12.65±2.56)d,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34,P=0.000);观察组的医疗费用(1.45±0.35)万元明显少于对照组(2.89±0.68)万元,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27,P=0.000)。
消化道早癌是指浸润深度低于黏膜或存在于黏膜表层,其种类较多,包括结直肠早癌、胃癌早期、食管早癌、胃肠道肿瘤等疾病,严重危及了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全球有1200万左右的人为癌症患者,死亡人数大约700万,其中有60%以上的患者为消化道系统肿瘤患者,消化道早癌的患发率也在逐年升高[3]。因此消化道早癌患者应及时入院接受诊治,降低癌症病死率。在消化道早癌的诊治过程中,多予以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方法内镜检查、色素内镜检查以及超声内镜检查等。
消化道早癌的临床表现不突出,增加了早癌的诊断难度,容易出现漏诊、误诊的问题。为了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检出率,医学界进行了大量研究。新型内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消化道早癌的诊断中,其检出率较高,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是消化道疾病临床上重要的诊治技术,临床应用价值较高[4]。本研究中,对照组予以传统内镜检查,观察组予以新型内镜检查。观察组的检出率(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25.00%);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新型内镜技术的诊治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内镜检查。新型内镜技术较传统诊断技术更能帮助医师对患者进行有效治疗,既可以提高诊断率还能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在手术过程中,通过新型内镜技术的使用,可减轻患者术中痛苦,较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长及住院时间,加快了患者的恢复时间。综上所述,内镜新技术可广泛用于消化道早癌的临床诊治中,不仅可以提高检出率还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