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疗效分析

2019-01-07 18:36:28尹晓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3期
关键词:鼻中隔鼻息肉鼻窦

尹晓丽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恩良医院耳鼻喉科,辽宁 鞍山 114100)

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临床多表现为鼻塞流涕、嗅觉下降、频繁鼻出血等,其病程时间长,且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传统鼻窦开放手术不仅创伤大,而且不能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术后容易复发,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鼻内镜手术逐渐受到临床的关注。我科通过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手术治疗的56例慢性鼻炎合并鼻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成观察组和治疗组,每组28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49~72岁,平均年龄(58.4±9.5)岁;病程2~13年,平均(5.1±2.6)年。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46~71岁,平均年龄(59.3±8.9)岁;病程2~15年,平均(5.9±3.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差距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

1.2 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冠扫和鼻内镜检查,明确病变位置、程度及有无解剖变异。观察组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患者麻醉成功后,将鼻内镜送入鼻腔,观察鼻腔内结构及病变程度,在鼻中隔和黏膜交界处切开鼻中隔黏膜,小心分离鼻中隔两侧的软骨和软骨膜,充分暴露鼻中隔,将病变组织切除干净,切除钩突开放窦腔,吸除窦腔内的黏稠分泌物,切除窦腔内的息肉和囊肿样病变组织,同时根据情况纠正鼻腔内解剖变异,反复冲洗鼻腔后填塞膨胀止血海绵。对照组采用传统鼻窦开放手术,患者麻醉成功后,鼻中隔凸面切口,分离鼻中隔软骨和软骨膜,将扩张器置入鼻中隔位置,撑开鼻中隔软骨膜,切除鼻甲后半部分,开放窦腔,切除窦腔内息肉和囊肿样组织,清洗鼻腔后填塞碘伏和凡士林纱条。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2 结 果

观察组显效14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2.1%。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鼻腔粘连1例,继发性出血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1%;对照组组术后鼻腔粘连3例,继发性出血1例,切口感染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17.9%。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鼻内镜是鼻腔检查常用的光学设备,其亮度高,有良好的照明作用,同时能顺畅通过狭窄的鼻腔检查鼻腔、鼻咽部和鼻窦内部结构。鼻内镜应用到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中优势如下:①手术全程鼻腔内操作,不用鼻面部开刀,能保证患者面容的完整;手术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提高手术安全性。②照明条件好,术野清晰,同时通过调节内镜可以放大视野,使术者能够更加清晰的观察鼻腔内的病变,彻底切除病变组织,修复解剖变异,提高了手术的精准性,减少术后复发率。③更加清晰的视野能使手术操作更加灵活准确,减少对鼻腔内正常组织的损伤,有效的保护了患者的咽鼓管结构和嗅觉功能[3-4]。本研究中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术后未发现咽鼓管及嗅觉损伤患者。

有报道显示[5],即使通过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术后仍有较高的复发率。笔者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受环境、气候、细菌感染、化学刺激等影响严重,炎性反应反复出现。②术中未彻底清除炎性增厚的骨质,术后病变部位炎症迁延不愈,持续渗出。③鼻窦开放不全,窦内病变组织清除不彻底,术后鼻窦引流不通畅,炎症反复发作。④解剖变异未修复,术后鼻腔清理困难,鼻窦引流不通畅,甚至出现粘连[6]。本研究中术后粘连1例,发生率为3.6%。⑤术后患者未遵医嘱坚持定期清理鼻腔和用药。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创伤小,不影响美观,术中病变组织切除彻底,能最大程度保留患者正常组织的功能,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不易复发。

猜你喜欢
鼻中隔鼻息肉鼻窦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药物保守治疗一例
云南医药(2019年3期)2019-07-25 07:25:22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IL13 与IL13Rα2 在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微波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应用
鼻息肉病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鼻内镜治疗的效果分析
鼻内镜下手术结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NIFRS疗效观察